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基礎工程。”
為(wei) 現代化進程提供持續不斷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資源,更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有力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hui) 經濟發展需求,助推國家在全球競爭(zheng) 中取得更大優(you) 勢……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教育的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支撐性的作用更加凸顯。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堅持把教育作為(wei) 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以更強決(jue) 心、更大力度、更實舉(ju) 措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中國教育一步一個(ge) 腳印,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麗(li) 征程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奮力跑好曆史的接力棒,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書(shu) 寫(xie) 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我們(men) 重任在肩。
一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men) 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發展道路上破浪前行,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ang) 供給能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一批批優(you) 秀人才、一組組亮眼數字、一項項創新成果,充分彰顯著教育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貢獻力、支撐力。
——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麵構建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育人體(ti) 係,青少年學生更加堅定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
教材上新了!2024年秋季開學起,全國小學和初中將啟用新修訂的道德與(yu) 法治、語文、曆史三科統編教材。係統落實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學習(xi) 要求,豐(feng) 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學習(xi) 內(nei) 容,新教材選材更加豐(feng) 富,編排更加科學,育人導向更加鮮明。
緊扣立德樹人這一核心課題,近年來,我們(men) 堅持不懈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鑄魂育人,推進黨(dang) 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從(cong) 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ti) 化建設不斷推進,到“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大思政課”建設工程等深入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體(ti) 製機製持續完善。
搭建新目標、構建新內(nei) 容、催生新教學與(yu) 倡導新評價(jia) ,義(yi) 務教育新課程改革全麵邁入核心素養(yang) 時代;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從(cong) 娃娃抓起”培養(yang) 創新人才有了有力的抓手;著力解決(jue) “小胖墩”“小眼鏡”問題,持續深化體(ti) 育教學改革,“健康第一”成為(wei) 全民共識;實施美育浸潤計劃、青少年讀書(shu) 行動等,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全麵發展、生動活潑發展的育人生態進一步形成和鞏固;將“勞”納入黨(dang) 的教育方針,勞動教育有機融入青少年成長的全過程,愛勞動、會(hui) 勞動逐步成為(wei) 校園新風尚……教育不再是一“智”獨秀,德智體(ti) 美勞全麵協同發展的局麵正在形成。
——聚力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建設,全麵促進公平、提升質量,社會(hui) 經濟發展有了更堅實的人才根基。
“高海拔的陽光讓我的皮膚變得黝黑,但書(shu) 本中的知識讓我的眼睛變得明亮。”四川涼山州彝族小夥(huo) 陳時鑫通過教育走出大山,完成本科學業(ye) 後選擇繼續在芯片自動化設計領域深造。
從(cong) 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1.1%,到九年義(yi) 務教育鞏固率超過95%,再到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且有質量的教育體(ti) 係,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每年1100萬(wan) 名大學生走向經濟社會(hui) 主戰場,其中50%以上是理工農(nong) 醫類人才。作為(wei) 對接產(chan) 業(ye) 最密切的教育類型,職業(ye) 教育每年培養(yang) 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達到1000萬(wan) 人。在現代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等領域,一線新增從(cong) 業(ye) 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教育發展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一根網線,消弭城鄉(xiang) 數字鴻溝,促進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一個(ge) 平台,匯聚海量課程資源,助力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2022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化獎頒給了中國“國家智慧教育平台”項目。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工程,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啟動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推動國家教育大數據中心建設……數字化在實現教育資源普惠共享、推動育人模式改革等方麵為(wei) 中國教育開辟全新賽道、增添強大動能。
——緊緊錨定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hui) 經濟發展需要,加速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教育服務能力繼續增強。
蜀西湖畔的國家級產(chan) 業(ye) 基地“中國聲穀”、擁攬“人造太陽”的“科學島”、拔地而起的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園……每年約7萬(wan) 名職校畢業(ye) 生選擇留肥,助推合肥市經濟高速發展。
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北鬥組網……一係列大國工程的誕生都與(yu) 高校提供的關(guan) 鍵技術密不可分。作為(wei)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高校獲得一半以上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的數量占比穩定在60%以上,成為(wei) 當之無愧的基礎研究主力軍(jun) 和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
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有力推進;持續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改革,全麵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建設,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全麵加強;加快構建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深化產(chan) 教融合,進一步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不斷湧現。
——順應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對更好教育的期盼,不斷破解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群眾(zhong) 教育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配齊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教學樓、溫馨整潔的學生宿舍、賞心悅目的校園綠化……在湖南73個(ge) 原貧困縣,101所芙蓉學校“競相綻放”,樹立了湖南省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的新標杆。
直麵教育發展過程中麵臨(lin) 的短板,我們(men) 實施義(yi) 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加強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和鄉(xiang) 鎮寄宿製學校建設;健全控輟保學工作機製,20萬(wan) 名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學生資助政策體(ti) 係實現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經濟困難學生“三個(ge) 全覆蓋”,16.2億(yi) 人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益。
滿足人民群眾(zhong) “上好學”需求,我們(men) 持續做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蛋糕”。實施基礎教育擴優(you) 提質行動,加快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擴大普通高中優(you) 質資源、推進多樣化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新格局正在構建。
想群眾(zhong) 之所想,急群眾(zhong) 之所急,全力破解急難愁盼問題。我們(men) 積極推進免試就近入學、劃片規範入學、陽光監督入學,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雙減”,學生校外培訓負擔極大減輕,課後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
——立足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守護中華民族的“根”與(yu) “魂”。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近年來,從(cong) “中國詩詞大會(hui) ”到“開學第一課”,從(cong) 中華經典誦寫(xie) 講大賽到“典耀中華”閱讀大會(hui) ,一係列充滿文化韻味的節目、賽事,掀起了教育係統乃至全社會(hui) 的參與(yu) 熱潮。
根深才能葉茂,有魂才能屹立。新修訂的曆史統編教材注重反映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學生們(men) 可在課本中“尋跡”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牛河梁遺址等代表性考古成果。充分汲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不斷拓展育人形式和載體(ti) ,教育係統著力將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納入日常教學中、融入生活實踐中,用潤物無聲的方法,引導青少年在親(qin) 近中熱愛傳(chuan) 統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化,在弘揚中勇擔複興(xing) 使命。
用廢舊物品製成燈籠裝點校園、在培茶圃親(qin) 手種下一棵茶苗……浙江安吉中小學打造形式多樣的生態勞動教育,讓綠色環保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充分發揮生態文明教育主戰場作用,將勤儉(jian) 節約、綠色低碳的理念貫穿學科教學、課外活動及學校管理的每一個(ge) 細微之處,讓教育為(wei) “美麗(li) 中國”增光添彩。
二
強國必先強教,教育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教育強則國家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教育事業(ye) 的蓬勃發展,根本原因在於(yu)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的統籌謀劃,在於(yu)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科學指引,在於(yu)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發展道路。回望過往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如何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我們(men) 的信心更加堅定,方向更加明確。
——始終堅持辦學育人正確政治方向,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
國際形勢日益複雜多變,意識形態領域麵臨(lin) 的形勢和鬥爭(zheng) 更加複雜。麵對複雜的國內(nei) 外環境,我們(men) 深刻認識到國家之爭(zheng) 就是教育之爭(zheng) ,隻有堅守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初心使命,堅定不移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確保黨(dang) 和國家的事業(ye) 後繼有人。
各級各類學校黨(dang) 組織把抓好學校黨(dang) 建工作作為(wei) 辦學治校的基本功,深入推進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一步豐(feng) 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課程思政內(nei) 容,不斷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ti) 製機製,高質量構建“大思政課”工作體(ti) 係……堅持黨(dang) 對教育工作的全麵領導,牢牢把握育人方向,立德樹人工作取得曆史性成就,廣大學生用行動展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教育,讓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zhong) 。
“教育公平是社會(hui) 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教育,破解人們(men) 對美好教育的向往與(yu) 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才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我們(men) 堅持把教育擺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強頂層設計,緊抓重點任務,以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解決(jue) 教育發展不充分帶來的總量問題和教育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結構問題;我們(men) 持續加大教育投入,不斷優(you) 化財政支出結構,把促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各方麵各環節,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我們(men) 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有序推進教師資源配置優(you) 化和管理服務製度改革,努力打造優(you) 質教育資源均衡分布新格局……正是因為(wei) 牢牢堅持教育的人民立場,教育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得到破解,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不斷形成。
——始終聚焦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建設戰略目標,全麵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guan) 鍵,人才是根本。教育、科技、人才從(cong) 來都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ti) 。隻有充分理解認識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發展邏輯和內(nei) 在規律,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一體(ti) 推進,才能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支撐,助力國家搶占先機。
我們(men) 持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努力應對內(nei) 外環境對教育變革的挑戰和要求。我們(men) 不斷探索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yang) 與(yu)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度融合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形成重大任務牽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推進機製。我們(men) 深刻把握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城鎮化深入發展對人才培養(yang) 的新要求,積極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正是因為(wei) 堅持從(cong)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推進的大戰略上辦教育,重大原始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人才自主培養(yang) 能力不斷提升,教育的支撐力、服務力進一步彰顯。
——始終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辦教育,為(wei) 學生全麵發展營造良好生態。
教育,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於(yu) 注重分數。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知識智力、身體(ti) 和心理素質等各方麵的培養(yang) 缺一不可。辦好教育事業(ye) ,家庭、學校、政府、社會(hui) 都有責任。教育是一門科學,興(xing) 教辦學、人才成長有客觀規律。隻有從(cong) 規律上辦教育,才能引領教育事業(ye) 健康發展。
我們(men) 堅持係統觀念,以教育評價(jia) 改革為(wei) 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ti) 製、保障機製改革。我們(men) 持續推進“雙減”改革,大力整治違背教育規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視化行為(wei) 。我們(men)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hui) 協同育人機製,凝聚起強大的育人合力……我們(men) 深刻認識加速教育變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積極適應社會(hui) 發展多元化、培養(yang) 方式多樣化、人才結構多層次的時代要求,推動育人生態重塑。
三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乘曆史大勢而上,如何為(wei) 全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持久強大的教育力量?對於(yu) 這份時代之問,唯有以實際行動作答。
——要在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上下更大功夫。
理想信念是否牢固,是檢驗時代新人的首要標尺。麵對複雜的外部環境,必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把立德樹人的理念吃透、功夫練深,有效拓寬立德樹人的實施路徑、強化立德樹人的製度保障,激發學校育人活力和教師培根鑄魂的定力。
要牢牢把握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能力這個(ge) 重點,聚焦創新人才自主培養(yang) 能力存在的主要差距和突出短板,著力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培養(yang) 出來。
——要在一體(ti) 化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上下更大功夫。
教育係統要敏銳識別綜合國力競爭(zheng) 的“信號燈”,勇做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行動者”,把國家對人才、科技的需求內(nei) 嵌為(wei) 教育供給側(ce) 改革的方向和內(nei) 容。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要主動將自身發展的“小邏輯”融入國家發展的“大邏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優(you) 化科技創新組織機製、改進科研機製管理、深化科技成果轉化、優(you) 化人才激勵機製等方麵大膽破局,勇於(yu) 攪動“一池春水”,做中國式現代化開路先鋒。
——要在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上下更大功夫。
近年來,學齡人口數量的波動,是對教育係統的巨大考驗,也是全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焦點。麵對人口基數規模巨大和大規模人口流動這個(ge) 基本國情,教育係統要主動下好“先手棋”,做好前瞻性布局,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製,加快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和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增強公共教育服務的均衡性。
讓每個(ge) 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是教育的重要使命。麵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命題,我們(men) 必須敢於(yu) 打破瓶頸、壁壘,從(cong) 更寬廣的維度上為(wei) 每個(ge) 人的成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外部條件,讓人人都能發揮特長,人人都能實現價(jia) 值。
——要在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創新上下更大功夫。
各級各類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看清楚全球教育變革趨勢和教育發展規律,要深入推進教育評價(jia) 製度改革,推動教育評價(jia) “指揮棒”全麵轉向,堅決(jue) 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為(wei) 個(ge) 人的自主發展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助力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縱觀當今世界主要科技強國,大都形成了較強的創新體(ti) 係。要全麵深化素質教育,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激發全社會(hui) 創新創造活力,厚植我國創新發展的基礎優(you) 勢。要優(you) 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與(yu) 科技創新需求相適應的學科設置調整機製和人才培養(yang) 模式,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yang) 。要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源源不斷為(wei) 創新型國家培養(yang) 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無前;山高路遠,但見風光無限。全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充滿光榮與(yu) 夢想,教育的責任、教育的擔當落在教育係統每一位工作者身上。求真務實、敢作善為(wei) ,讓我們(men) 匯聚眾(zhong) 智眾(zhong) 力、同心同行,以教育之強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築牢根基,以奮進昂揚的姿態走向美好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