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馬拉維留學生庫瓦莉:在中國田間地頭尋找非洲糧食增產的奧秘

發布時間: 2024-09-02 09:40:00 來源: 新華網

  “中非科技小院”留學生庫瓦莉(右二)在馬拉維鄉(xiang) 村和農(nong) 民們(men) 一起討論中國“大豆—玉米間作技術”(2月5日攝)。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 題:馬拉維留學生庫瓦莉:在中國田間地頭尋找非洲糧食增產(chan) 的奧秘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丁靜

  8月,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試驗田裏,玉米已經抽穗,長勢喜人。來自馬拉維的35歲留學生弗朗西娜·萊拉托·庫瓦莉正和同學一起,興(xing) 致勃勃地討論玉米種植技術。

  她剛從(cong) 馬拉維返回學校。過去一年,她和同學在馬拉維利用在中國農(nong) 大學到的農(nong) 業(ye) 技術,幫助當地30個(ge) 農(nong) 民在30多畝(mu) 地種植玉米,並取得豐(feng) 收:一畝(mu) 地產(chan) 出約1200斤玉米,而當地畝(mu) 產(chan) 僅(jin) 三四百斤。

  “我們(men) 教農(nong) 民如何耕種,大家都非常投入,中國的農(nong) 業(ye) 種植技術非常受歡迎,因為(wei) 農(nong) 民的收成竟然提高了三四倍!”庫瓦莉興(xing) 奮地說。

  糧食短缺,是非洲國家多年麵臨(lin) 的嚴(yan) 峻挑戰。《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yang) 狀況》統計,2023年,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麵臨(lin) “吃飯難”問題。玉米是非洲國家民眾(zhong) 的主要口糧,但由於(yu) 氣候幹旱、土地貧瘠、品種和技術落後等多種因素,產(chan) 量有限。

  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試驗田裏,“中非科技小院”留學生庫瓦莉(左)和同學查看玉米抽穗情況(8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魏夢佳 攝

  庫瓦莉是馬拉維農(nong) 業(ye) 部的一名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員。為(wei) 幫助農(nong) 民實現玉米等作物增收,2022年,她來到中國農(nong) 大學習(xi) ,尋找糧食增產(chan) 的奧秘,成為(wei) “中非科技小院”項目的一名碩士生。

  “農(nong) 業(ye) 是馬拉維的經濟支柱,但我們(men) 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是糧食收成非常低,農(nong) 民買(mai) 不起昂貴的農(nong) 機、化肥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中國在農(nong) 業(ye) 方麵發展得非常好,所以我想了解中國是如何做的,怎樣能幫助農(nong) 民提高技能水平,實現糧食增收。”她說。

  “中非科技小院”是2019年在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等組織機構支持下啟動的中非農(nong) 業(ye) 教育項目,由中國農(nong) 大負責在中非兩(liang) 地實施。該項目麵向非洲招收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碩士來華留學生,旨在通過農(nong) 業(ye) 實踐與(yu) 技術交流,用中國的農(nong) 業(ye) 經驗幫助非洲培養(yang) 高素質農(nong) 業(ye) 人才,助力非洲農(nong) 業(ye) 發展。

  “中非科技小院”項目負責人、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副教授焦小強說,這一項目最初是考慮到非洲與(yu) 中國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具有相似性。“我們(men) 希望為(wei) 非洲培養(yang) 更多現代化的農(nong) 業(ye) 人才,為(wei) 非洲農(nong) 業(ye) 的綠色轉型和糧食安全問題探索一條新路。”

  為(wei) 此,中國農(nong) 大提出“實踐-理論-再實踐”的“1+1+1”人才培養(yang) 模式,即第一年在中國學習(xi) 理論課程和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實踐技能;第二年回到非洲進行實踐研究和推廣中國適用的科技方法,解決(jue) 非洲當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實際問題;第三年再回到中國,完成研究和論文答辯。

  除了在課堂上學習(xi) 農(nong) 業(ye) 種植相關(guan) 的知識,在位於(yu) 河北曲周的農(nong) 業(ye) 基地,留學生還跟當地農(nong) 民“結對子”。由一個(ge) 農(nong) 民帶著一兩(liang) 個(ge) 留學生進行技術學習(xi) 及實踐,讓他們(men) 體(ti) 會(hui) 從(cong) 種到收的全過程,來理解和掌握農(nong) 業(ye) 技術。

  “庫瓦莉很能吃苦,吃住都在村裏。她還很樂(le) 意跟當地農(nong) 民聊天、下田,聽不懂中文,就用手機上的翻譯軟件一句句聽,認真學習(xi) 我們(men) 的農(nong) 民是如何耕作的。”焦小強說。

  馬拉維土地貧瘠,土壤肥力不夠,如何能實現高產(chan) ?在中國的田間地頭,庫瓦莉終於(yu) 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大豆—玉米間作技術”。這一中國古老的種植方法是大豆和玉米同時種植,大豆通過固氮,提高土壤肥力,以實現玉米大豆雙產(chan) 量提升。

  第二學年,庫瓦莉返回馬拉維,帶領當地農(nong) 民在田野試驗“大豆—玉米間作技術”,還教他們(men) 用有機肥為(wei) 土壤補充肥力。種植結果讓她驚喜萬(wan) 分——玉米和大豆都實現了增產(chan) 。

  “庫瓦莉在馬拉維的實踐效果超出我們(men) 的預期。”焦小強說,在她的鼓勵和帶動下,不僅(jin) 實現了糧食增產(chan) ,很多小農(nong) 戶也經她培訓學到了中國農(nong) 業(ye) 種植技術。

  “中非科技小院”留學生庫瓦莉(左一)和同學們(men) 在位於(yu) 河北曲周的農(nong) 戶試驗田和當地農(nong) 民學習(x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間隙合影(5月10日攝)。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如今,中國農(nong) 大已聯合國內(nei) 合作夥(huo) 伴在讚比亞(ya) 、坦桑尼亞(ya) 、馬拉維等國家建成7個(ge) “中非科技小院”。這種人才培養(yang) 模式也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作為(wei) 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開展科技創新和社會(hui) 服務的典型案例,在全球推廣。

  成立以來,“中非科技小院”累計在非洲12國招收91名新型實踐型農(nong) 業(ye) 人才,其中36人已順利畢業(ye) ,許多人回到非洲後都在所在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開展研究和實踐。

  在中國和非洲的學習(xi) 實踐讓庫瓦莉看到自己國家農(nong) 業(ye) 發展的光明前景。“中國的農(nong) 業(ye) 技術非常有用。我期盼著把在這裏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我們(men) 國家的農(nong) 業(ye) 發展中,幫助農(nong) 民改善生活,讓馬拉維能產(chan) 出更多糧食。”她說,相信這將有助於(yu) 實現非洲的糧食安全。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攜手同行中非情 非洲留學生來華實現太空夢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非洲尋找機遇,也有很多非洲青年來中國追逐夢想。正在做實驗的非洲小夥叫布魯斯,來自加納,目前正在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讀博三,從事推進劑燃燒反應機理等方向的研究。 [詳細]
  • 開學季留學生抵中國報到 外籍學生:越住在中國 越喜歡中國

    當前,正值中國高校開學季,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陸續抵達中國報到學習。Leo Durocher還表示,因為新聞、政治等等方麵的因素美國對中國有好多的誤會,他們都不理解中國,因為他們沒來過,自己越住在中國,就越喜歡中國。 [詳細]
  • 中非合作論壇|跨越國界的“木雕故事”

    2018年,首批21名來自剛果(布)的留學生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來到位於浙江金華的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學習木雕技藝,成為浙江省首批木雕藝術類專業留學生,自此拉開了東陽與剛果(布)國際友好交流的序幕。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