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dang) 中央作出的重要決(jue) 策部署,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係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奮力書(shu) 寫(xie) 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體(ti) 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zhuan) 欄,展示教育係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zhuan) 欄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禮”係列,通過一個(ge) 視頻、一組大圖、一篇報道介紹北京如何構建大思政牽引、全鏈條育人、產(chan) 學研協同工作格局——
視頻帶你看
組圖帶你看
北京市第二屆小學生運動會(hui) 。
北京中小學生參加“傳(chuan) 承國粹”京劇社團活動。
2024年第四屆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賽北京賽區活動現場。
幼兒(er) 在托班跟著教師做遊戲。
多所高校大學生創業(ye) 團隊在北京沙河高教園區研討項目。中央財經大學供圖
除署名外均為(wei)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供圖
報道帶你看
北京構建大思政牽引、全鏈條育人、產(chan) 學研協同工作格局——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
一體(ti) 化發展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ti) 製機製一體(ti) 改革,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書(shu) 記李軍(jun) 鋒說,北京市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加強黨(dang) 對教育工作的全麵領導,按照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和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新要求,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瞄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這個(ge) 重大命題,探索構建大思政牽引、全鏈條育人、產(chan) 學研協同等工作格局,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化發展,重實踐、促融合、抓落實,不斷提升教育對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
聚焦“大思政課”綜合改革
開辟“沉浸式”思政育人新路徑
說到2023年3月那堂特殊的思政課,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於(yu) 暢至今記憶猶新。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小學、中學、大學的思政課教師從(cong) 不同視角解讀北京中軸線承載的壯美空間秩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堂思政課讓我們(men) 置身曆史場景,第一次發現思政課還能如此‘帶感’。”於(yu) 暢說。
這堂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是北京市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yu) 文化中心建設有機結合的一次重要探索。現在,故宮、天壇等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地標都成了首都大中小學生增進文化自信的“大思政課”的“沉浸式教學”空間。
試點建設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聯合體(ti) ,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ti) 化聯動。推動落實中小學校黨(dang) 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製,完成1070所學校相關(guan) 製度建設。出台以實踐教學為(wei) 主題的“大思政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方案,搭建實踐教學數字地圖……近年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回信精神,深刻領悟“兩(liang) 個(ge) 確立”的決(jue) 定性意義(yi) ,積極開展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出台了一係列精準發力的硬措施。
李軍(jun) 鋒說:“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ti) 化建設不是不同學段工作的機械拚接,而是一項目標一致、要素共振、環節銜接、鏈條完備的係統工程。”
北京市教育兩(liang) 委深入各區、各高校開展大量調研,形成的《關(guan) 於(yu) 推進北京市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ti) 化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是全國首份省級層麵的指導性文件。《意見》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育人、網絡育人和實踐育人一體(ti) 化等方麵,都明確了不同學段的中心任務、育人目標和重點任務清單。
今年暑期,北京市教育兩(liang) 委與(yu) 平穀區繼續開展“千人百村”暑期社會(hui) 實踐,以“鄉(xiang) 鎮出題、高校答題”模式,組織京內(nei) 外62所高校的1193名大學生,在“農(nong) 業(ye) 中關(guan) 村”開展走訪調研、勞作實踐、助農(nong) 直播、文藝下鄉(xiang) 等,不僅(jin) 為(wei) 平穀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來青春智慧,還打造了以“村課”“村耕”“村播”“村晚”等為(wei) 代表的農(nong) 業(ye) “大思政課”品牌。中央財經大學學生盧昕玥在過去一個(ge) 月內(nei) 見識到了科技感滿滿的前沿農(nong) 業(ye) :天上飛的是噴藥無人機,地上跑的是自動除草機,就連摘果子的也是機器人。“我們(men) 先後去了8個(ge) 博士農(nong) 場,一一記錄下它們(men) 各自的經濟模式。”她說,團隊5個(ge) 人來自4個(ge) 專(zhuan) 業(ye) ,形成了好幾份調研報告。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與(yu) 市委宣傳(chuan) 部共同推出的“‘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讓青年學生通過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文藝行、誌願行、園區行,親(qin) 身參與(yu) 紅色文化課題研究、文物研究、文藝作品創作、誌願服務等一係列“文化賦能思政”的實踐活動,堅定理想信念,夯實文化自信。目前,全市百餘(yu) 個(ge) 文化場館都已成為(wei) 青年學生感知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大課堂”。
不僅(jin) “文化賦能”,北京市堅持“文化和科技賦能思政”的雙輪驅動,教育兩(liang) 委“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思政課’”也如期而至。“‘打卡’科創,觸碰未來”小學生科創體(ti) 驗行動、“我與(yu) 院士麵對麵”科學家精神講述行動、“尋訪科創奮進力量”大學生集體(ti) 采訪行動等八大行動,結合首都科創優(you) 勢,開辟了思政教育新賽道。
聚焦連續貫通
構建全學段全鏈條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行業(ye) 產(chan) 業(ye) 在發展,人才需求在變化。加強教育對拔尖創新人才供給和科技研發的支撐力度,需要根據時代要求動態調整人才培養(yang) 方案,提升人才供給與(yu) 社會(hui) 需求的匹配度。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shu) 記、市教委主任李奕說,基礎教育的基點作用和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應相互促進、有機聯係、協同配合,以紮實、有後勁的基點供給龍頭,以引領創新的龍頭帶動基點。當前,北京教育正以“大減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載體(ti) ”為(wei) 總體(ti) 思路,著力打通從(cong) “基點”到“龍頭”高質量發展的脈絡,為(wei) 打造具有首都特點的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立體(ti) 支撐。
在基礎教育階段,北京正在升級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以數學、科技兩(liang) 個(ge) 領域作為(wei) 試點,推動建立市區校三級有組織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yang) 體(ti) 係。目前已建立的首批18個(ge) 市級培養(yang) 基地突出興(xing) 趣和素養(yang) 導向,按照大構架建設、小切口試點、漸進式改革的原則,集納大中小學、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等優(you) 質資源,在學員發現、課程開發、師資建設、大中貫通方麵進行改革,探索人才培養(yang) 的新載體(ti) 、新賽道。
在高等教育階段,北京正在推廣高校人才分流培養(yang) 模式,支持各高校構建厚基礎、寬口徑、通專(zhuan) 結合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建設榮譽學院、書(shu) 院、實驗班,推動校內(nei) 人才分流培養(yang) ,探索多樣化拔尖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目前,北京市持續推進“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已在多個(ge) 領域形成了卓越拔尖人才培養(yang) 的北京模式。同時,持續深化“時代新人鑄魂工程”,著力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身心健康、綜合素質,為(wei) 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把牢育人導向。
根據《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yang) 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4年)》,北京正全麵推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專(zhuan) 業(ye) 課程教材體(ti) 係建設。今年,北京工業(ye) 大學新設置的智能建造專(zhuan) 業(ye) ,融合了學校機械類、電子信息類、自動化類、計算機類等學科群,聚焦於(yu) 培養(yang) 引領國家未來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的係統集成型高級工程人才,體(ti) 現交叉複合人才培養(yang) 特色。北京交通大學正在構建的本研貫通課程體(ti) 係,設置本研一體(ti) 化教學係統,所有課程根據難度分級,麵向全體(ti) 學生通選互認,學生可依據自身學習(xi) 情況,向上或向下自主選課,實現本研課程有機銜接。
目前,北京重點建設了國家級一流專(zhuan) 業(ye) 1232個(ge) 、省市級一流專(zhuan) 業(ye) 533個(ge)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380門。在首屆全國優(you) 秀教材獎評選中,北京高校共獲獎107項,占獲獎總數的26.8%。
聚焦科研成果轉化
推進有組織科研和有效的人才培養(yang)
北京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京未來區塊鏈與(yu) 隱私計算高精尖創新中心,日前相繼完成2023年度工作總結和裏程碑成果考核。專(zhuan) 家組認定,兩(liang) 個(ge) 高精尖創新中心在前沿性技術領域實現多項重大突破,並推動相關(guan) 技術向量產(chan) 過渡,為(wei) 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了力量。
高精尖創新中心是北京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化發展,加快北京高校有組織科研、全麵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舉(ju) 措。
北京正在推廣的亦莊模式,支持高校與(yu) 北京亦莊開發區等區域緊密合作,對接中芯國際等企業(ye) ,開展“大線出題、小線開題、高校答題、產(chan) 線考核”的有組織科研,將研究生、本科生培養(yang) 全周期推進到產(chan) 業(ye) 一線,培養(yang) 造就具有多學科基礎理論、突出研究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同時,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創新研究生思政工作模式,推動管理服務力量下沉至學生一線,為(wei) 研究生投身學習(xi) 科研創造“無憂”環境。
依托沙河大學城高校聯盟,北京還在積極建設未來科學城產(chan) 教融合示範區,聚焦區域戰略急需和產(chan) 業(ye) 布局需求,以深化產(chan) 教融合為(wei) 切入點,以實質性聯合培養(yang) 為(wei) 紐帶,推動高校與(yu) 企業(ye) 、科研院所建立起核心需求凝練、關(guan) 鍵技術協同攻關(guan) 、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體(ti) 製機製,產(chan) 出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落地服務區域。
麵向首都四個(ge) 中心建設實際需求,當前北京正在以“匯診製”深入推進市屬高校分類發展。李奕介紹,“匯診製”關(guan) 鍵是全麵、客觀、準確地研判市屬高校麵臨(lin) 的核心問題,剖析學校高質量發展、優(you) 勢特色提升的資源和製度瓶頸,找準影響學校“更上一層樓”的堵點痛點,精準診斷、靶向施治,整體(ti) 推進、集約支持,保障學校更好實現內(nei) 涵、特色、差異化發展。
北京市組織市屬高校科學合理申報人才培養(yang) 和科學研究等項目,對符合學校辦學定位、有利於(yu) 凸顯學校特色,能夠切實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強化優(you) 勢學科專(zhuan) 業(ye) 、推動有組織科研創新、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的項目給予精準支持。在此基礎上,北京市根據《北京市屬高校績效考核辦法(試行)》指標體(ti) 係,每年對市屬高校進行分類考核。
“北京市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實現了深刻轉型,很多變化就發生在我們(men) 身邊。”李軍(jun) 鋒說,我們(men) 要用好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讓學生在生活、學習(xi) 中感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實踐偉(wei) 力,將首都聚焦“四個(ge) 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的發展實踐,化為(wei) 北京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源頭活水,將首都“四個(ge) 中心”的發展需求變成廣大青年奮鬥創業(ye) 的舞台,以源源不斷的青春之力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文字 | 施劍鬆
來源 | 《中國教育報》、育見新聞視頻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