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多年生稻給我們帶來了豐收,加深了友誼”(“非洲人的中國緣”⑤)

發布時間: 2024-09-11 14:42:0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多年生稻,是一種在一次種植後能夠進行多次收割的水稻品種。它避免了傳(chuan) 統水稻所需的每季翻耕、重新播種等繁重工作,大大節約了農(nong) 民的勞動成本和生產(chan) 費用。近年來,隨著中國多年生稻技術在非洲落地推廣,當地的水稻產(chan) 量得以增加,中非友誼也在農(nong) 業(ye) 合作當中越來越深。

  “為(wei) 布隆迪乃至非洲農(nong) 業(ye) 發展帶來新機遇”

  在非洲中東(dong) 部、赤道南側(ce) 的布隆迪,一片翠綠的稻田被整齊的田壟分割開來。壟邊的工作人員正在詳細記錄這片稻田裏水稻的生長情況,中國的科研人員與(yu) 布隆迪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共同關(guan) 注著這片實驗稻田裏水稻的生長。

  布隆迪屬亞(ya) 熱帶及熱帶氣候,擁有豐(feng) 富的光熱資源,充沛的陽光滋養(yang) 著玉米、豆類、香蕉等當地作物茁壯生長。但是,受到農(nong) 業(ye) 技術發展的製約,糧食問題一直困擾著這個(ge) 國家。中國與(yu) 布隆迪的農(nong) 業(ye) 合作由來已久,自2009年以來,中國派出多批援助布隆迪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組。中國農(nong) 作物品種和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技術跨越山海,在萬(wan) 裏之外的非洲大陸生根發芽。

  2023年7月,布隆迪總統夫人安熱莉娜·恩達伊施米耶到訪中國,參觀華大萬(wan) 物大鵬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基地。恩達伊施米耶走入多年生稻示範田,中國科研人員將一棵水稻幼苗放在她的手上,並為(wei) 她詳細講解了多年生稻的培育曆程和“一種多收”的品種特性。恩達伊施米耶當場提出了在布隆迪設立多年生稻種植示範基地的構想。

  中布雙方一拍即合。經過雙方共同努力和精心籌備,2024年1月,中國派駐布隆迪的農(nong) 業(ye) 技術專(zhuan) 家成功在當地培育出第一批多年生稻秧苗。雙方都感到十分鼓舞,中國農(nong) 業(ye) 技術專(zhuan) 家將多年生稻插秧的經驗悉心傳(chuan) 授給當地種植管理人員。

  2024年4月,恩達伊施米耶與(yu) 布隆迪國家項目負責人普魯登特·納塔爾·馬赫羅梅紮一行人來到多年生稻種植示範基地,深入了解多年生稻在布隆迪的種植情況。映入他們(men) 眼簾的,是一片片茂密翠綠的稻田。在基地,恩達伊施米耶沿著田埂緩緩前行,不時駐足與(yu) 華大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交流,詢問多年生稻的種植技術、產(chan) 量以及市場前景等問題。她說:“看到多年生稻在布隆迪成功推廣,我感到非常高興(xing) 和欣慰。這不僅(jin) 是布隆迪與(yu) 中國在農(nong) 業(ye) 方麵合作的典範,也為(wei) 布隆迪乃至非洲農(nong) 業(ye) 發展帶來新機遇。”

  “有了這個(ge) 技術,我們(men) 一定會(hui) 迎來‘大豐(feng) 收’”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在三亞(ya) 出席首屆中非農(nong) 業(ye) 合作論壇時表示,希望雜交水稻在非洲各個(ge) 國家發展起來,解決(jue) 非洲的糧食安全問題。如今,在廣袤的非洲大地上,他的心願正逐步實現:在眾(zhong) 多中國農(nong) 業(ye) 科研機構和農(nong) 業(ye) 企業(ye) 的努力下,已有20多個(ge) 非洲國家種植了中國雜交水稻。其中,像韭菜一樣割一茬長一茬、一次播種多次收獲的多年生稻,是雲(yun) 南大學胡鳳益團隊利用多年生野生種和一年生栽培種雜交培育出的品種,如今已在非洲烏(wu) 幹達、布隆迪等地區投入實際生產(chan) 。

  吉米·拉莫是烏(wu) 幹達國家農(nong) 業(ye) 研究院的穀物(玉米與(yu) 水稻研究)項目負責人與(yu) 水稻育種人員。多年來,他一直從(cong) 事多年生稻品種的育種工作。吉米第一次接觸到多年生稻是在2018年。當時,吉米參加了胡鳳益教授團隊的多年生稻科研合作。“這是一個(ge) 非常新鮮的品種,能種植一次,收獲多次,這讓我非常感興(xing) 趣。”吉米說。經過3年努力,吉米幫助從(cong) 中國“遠道而來”的多年生稻PR107獲得當地作物審定局批準的該作物在烏(wu) 幹達的品種權,這為(wei) 多年生稻在烏(wu) 幹達的推廣奠定了基礎。

  為(wei) 了在烏(wu) 幹達推廣多年生稻品種,吉米付出了很多心血。“一開始,本地農(nong) 民不相信水稻能夠一次播種,多次收獲。每次提到多年生稻的這個(ge) 特性,大家都覺得難以置信。”吉米說,“於(yu) 是我告訴他們(men) ,我已經連續研究這個(ge) 品種很多年了,這是從(cong) 中國引進的新品種和新種植技術。”

  現在,隨著中國華大集團非洲團隊的努力,多年生稻的名氣在非洲越來越響,接受度越來越高。2023年,在烏(wu) 幹達推廣多年生稻項目被列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務實項目合作清單,並在同年12月被納入非盟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框架,成為(wei) 非盟種子和生物技術2024—2025計劃的一部分。“多年生稻的產(chan) 量比我們(men) 本地水稻高,有了這個(ge) 技術,我們(men) 一定會(hui) 迎來‘大豐(feng) 收’。”吉米說。

  不僅(jin) 是中國的新技術,中國同事也令吉米印象深刻。吉米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已合作多年。他說,中國同事在工作中認真嚴(yan) 謹,在生活中卻很熱情。通過多年生稻項目合作,吉米與(yu) 中國同事成為(wei) 了好朋友。他說:“在試種過程中,中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手把手教導當地農(nong) 民整地、插秧、病蟲害治理等技術細節,我感到,中國同事都是真心想幫助我們(men) 。在生活中,我們(men) 交流密切,經常互相做客。多年生稻不僅(jin) 為(wei) 我們(men) 帶來了豐(feng) 收,也加深了友誼。”

  “多年生稻將會(hui) 為(wei) 當地農(nong) 民的生活帶來明顯改善”

  多年生稻在非洲落地生根的生動故事,為(wei) 中非農(nong) 業(ye) 務實合作寫(xie) 下生動注腳,充分表明互利共贏是中非合作的底色。

  來自烏(wu) 幹達的卡姆卡瑪·卡萊布曾經在當地任地理老師。2017年,他加入了中國與(yu) 非洲的農(nong) 業(ye) 合作項目,2019年來到布隆迪擔任市場經理。卡萊布說:“多年生稻還在起步階段,但我已經看到布隆迪人民對這一新品種的期待。我十分看好多年生稻在布隆迪當地市場未來的銷量。在可預見的未來,多年生稻將會(hui) 給當地農(nong) 民的生活帶來明顯改善。”

  布隆迪國家項目負責人普魯登特·納塔爾·馬赫羅梅紮表示,多年生稻不僅(jin) 簡化了水稻的生產(chan) 流程,還大幅提高了產(chan) 量。試驗田的收成顯示,第一季的產(chan) 量是布隆迪傳(chuan) 統水稻的兩(liang) 倍,未來隨著種植技術的進一步優(you) 化和推廣,他期待在全國範圍內(nei) 進一步擴大種植麵積。

  多年生稻在布隆迪的成功種植不僅(jin) 能為(wei) 當地農(nong) 民帶來穩定的收益,也在為(wei) 非洲的糧食安全夯實基礎。作為(wei) 一種創新型的“輕簡”稻作模式,多年生稻的最大優(you) 勢在於(yu) 減少生產(chan) 環節、降低生產(chan) 成本,從(cong) 而大幅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人人有所食、人人有儲(chu) 蓄”的願景正在布隆迪逐漸變為(wei) 現實。

  “非洲有廣袤的土地與(yu) 豐(feng) 富的資源,除了糧食,中國與(yu) 非洲在咖啡、水產(chan) 等產(chan) 業(ye) 上都有合作潛力。我相信非中合作會(hui) 越來越緊密,為(wei) 雙方帶來更多機遇。”吉米說。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