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中國行|一枚銅鏡上的“中秋月”

發布時間: 2024-09-15 20:05:00 來源: 新華社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在古人的心中,中秋之夜的月亮應該是什麽(me) 樣?水麵波光之上,神龍昂首、吉鳥振翅,天空中圓月高懸,月宮裏玉兔搗藥。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的一枚銅鏡上,唐代的“中秋月”展現了古人對碧空懸月的浪漫想象。


雙鸞月宮紋葵花形鏡 (陝西曆史博物館供圖)

  這枚雙鸞月宮紋葵花形鏡為(wei) 國家二級文物,直徑15.3厘米,重0.54千克,1983年出土於(yu) 陝西省東(dong) 南部地區。陝西曆史博物館社會(hui) 教育部主任、研究館員呼嘯說:“這枚銅鏡不過手掌大小,其畫麵卻紋飾細膩、層次豐(feng) 富。”

  銅鏡呈八瓣葵花形,在中央的鏡鈕四周,自下而上分三個(ge) 部分構成了由水麵到天空的立體(ti) 空間。最下層為(wei) 波光粼粼的一汪水麵,雖然這一部分留存有因長期埋藏地下而產(chan) 生的鏽跡,但仍依稀可辨碧波之上有一條昂首翹尾的龍。它四肢張開,龍尾反折向龍首上方並纏繞於(yu) 一足之上,龍身兩(liang) 側(ce) 各一朵祥雲(yun) ,襯托出神龍騰躍翻飛的身姿。


雙鸞月宮紋葵花形鏡(局部)(陝西曆史博物館供圖)

  畫麵中部鏡鈕兩(liang) 側(ce) ,是兩(liang) 隻口銜綬帶的鳥兒(er) 。它們(men) 拖著長長的尾羽,雙翅伸展相對飛舞,口中的綬帶飄逸飛揚。在它們(men) 的目光交匯處,是這組畫麵的主題:月宮。

  圓月之中,婆娑的桂樹之下,左側(ce) 是一隻直立的長耳兔,右側(ce) 有一隻做跳躍狀的蟾蜍。兔子用兩(liang) 隻前爪握杵,在臼中搗藥。“月亮可望而不可即,但桂樹、蟾蜍、玉兔賦予了它生命和活力,畫麵簡潔明朗。”呼嘯說。


雙鸞月宮紋葵花形鏡(局部)(陝西曆史博物館供圖)

  銅鏡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曆史,從(cong) 新石器時代晚期齊家文化始現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ge) 中國古代曆史。銅鏡體(ti) 現了其製作時代的鑄造工藝、審美意趣等,是我國古代物質文化的重要載體(ti) 。

  銅鏡的用途在實用之外,也發展出了裝飾、祈福、表達祝願等多種功能。“當窗理雲(yun) 鬢,對鏡貼花黃。”“曉鏡但愁雲(yun) 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古人借鏡寄情的吟詠有許多。考古資料還證實,銅鏡在古代並不是女性的專(zhuan) 屬用品,也有不少男性墓葬中隨葬了銅鏡。

  隋唐時期,隨著社會(hui) 經濟發展及金屬鑄造工藝的提高,銅鏡開始從(cong) 貴族階層進入尋常人家。銅鏡的形狀除了菱花形、葵形等外,還出現了長方形、鍾形、心形等花樣。銅鏡紋飾的題材日趨豐(feng) 富,有山水花鳥等自然景物、月宮飛仙等神話傳(chuan) 說,也有撫琴狩獵等日常生活。

  外形如花,主題為(wei) 月。呼嘯說:“這枚銅鏡定格了中秋之夜花好月圓的美好時刻。它雖然來自一千多年前,但今天仍能讓我們(men) 感受到中國人獨有的浪漫和真摯的期盼。”(記者楊一苗)

(責編: 蘇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