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至15日,2024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chuan) 周在全國範圍統一舉(ju) 行,今年網安周的主題是“網絡安全為(wei) 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其中道出了一個(ge) 樸素而深刻的道理:人民既是網絡安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維護網絡安全的重要參與(yu) 主體(ti) 之一,網絡安全離不開我們(men) 每一個(ge) 普通人的參與(yu) 和行動。
民警向學生普及安全上網、文明上網等知識
個(ge) 人信息安全是網絡安全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yi) 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0%。日常生活中,網絡購物、線上支付、遠程教學、刷臉識別等,早已深度嵌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成為(wei) 剛需和常態。但萬(wan) 物互聯在讓我們(men) 享受數字化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困擾和風險,譬如“大數據殺熟”、惡意軟件騷擾、虛假信息滿天飛、個(ge) 人信息被隨意采集和使用、網絡詐騙橫生等,直接關(guan) 係到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隱私、財產(chan) 甚至生命安全。而這一切,都直指一個(ge) 核心問題:個(ge) 人信息保護泄露的普遍性、嚴(yan) 重性和危害性。
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曾經的一項調查顯示,遇到過個(ge) 人信息泄露者占比高達85.2%,深受其擾的人們(men) 對加強個(ge) 人信息保護的呼聲日益強烈。2021年11月1日,我國首部個(ge) 人信息保護方麵的專(zhuan) 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個(ge) 人信息保護法》開始正式實施,並與(yu) 此前頒布的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一並構建起我國信息安全法律保障體(ti) 係。除此以外,個(ge) 人信息保護法更獨特的意義(yi) 在於(yu) ,它更強調“人”的權利價(jia) 值、更具民生視角,賦予了公民個(ge) 體(ti) 對自己個(ge) 人信息的“自我決(jue) 定權”和充分的“知情權”,標誌著我國個(ge) 人信息保護立法體(ti) 係進入新的階段。
隨著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的落地和相關(guan) 實施細則及配套製度的實施,我國個(ge) 人信息安全保護工作已取得長足進步,但仍然任重道遠。現實中,在不同平台購物遭遇不同價(jia) 格,進小區和公共場所被要求刷臉,點單強行索取不相幹的個(ge) 人信息,填寫(xie) 一次聯係方式第二天收到十幾通推銷電話等現象仍時有發生。
求職者體(ti) 驗“刷臉投簡曆”
營造一個(ge) 安全、安心、舒心的網絡環境,首先需要各個(ge) 網絡平台切實承擔起守護職責,真正敬畏法律和消費者利益,依法依規使用用戶個(ge) 人信息,堅決(jue) 摒棄濫用、盜用、騙取個(ge) 人信息等違法、擦邊行為(wei) 。要做到這一點,平台企業(ye)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觀和發展觀,擺正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責任的關(guan) 係,繃緊個(ge) 人信息保護這條紅線,認識到在個(ge) 人信息保護進入法治化軌道後,這已成為(wei) 對所有互聯網企業(ye) 的基本要求。
同時,徒法不足以自行。相關(guan) 部門還須繼續加大執法力度,確保網絡平台在涉個(ge) 人信息的每一個(ge) 動作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在線”“在場”,將個(ge) 人信息安全法中對違法違規企業(ye) 的各項監管措施落實到位,倒逼企業(ye) 在個(ge) 人信息保護方麵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個(ge) 人信息保護離不開每個(ge) 人的積極參與(yu) 。我們(men) 既要提高警惕性、學會(hui) 必要的網絡安全技能,也要在遭遇個(ge) 人信息被不當使用、個(ge) 人權益遭受侵害時,有更多點較真精神,敢於(yu) 且善於(yu) 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個(ge) 人的點滴努力,不僅(jin) 是維護自身權益的有力保障,也是我們(men) 共建網絡安全、共治網絡空間的堅實基石。隻有共建、共治,才能實現共享、共惠。(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之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