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31日電(石毅)“巡邊工作就像我每天放牧一樣,已經成為(wei) 了生活的一部分。”王玉發緩緩取下掛在脖子上的望遠鏡,神色平靜。
作為(wei) 內(nei) 蒙古自治區興(xing) 安盟阿爾山市天池鎮的“紅色堡壘戶”,67歲的王玉發還有另一個(ge) 身份“護邊員”。
興(xing) 安盟阿爾山市天池鎮邊境線上的中蒙界河哈拉哈河,河右岸就是蒙古國。新華網石毅 攝
阿爾山市地處大興(xing) 安嶺西南山麓,西部與(yu) 蒙古國接壤,有98公裏中蒙邊境線,王玉發就是這條邊境線上的護邊員,負責25.928公裏的邊境管段,從(cong) 2003年開始至今,21年如一日。
從(cong) 阿爾山市天池鎮驅車朝著中蒙界河哈拉哈河畔方向前行,大山腳下的幾間平房就是王玉發家,距離中蒙邊境線5公裏。
“我生長在這裏,熟悉這裏的一草一木,這山坳坳裏哪有溝溝坎坎,哪座山頭有手機信號,都刻在我的腦海中。”王玉發說。
王玉發(右)與(yu) 邊境警察在修補網圍欄。新華網發
“這裏山深林密,夏天采蕨菜的人多,有的人會(hui) 無意間越過鐵絲(si) 網,所以要做好預防工作,有人靠近了鐵絲(si) 網要及時勸離。”多年的護邊經驗,讓王玉發對邊境管段的所有敏感地段、通道便道了如指掌。
1984年,在阿爾山林業(ye) 局林場工作期間,王玉發入黨(dang) ,到今年黨(dang) 齡滿40年。對於(yu) 王玉發來說,“巡邊護邊”是他在履行黨(dang) 員的光榮職責,是他要一輩子堅持下去的事情。
“現在水、電、路、電話都通了,邊境穩定,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為(wei) 了表達愛黨(dang) 愛國情懷和守邊護邊決(jue) 心,2019年,王玉發用1000餘(yu) 塊石頭在邊境線附近的大山上,堆砌出“愛邊 護邊 守邊 強邊”八個(ge) 大字,每個(ge) 字4米高4米寬,成為(wei) 一道亮麗(li) 景觀。
王玉發用1000餘(yu) 塊石頭在大山上堆砌出“愛邊 護邊 守邊 強邊”八個(ge) 大字。新華網發(左泰 攝)
20餘(yu) 年來,王玉發在自己所看護的邊境線上不知走了多少遍,這裏的每一座界碑,每一條河流,每一片土地,都成為(wei) 他心靈的朋友。
每一次巡邊,他的工具包裏除了鋼鉗、斧頭、望遠鏡、毛巾外,還要加帶一小罐紅油漆和一根毛筆。
邊境氣候多變,風吹雨淋,界碑上的字容易褪色。每經過一座界碑,王玉發都會(hui) 看一看上麵的字,如果顏色淡了,他就用毛巾擦拭,再用毛筆蘸著紅油漆塗描。看著齊肩高的界碑上字跡鮮紅如初,王玉發就特別有成就感。
巡邊過程中,發現邊境線上的網圍欄一有鬆動,王玉發就拿出工具,一圈一圈地把網築牢。看到腳印、破洞等異常的痕跡,他會(hui) 仔細分析,酌情報告給邊防民警……
2016年1月,冰雪覆地,一早出門巡邊的王玉發在雪地上發現兩(liang) 行腳印,憑借多年的經驗,他立即撥打了派出所民警的電話,自己則順著腳印向前追蹤。經王玉發的指引,屬地民警將兩(liang) 名涉邊違法嫌疑人抓獲。
工作期間,王玉發協助邊境派出所抓獲5名企圖偷越國(邊)境人員,累計巡邊裏程近萬(wan) 公裏,救助迷失群眾(zhong) 70餘(yu) 人次,解救受傷(shang) 野生動物76隻,修補邊境鐵絲(si) 網100餘(yu) 次,贏得了邊境線“活地圖”的讚譽。
王玉發在騎馬巡邊時用望遠鏡觀察遠處情況。新華網發
在放牧守邊的同時,王玉發還充當邊境線上的宣傳(chuan) 員和調解員。這些年來,他一邊深入邊民家中宣傳(chuan) 黨(dang) 的方針政策,一邊積極協助派出所民警調解群眾(zhong) 之間的矛盾糾紛。在他的影響下,先後有13名群眾(zhong) 自願加入護邊員隊伍,共同守護邊境平安。
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堅守中,護邊守邊已融入王玉發的生活。“隻要我能走動,這條巡邊路會(hui) 一直走下去。”王玉發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