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滔滔,六盤巍巍,自古便有“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因處草原農(nong) 耕交匯帶,一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活躍地。一部悠悠寧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開發建設、由多元走向一體(ti) 的交融史。
今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時對寧夏提出了努力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示範區的要求。牢記囑托,寧夏全麵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諧發展格局,“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成為(wei) 720多萬(wan) 塞上各族兒(er) 女的共同心聲。
同奮鬥共富裕——民族團結與(yu) 高質量發展互促互動
“以前吃土豆果腹,現在種土豆致富。早熟馬鈴薯成了我們(men) 的‘金疙瘩’,一斤能賣5元錢,我一年光種它就能掙5萬(wan) 多元。”西吉縣馬蓮鄉(xiang) 馬蓮村村民蘇發強說,土豆變“金疙瘩”,離不開回漢群眾(zhong) 親(qin) 如一家組建經濟合作社抱團發展。
交售馬鈴薯的農(nong) 用車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馬蓮鄉(xiang) 一家澱粉廠門前排起長隊(2020年10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2022年,馬蓮村成立經濟合作社,合作社300多戶中三分之二是少數民族。各族群眾(zhong) 緊密團結發揮各自優(you) 勢,依托“訂單生產(chan) 、基地共建、互利共贏”機製,將當地傳(chuan) 統馬鈴薯種植發展為(wei) “冷涼蔬菜”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
“一起種地,親(qin) 如兄弟。除了飲食,不分你我。這是西海固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法寶。”固原市委副書(shu) 記、西吉縣委書(shu) 記白學貴說。
這是2024年8月23日拍攝的寧夏青銅峽市瞿靖鎮毛橋村蔬菜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民族團結一心,帶來白銀真金。近年來,曾經“苦甲天下”的西海固群眾(zhong) 的錢袋子一天比一天“鼓”。寧夏農(nong) 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2年的6776元增至2023年的17772元。
除了當地群眾(zhong) 相互扶持,共同發展,寧夏各族群眾(zhong) 脫貧致富奔小康還離不開來自千裏之外的“山海情深”。
在寧夏固原六盤山機場,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的務工人員乘包機前往福建(2020年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feng) 開華 攝
在東(dong) 西部對口協作機製下,福建省28年如一日慷慨無私幫扶寧夏。目前,閩寧兩(liang) 地人社部門累計組織33萬(wan) 人次寧夏籍農(nong) 村勞動力到福建務工;福建在寧企業(ye) 6000餘(yu) 家,吸納就業(ye) 20多萬(wan) 人;200多名福建援寧幹部、數千支醫支教支農(nong) 人員以及數萬(wan) 閩商接力幫扶。
在寧夏青銅峽市瞿靖鎮光輝村“異地有家”服務站,工作人員與(yu) 來自雲(yun) 南的苗族務工人員楊正昌(右)的孩子玩耍(2024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一批批寧夏群眾(zhong) 遠赴沿海務工增收開眼界,一撥撥福建幹部專(zhuan) 家紮根寧夏扶貧解困謀發展,既體(ti) 現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越性,又凸顯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命運與(yu) 共。
協作源於(yu) 團結,協作鑄就更大的團結。寧夏依托民族團結的名片,吸引了全國各地各族群眾(zhong) 來此工作、生活。
在寧夏青銅峽市瞿靖鎮毛橋村蔬菜基地,來自貴州的苗族務工人員楊文高(右)在采收間隙和女兒(er) 聊天(2024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位於(yu) 青銅峽市的蔬菜生產(chan) 基地裏,有來自雲(yun) 、貴、川的苗族、彝族、布依族群眾(zhong) 在這裏務工。吳忠市出台了一攬子“幫扶措施”。在青銅峽市瞿靖鎮光輝村,當地成立“異地有家”服務站,專(zhuan) 門為(wei) 外來務工的各族群眾(zhong) 提供住房、醫療、就學等“一站式”服務。
在寧夏青銅峽市瞿靖鎮毛橋村“異地有家”服務站,來自貴州的苗族務工人員楊文高(左)在給放暑假的大女兒(er) 整理服飾。楊文高將民族服飾從(cong) 老家帶到寧夏,在工作之餘(yu) 就會(hui) 穿上民族服飾(2024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記者在“異地有家”服務站見到苗族務工人員楊文高,她正趁農(nong) 閑教大女兒(er) 製作苗繡。“政府幫我們(men) 解決(jue) 了子女上學問題,還貼心地組織民俗文化活動,讓我們(men) 感受到家的溫暖。我希望帶孩子在這裏定居。”楊文高說。
同村莊共社區——像石榴籽一樣抱在一起相互嵌入
民族舞、廣場舞、扇子舞婀娜多姿,花架長廊下乘涼的居民有說有笑,小朋友們(men) 在平整寬闊的綠道上嬉戲玩耍……初秋黃昏時分,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前的小廣場熱鬧非凡。
這是2024年6月20日拍攝的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feng) 開華 攝
“無論是端午節還是古爾邦節,我們(men) 社區裏的居民都會(hui) 聚在一起共同慶祝。大家帶著各家特色美食,一起聊天、唱歌、跳舞,像一家人一樣其樂(le) 融融。”長城花園社區回族居民蘇芳說。
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居民在休閑、聊天(2024年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feng) 開華 攝
長城花園社區1萬(wan) 多居民中少數民族占38%,是一個(ge) 典型的多民族互嵌社區。“我們(men) 社區各族群眾(zhong) 不是親(qin) 人勝似親(qin) 人。”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趙耐香說。
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書(shu) 記趙耐香(右一)在社區“才藝堂”與(yu) 居民交流(2024年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從(cong) 早期的三線建設,到後來的吊莊移民、生態移民、勞務移民,寧夏人口流動趨勢造就了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le) 的“六共”格局。如今,寧夏各族群眾(zhong) 同社區共單元、同村莊共小組、同車間共班組已成為(wei) 常態,各類學校合校共讀、混班混宿,形成了共同學習(xi) 生活、共同成長進步的良好氛圍。
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居民在社區“才藝堂”製作剪紙(2024年6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打破物理隔離的互嵌式居住環境,自然而然孕育出濃鬱的感情。“認幹親(qin) ”成為(wei) 塞上大地獨特的民族交往現象。“平時多了照應,逢年過節互相走動,紅白喜事來往幫襯。”固原市原州區黃鐸堡鎮和潤村村委會(hui) 主任馬國棟說,他們(men) 村是典型的回漢雜居村,身為(wei) 回族的他就和一名漢族群眾(zhong) 結了幹親(qin) 。
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居民在活動室排練節目(2024年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互嵌共居,形成了深層次的血脈交融。“從(cong) 小身邊就有回漢不同民族的好朋友,工作後認識現在的妻子,我們(men) 一見鍾情,相識一年多時間就領證了。”吳忠市同心縣張家塬鄉(xiang) 回族村民李博娶了一名漢族媳婦,一家子生活幸福。
“隨著交往交流交融持續深化,近年來寧夏每年有2000多對不同民族的群眾(zhong) 喜結良緣,生動‘詮釋’了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自治區民委負責人說。
同呼吸共命運——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構築共有精神家園
暑期的寧夏博物館熱鬧非凡。各地遊客在一件件文物中,感受曆史文化遺產(chan) 所承載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基因和血脈。從(cong) “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賀蘭(lan) 山蘇峪口瓷窯址出土的西夏瓷器胎白質堅、釉白溫潤,燒造工藝集兩(liang) 宋時期南北各窯之精華,令人歎為(wei) 觀止。
“蘇峪口瓷窯址所反映的兩(liang) 宋時期各民族交往特質,印證了河套地區邊塞、農(nong) 耕、草原文化的交融,實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發展進程。”賀蘭(lan) 山蘇峪口瓷窯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朱存世說。
遊客在寧夏博物館觀賞西夏瓷器(2024年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還需要身體(ti) 力行。今年清明,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學2000餘(yu) 名各族師生淩晨5點出發,徒步108裏為(wei) 解放寧夏的革命英烈掃墓,被網民譽為(wei) “行走的思政課”。這樣的徒步傳(chuan) 統,學校已經堅持了將近30年。
“學校堅持每年開展徒步祭英烈活動,就是想讓青少年體(ti) 味長征之艱辛、英雄之無畏、中華民族之強大,築牢信念之基,厚植愛國情懷。”弘文中學校長任皓說。
此外,寧夏依托各級文化館站、革命遺址、自然人文景觀、民族節慶活動等,開展大眾(zhong) 化宣傳(chuan) 宣講,連續6年開展馬克思主義(yi) 民族觀宗教觀“百場萬(wan) 人”大宣講7000多場次,連續40年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nei) 容豐(feng) 富的“民族團結進步月”活動,在春風化雨中增進各族同胞文化認同。
即將到來的9月,是寧夏第41個(ge) 民族團結進步月。百家宴、鄰裏節、大講堂……寧夏各地正在準備精彩紛呈的民族團結進步月活動。塞上各族兒(er) 女在這一項項可感可知、有形有效的活動中,將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嵌入心中、融入血脈、鑄入靈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