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廣袤的大草原上,有一支名叫“紅書(shu) 包”的誌願服務隊。他們(men) 的“紅書(shu) 包”裏不僅(jin) 裝著牧民生產(chan) 生活所需的書(shu) 籍,還裝著黨(dang) 的方針政策……
“紅書(shu) 包”誌願服務起源於(yu) 上世紀70年代蘇尼特右旗桑寶拉格蘇木白音烏(wu) 拉嘎查。當時,為(wei) 了解決(jue) 群眾(zhong) 因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獲取知識、政策渠道閉塞問題,桑寶拉格蘇木巴彥烏(wu) 拉嘎查黨(dang) 支部縫製了20個(ge) 印有“為(wei) 人民服務”紅色字樣的書(shu) 包,由黨(dang) 員牽頭,組織民兵、青年等13名隊員背上“紅書(shu) 包”踏上了送學服務之路,讓有限的書(shu) 籍在基層無限的流動起來。這是基層黨(dang) 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黨(dang) 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生動實踐。
經過半個(ge) 世紀的薪火相傳(chuan) ,進入新時代,“紅書(shu) 包”曆久彌新。近年來,錫林郭勒盟堅持守正創新、與(yu) 時俱進,著力增強基層黨(dang) 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有效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不斷拓展“紅書(shu) 包”的內(nei) 涵和外延,建立健全“一線四包”服務模式(即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推動“紅書(shu) 包”成為(wei) 黨(dang) 員群眾(zhong) 了解黨(dang) 的方針政策、增長理論水平的“政策包”,解決(jue) 各種困難問題、享受便民服務的“工具包”,學習(xi) 先進發展理念、掌握科學技術的“致富包”,藍天為(wei) 幕綠地為(wei) 台、豐(feng) 富精神家園的“文化包”),推動各類資源下沉牧區、匯聚一線,服務模式不斷優(you) 化,服務質效不斷提升,“紅書(shu) 包”煥發出新的生機與(yu) 活力。
貫穿好“主線” 廣聚合力凝共識
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紅書(shu) 包”宣講服務隊常態化開展“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群眾(zhong) 教育,給群眾(zhong) 講清楚“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逐步構建起以嘎查村黨(dang) 組織為(wei) 核心、黨(dang) 員中心戶為(wei) 重點、牧民黨(dang) 員共同參與(yu) 的黨(dang) 員群眾(zhong) 教育格局。同時,廣泛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國家的孩子講故事”“唱國歌、升國旗、走邊關(guan) ”等主題活動,讓“三個(ge) 離不開”和“五個(ge) 認同”的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在各族人民心中紮根。特別是蘇尼特右旗作為(wei) “紅書(shu) 包”的發源地,通過收集整理“紅書(shu) 包”老照片、重要手稿、老物件等,梳理故事脈絡,建設“紅書(shu) 包”教育實踐基地,全麵再現“紅書(shu) 包”送學送教的曆史故事,組織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現場參觀學習(xi) ,在沉浸式體(ti) 驗中深刻領會(hui) “紅書(shu) 包”故事中始終貫穿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用好“政策包” 凝心鑄魂強根基
緊盯牧區黨(dang) 組織服務半徑長、黨(dang) 員學習(xi) 教育集中難等現實問題,著力升級“紅書(shu) 包”送學送教模式。吸納各行各業(ye) 理論工作者、技術專(zhuan) 家、文藝骨幹、先進模範代表等580名,結合宣講內(nei) 容、宣講重點、宣講對象等,靈活機動、量身打造宣講服務隊87支,依托蘇木鎮、嘎查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及黨(dang) 員中心戶活動陣地等場所,搭建“紅書(shu) 包+兵團大講堂”“紅書(shu) 包+軍(jun) 民工牧”“紅書(shu) 包+石榴籽課堂”等固定課堂,利用線上“紅書(shu) 包”微講堂,通過“政策+故事”“政策+案例”“政策+音視頻”“政策+閱讀”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清楚黨(dang) 的最新政策。在“紅書(shu) 包”送學服務的影響下,錫林郭勒盟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多種形式的送學送教新模式,衍生出了“馬背上的紅書(shu) 包”等新載體(ti) ,推動“紅書(shu) 包”品牌“四麵開花”。
用好“工具包” 紓困解憂顯成效
針對牧民居住分散、出行難,日常生活辦事不便等現實情況,在總結“紅書(shu) 包”傳(chuan) 統送學送教模式的基礎上,拓展服務功能,逐步形成集送醫、送知、送法、送技、送暖為(wei) 一體(ti) 的全方位的誌願服務體(ti) 係。由嘎查村“兩(liang) 委”牽頭,農(nong) 牧科技、醫療醫務、畜牧獸(shou) 醫、產(chan) 業(ye) 指導等人才組成“紅書(shu) 包”專(zhuan) 業(ye) 服務隊,定期深入牧區開展牧業(ye) 實用技術培訓,幫助群眾(zhong) 解決(jue) 畜產(chan) 品和生產(chan) 資料購銷難題,引導牧民轉變生產(chan) 經營方式,有效解決(jue) 草原過牧問題。由嘎查村黨(dang) 支部牽頭,組織嘎查村“兩(liang) 委”、第一書(shu) 記、駐村工作隊、黨(dang) 員中心戶組成“紅書(shu) 包”誌願服務隊,聚焦“老幼困孕殘”等特殊群體(ti) ,依托黨(dang) 群服務中心,廣泛收集民情民意民願,製定服務清單和需求清單,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幫辦代辦服務,推動實現“群眾(zhong) 點單、中心派單、誌願者接單、群眾(zhong) 評單”無縫對接。
用好“致富包”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添動能
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薄弱的實際情況,引導嘎查村黨(dang) 組織傳(chuan) 承“紅書(shu) 包”故事裏的擔當精神,創新思路、積極作為(wei) ,按照“一嘎查一策”原則,健全“黨(dang) 支部+合作社+企業(ye) +牧戶”發展模式,爭(zheng) 取資金項目,製定發展方案,探索新型嘎查村集體(ti) 經濟多樣化發展途徑,不斷增強發展後勁,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紅書(shu) 包”發源地蘇尼特右旗巴彥烏(wu) 拉嘎查黨(dang) 支部開通“永不褪色的紅書(shu) 包”抖音賬號,通過常態化推送“紅書(shu) 包”故事、牧民生產(chan) 生活視頻等方式,不斷提升“紅書(shu) 包”知名度,在嘎查辦公陣地打造“紅書(shu) 包”直播帶貨點,引進第三方直播團隊,合力打通“紅書(shu) 包+畜產(chan) 品”線上銷售通道,今年累計在蘇尼特優(you) 品、鳳凰優(you) 購、抖店等電商平台銷售牛羊肉200餘(yu) 萬(wan) 元,帶動周邊嘎查852戶牧民平均增收1486元。
用好“文化包” 樹立文明新風尚
為(wei) 破解牧區文化資源少、牧民精神文化生活較為(wei) 單一的問題,錫林郭勒盟立足全國第一支烏(wu) 蘭(lan) 牧騎的資源沃土,大力弘揚烏(wu) 蘭(lan) 牧騎優(you) 良傳(chuan) 統,通過“烏(wu) 蘭(lan) 牧騎+紅書(shu) 包”的模式,常態化組織專(zhuan) 業(ye) 烏(wu) 蘭(lan) 牧騎和業(ye) 餘(yu) 烏(wu) 蘭(lan) 牧騎,深入基層開展“送歡樂(le) ·送文明”等文藝演出,為(wei) 農(nong) 牧民送去“精神食糧”。發揮文化部門黨(dang) 組織“紅書(shu) 包”誌願服務功能,舉(ju) 辦彰顯民族文化特色的非遺、攝影、書(shu) 法作品展等文化活動,開展蒙古馬超級聯賽等特色文旅品牌活動,組織鄉(xiang) 村“村晚”、合唱比賽等群眾(zhong) 性活動;聚焦“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建設,深入基層聯合嘎查村黨(dang) 支部開展“紅書(shu) 包+鄉(xiang) 村閱讀”、“紅書(shu) 包+移風易俗”、“紅書(shu) 包+好家風”進萬(wan) 家等係列特色活動,不斷豐(feng) 富農(nong) 牧民文化生活,涵養(yang) 時代新風。
隨著“紅書(shu) 包”的內(nei) 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和豐(feng) 富,“背上‘紅書(shu) 包’,走遍大草原”已成為(wei) 錫林郭勒草原上黨(dang) 組織和黨(dang) 員密切聯係服務群眾(zhong) 的最美剪影。錫林郭勒盟將進一步健全“一線四包”服務模式,不斷完善“紅書(shu) 包”服務基層群眾(zhong) 的長效機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