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一杯“南水”的中國力量

發布時間: 2024-09-10 14:16:00 來源: 湖北日報

  10年前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將核心水源區湖北十堰

  與(yu) 京津冀豫沿線26座大中型城市

  “千裏親(qin) 緣一水牽”

  10年來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給北方受水區的

  生活、生態和生產(chan) 帶來哪些變化?

  9月3日

  湖北日報“衛星看‘南水’ 潤民十年間”

  全媒體(ti) 采訪啟動

  今天,讓我們(men) 共同感受

  ↓↓↓

  8月31日清晨,北京市海澱區居民黃剛擰開水龍頭,接水、燒水、泡茶,水質清澈,茶味純正。

  黃剛已在京學習(xi) 工作近20年。他回憶說,剛來時,燒水壺用久了容易結水垢。

  今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迎來通水10周年。

  現在,首都人民每3杯水中,就有2杯來自丹江口水庫。

  有了這杯“南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1億(yi) 多人不再為(wei) 飲水發愁,許多地方告別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曆史;

  有了這杯“南水”,華北受水區通過生態補水,多地淺層地下水位至少上升1米,滹沱河、白洋澱等一大批河湖重現生機;

  有了這杯“南水”,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有了持續水資源保障。

  一杯“南水”,民生之水、生態之水、發展之水。

  01一張藍圖繪到底

  這個(ge) “偉(wei) 大而浪漫的暢想”幾乎貫穿了整個(ge) 新中國史,終於(yu) 建成正在潤澤一億(yi) 多人的世紀工程

  8月19日傍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位於(yu) 十堰市的丹江口水庫。這裏湖麵澄澈,是“南水”的“水井”所在地。

  最早謀劃這杯“南水”的,是毛澤東(dong) 主席。

  十堰市博物館,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著領袖的雄韜偉(wei) 略。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行走黃河岸邊,麵對幹旱焦渴,毛澤東(dong) 主席說。這一天是1952年10月30日。

  1952年10月,毛澤東(dong) 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資料圖片)

  4個(ge) 月後,毛主席視察長江,從(cong) 武漢順流而下,借水的事始終縈繞心頭。水源地選在哪裏?主席攤開地圖,將目光投向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手中的紅藍鉛筆,落到了漢江和丹江的交匯處。

  回顧這段曆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感慨:“毛主席這個(ge) 偉(wei) 大而浪漫的暢想,是有科學根據的。建設新中國的奠基工程中,水利占重要位置,治國先治水。”

  1958年9月1日,一聲炮響,10萬(wan) 建設大軍(jun) 戰天鬥地、移山填海,拉開建設丹江口大壩的序幕。

  從(cong) 這一刻開始,不管國內(nei) 外形勢如何變化,不管遇到什麽(me) 樣的困難和挑戰,把這一偉(wei) 大暢想變為(wei) 現實的步伐從(cong) 未停歇。即使發生三年自然災害、中蘇關(guan) 係破裂蘇聯專(zhuan) 家撤走……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也始終在推進。

  十堰市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張瑞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最開始,指揮部設在一條采砂船上,幹部、工人睡河灘,後來才有了油氈草棚。”

  1967年,大壩下閘蓄水。1974年,丹江口水利樞紐一期建成。

  水蓄起來了,如何調到北方?

  時間來到1980年7月22日,鄧小平視察丹江口水利樞紐。從(cong) 此,關(guan) 於(yu) 調水的研究和論證,伴隨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深化。

  2002年,南水北調整體(ti) 規劃出爐

  確定東(dong) 、中、西三條線路,規模之大、涉及麵積之廣、覆蓋人口之多,史無前例。

  2003年12月,中線工程啟動

  數十萬(wan) 建設者矢誌奮鬥,一座座龐大的“水上立交”橫空出世,或上天跨淮河,或入地從(cong) 河床下穿黃河,攻克了一個(ge) 個(ge) 世界級難題。

  2014年12月12日,中線工程通水

  世界規模最大的渡槽群、遍布沿線的自動化設備,讓相隔千裏的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在一起,構建起新時代中國大水網。

  通水10年間,中線工程累計調水超過660億(yi) 立方米,相當於(yu) 一個(ge) 半三峽水庫的蓄水量。

  從(cong) “偉(wei) 大而浪漫的暢想”到“一泓清水北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幾乎貫穿了整個(ge) 新中國史。

  煙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庫。(視界網 劉昆 攝)

  水運連著國運。今天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

  湖北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葉學平感歎:“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的初心和使命,決(jue) 定了南水北調必然一張藍圖繪到底。”

  02集中領導一盤棋

  重塑地表江河,沒有出現生態惡化,換來的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心係這杯“南水”,2021年5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中線工程陶岔渠首。水,從(cong) 這裏流出丹江口水庫,流向北方。

  端起一杯新打上來的水庫水,總書(shu) 記迎著光看了又看,笑著說:“‘水龍頭’水質不錯!”

  2021年5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南陽市淅川縣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庫時,察看現場取水水樣。(圖片來源:新華社)

  人類文明的發展,始終與(yu) 大江大河相依相伴;優(you) 於(yu) 水而興(xing) ,憂於(yu) 水則衰。

  南水北調,重塑地表江河。在古老大地構建的這張新水網,如何生生不息地運轉下去?

  8月20日,十堰市南水北調水源區保護中心。21年來,一直在這裏工作的蘇道偉(wei) 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調水,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調了之。”

  丹江口水庫位於(yu) 漢江中上遊,截取一部分漢江水北上,漢江下遊包括國家重鎮武漢的用水怎麽(me) 辦?

  早在通水前,“引江濟漢”作為(wei) 中線工程重要補償(chang) 工程就已同步實施。從(cong) 長江荊州段至漢江潛江段,開挖一條人工運河,實現長江水首次反哺漢江,滿足了漢江中下遊供水、灌溉需要。

  隨著北方用水需求的增加,2022年7月7日,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首個(ge) 重大項目“引江補漢”工程開工。這次是從(cong) 長江三峽庫區引水入丹江口水庫大壩下遊,工程建成後,中線平均年調水量將由原來的95億(yi) 立方米,增加至115億(yi) 立方米。

  蘇道偉(wei) 總結:“全國一盤棋統一調度,既保證了北方穩定的輸水量,又有效應對了調水之後漢江中下遊水量減少的矛盾。”

  除了水量,水質也是南水北調的一大關(guan) 鍵。

  為(wei) 了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10年來,十堰市累計投入資金300多億(yi) 元治水管水護水。

  曾經,“百裏萬(wan) 箱下漢江”是丹江口市的一大盛景。中線工程通水後,庫區12萬(wan) 隻網箱被全麵取締,全市萬(wan) 餘(yu) 名漁民“洗腳上岸”。

  依托衛星監測、無人機巡航等,去年成立的十堰市丹江口庫區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用“一張網”對全市的支溝、管網、重點企業(ye) 進行監測。

  如今,通過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以水係為(wei) 脈絡劃定“治理網格”,十堰徹底消除城區79條黑臭水體(ti) ,官山河、強河、劍河、泗河、神定河等五河治理經驗被列入全國典型。

  目前,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在生態環境部監測的210個(ge) 重點湖(庫)中居水質最優(you) 行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攝)

  一杯“南水”,從(cong) 丹江口水庫出發,經過15天流淌抵達北京。沿線受水的26個(ge) 大中城市,有的在幹渠邊建生態保護項目,打造生態走廊;有的對地下水汙染防治進行精準管控,實現農(nong) 村黑臭水體(ti) “動態清零”;有的對境內(nei) 河段實施修複,讓荒灘變濕地……

  曾經惠及埃及一億(yi) 多人口的阿斯旺大壩,隨著時間推移,成為(wei) 尼羅河上的一把“雙刃劍”,造成地麵沉降、土地鹽堿化、水質惡化等一係列生態環境問題。

  南水北調,改造自然並順應自然。中線工程通水10年,一條高水平生活帶、景觀帶、生態帶正在形成,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原湖北省南水北調辦主任郭誌高說:“南水北調經受住生態考驗,沒有黨(dang) 的集中統一領導、沒有全國一盤棋的係統調度,這一切很難實現。”

  03同行同向一條心

  飲水人沒有忘記“掘井人”,而付出巨大犧牲的“掘井人”,又主動當起“守井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19天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5年新年賀詞中送出了特別的問候:“沿線40多萬(wan) 人移民搬遷,為(wei) 這個(ge) 工程作出了無私奉獻,我們(men) 要向他們(men) 表示敬意,希望他們(men) 在新的家園生活幸福。”

  63歲的王瑞權,就是為(wei) 了這杯“南水”而離開故土的移民,而且先後移民兩(liang) 次。

  1965年,丹江口大壩建設,3歲的他隨父母外遷至襄陽宜城。故土難離、鄉(xiang) 情難卻。臨(lin) 行前,有人捧一把故鄉(xiang) 的土,有人在親(qin) 人的墳頭長跪不起,有人三步一回頭……大壩蓄水後,2000多年的古均州城長眠水底。

  高中畢業(ye) 後,王瑞權返回丹江口,先是走街串巷賣冰棍,後來在三官殿街道馬灣村辦食品加工廠和服裝加工廠,還蓋起了兩(liang) 層小樓。

  2005年,為(wei) 確保“南水”順暢自流進京,丹江口大壩開始加高。竣工後,水庫正常蓄水水位從(cong) 157米提升至170米。這期間,馬灣村需整村搬遷,縱有萬(wan) 般不舍的王瑞權咬牙第一個(ge) 簽字,拆掉房子和工廠。“國家重點工程,不能因為(wei) 哪一個(ge) 人影響大局。”他說。

  2005年1月5日,丹江口市三官殿辦事處馬灣村村民王瑞權(左一)與(yu) 辦事處負責人簽訂搬遷合同,成為(wei)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搬遷第一戶。(湖北日報通訊員 陳華平 攝)

  2014年,王瑞權受邀參加中線工程通水活動。北京的哥聽聞他是水源地移民,怎麽(me) 也不肯收他80元打車費。

  吃水不忘“掘井人”。為(wei) 回報庫區人民作出的巨大犧牲,北京市10個(ge) 城區(含開發區)與(yu) 十堰市各縣市區及開發區,建立長期對口協作關(guan) 係。10年來,北京市累計援助資金22.5億(yi) 元,54家在京企業(ye) 落地十堰。

  受水地獲得實惠,供水地的發展也沒耽誤。北冰洋飲料、燕京啤酒這些北京來的企業(ye) ,把優(you) 質水轉化成了好產(chan) 品,庫區自己也推出了“武當山”天然水品牌。通水10年間,十堰市地方生產(chan) 總值增長近一倍,這裏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京堰兩(liang) 地,同心築夢,而湖北的武漢市、黃岡(gang) 市、潛江市等9個(ge) 市州,紛紛向丹江口庫區移民敞開懷抱,拿出好的土地、好的政策,為(wei) 他們(men) 建設新的家園。

  武漢市長江新區六指街道新博村,移民陳健峰開著農(nong) 家樂(le) ,取名武州農(nong) 莊——“武”代表新家武漢,“州”是紀念老家均州古城。陳健峰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這個(ge) 名字代表移民的心願——既不忘來時路,更期待過上好日子。“有當地政府幫扶,農(nong) 莊經營順利。大家想方設法為(wei) 我們(men) 排憂解難,最近正打算將農(nong) 莊重新裝修。”他說。

  一杯水,一條心。

  為(wei) 了讓這杯“南水”永遠清甜,湖北和十堰人民把守水護水當成“天大的事”。從(cong) 通水那天起,十堰人民完成從(cong) “掘井人”向“守井人”的轉變,10年來先後湧現250個(ge) 守水護水誌願服務團體(ti) 。

  蔣德新在漢江上清理漂浮物。(湖北日報通訊員 周俊沁 攝)

  63歲的蔣德新曾經是丹江口市的一位漁民,2019年,他“上岸”成為(wei) 一名“守井衛士”,每天駕船在漢江水麵巡查,檢查河道衛生狀況,清理沿岸垃圾。如今,他的隊伍已從(cong) 最初的16人發展到186人。

  8月13日,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給庫區的環保誌願者的回信中說:“得知十年來越來越多庫區群眾(zhong) 加入誌願服務隊伍,用心用情守護一庫碧水,庫區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環境更美了,我很欣慰。”

  入夜,記者漫步漢江之畔。江水蜿蜒,老人們(men) 搖扇聽濤,孩童們(men) 戲水踏浪。巍峨的丹江口大壩像一彎臂膀,護佑子孫。

  相關(guan) 閱讀>>

  66780000000m3的回答:中國,能!

  來源:湖北日報(記者:陳會(hui) 君 胡弦 許應鋒)

  編發:劉鄲

  審核:周芳

  出品:湖北日報融媒體(ti) 中心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