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以文匯人 以文通心——在皖台灣教師的追夢心聲

發布時間: 2024-09-10 18:49:00 來源: 新華網

  九月皖南,朦朧晨霧繚繞白牆黛瓦間。62歲的沈孟湄早早邁進教室,開啟一天的教學生活。一口自帶“萌點”的“台灣腔”,讓台下學生聽得有滋有味。

  “是什麽(me) 讓我穿越海峽來到大陸教書(shu) ?答案就兩(liang) 個(ge) 字:熱愛。”從(cong) 台灣廣電節目主持人、雜誌副總編,到“登陸”三尺講台,如今就職於(yu) 安徽省池州學院文學與(yu) 傳(chuan) 媒學院的沈孟湄如是解讀她的“職業(ye) 新跨越”。

  城市文化是沈孟湄的主要研究方向。選擇池州這座曆史古城,被她視為(wei) “與(yu) 後半生職業(ye) 生涯一拍即合”的追夢之旅。

  地處皖南地區的池州市,坐擁群山環抱、綠水穿城的優(you) 越自然稟賦,素有“一城山水滿城詩”的美譽。

  曆史上,李白、杜牧和嶽飛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池州留下佳作名篇。“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等耳熟能詳的詩詞名句,是兩(liang) 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記憶。

  “我喜愛詩詞,閑來也會(hui) 寫(xie) 幾首。濃厚的曆史底蘊和豐(feng) 富的徽州文化,這是在台灣執教體(ti) 悟不到的,也讓我萌生到大陸教書(shu) 與(yu) 生活的念頭。”沈孟湄說。

  她說,更為(wei) 重要的是,在池州綠水青山間,找尋到了“熟悉與(yu) 親(qin) 切”。

  沈孟湄是台灣南投縣人,她常用“城市公園”形容家鄉(xiang) 。“這裏跟我的老家很像,滿目皆春。”

  她還補充說,台灣有不少大陸各地的小吃餐館,之前常約三兩(liang) 好友去嚐鮮,因此來到安徽並無家人擔心的“生活磨合期”。“這兩(liang) 年,還認識了很多在皖發展的台商和十餘(yu) 位在池州任職的台灣教師,我們(men) 組團去過湖南、新疆等地旅遊,一切都很美好。”

  今年是沈孟湄來到池州的第六年,期間發表了十多篇關(guan) 於(yu) 池州城市文化的學術文章,從(cong) 帶學生做研究到“傳(chuan) 幫帶”青年教師,她已成為(wei) 學院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她還記得,從(cong) 在台灣收到池州學院發布的人才引進邀請,到決(jue) 心辭職開啟“登陸”生活,自己隻用了短短3個(ge) 月時間。

  “其實向往的種子在2015年就已萌芽。”沈孟湄告訴記者,彼時作為(wei) 帶隊老師,她和四五位台灣學生一同到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訪學,切身感受到大陸高校完備的設施配置、齊全的學科設置以及開闊的校園環境。

  “在教學環境之外,我能明顯感受到兩(liang) 岸青年因天然的親(qin) 近性而產(chan) 生的好奇、溫情與(yu) 熱忱。”她說,人親(qin) 、土地親(qin) 、語言親(qin) ,麵對麵的交流永遠最真實。

  兩(liang) 岸同文同種,共同的文化積澱與(yu) 傳(chuan) 承是聯結兩(liang) 岸同胞的根基。“文教交流是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教師在大陸任教是非常好的交流方式。”沈孟湄認為(wei) ,台灣教師作為(wei) 高知識群體(ti) ,可以更客觀看待大陸經濟社會(hui) 發展,了解大陸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等。

  在沈孟湄看來,大陸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讓台灣教師們(men) 堅定了長期紮根大陸的信心。

  她舉(ju) 例說,池州學院辦理了醫療保險,並提供“拎包入住”的公寓單間,從(cong) 打印機、電腦,到生活用品等,一應俱全。

  “大陸同台灣分享發展機遇、增進同胞福祉的善意與(yu) 誠意,我們(men) 真切感受到了。”她說。

  在沈孟湄辦公桌的顯眼位置,除了懸掛的一封封來自學生們(men) 的祝福賀卡、各地旅遊“打卡”照,還有一遝厚厚的榮譽證書(shu) :優(you) 秀教學質量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ye) 計劃參賽證書(shu) 、安徽省大學生原創文學新星大賽獎狀……

  她將這些追夢路上的“綻放”歸功於(yu) “大陸味”和“台灣風”融合相通。沈孟湄如數家珍向記者講述諸多細節:將台灣媒體(ti) 行業(ye) 工作經驗與(yu) 實操案例放入“視聽語言”“傳(chuan) 播學概論”等理論課中,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知識點;為(wei) 提煉“池州城市IP”,她與(yu) 學生們(men) 實地考察十多處地標並梳理報告等。

  “我覺得中國文化中最美的字就是‘融’。”沈孟湄說,兩(liang) 岸同胞攜手圓夢、彼此融合,就能讓中華文脈得以傳(chuan) 承。

  作為(wei) 師者、學者、文化傳(chuan) 播者,沈孟湄坦言未設“退休時間線”,而是期待能有更多時間深耕“快樂(le) 事業(ye) ”——在將日用而不覺的中華文脈娓娓道來過程中,收獲找尋中華文化記憶的獲得感、榮譽感,這是“幸福且快樂(le) 的”。

(責編: 周晴晴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