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解決(jue) 關(guan) 係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人民生活水平連續邁上新台階。
新時代新征程,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團結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增加民生投入 夯實民生之基
聚焦產(chan) 業(ye) 發展前沿領域,麵向數字經濟、綠色經濟、銀發經濟、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建設等重點行業(ye) ,推出醫藥衛生、專(zhuan) 精特新、先進製造、新能源等行業(ye) 專(zhuan) 場招聘會(hui) ;結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開展區域性專(zhuan) 場招聘會(hui) ……
9月12日,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啟動“職引未來—2024年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ye) 生秋季專(zhuan) 場活動”,活動將持續至11月底。
就業(ye) 是最基本的民生,牽動著千家萬(wan) 戶。
75年來,從(cong) 大力恢複和發展生產(chan) ,著力解決(jue) 城鎮失業(ye) 問題,到改革開放後實現經濟發展與(yu) 擴大就業(ye) 有效聯動,就業(ye) 總量大幅增加,再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貫穿經濟發展的方方麵麵,我國就業(ye) 空間不斷拓展,就業(ye) 形勢保持穩定,14億(yi) 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ye) 。
2023年,全國就業(ye) 人員74041萬(wan) 人,比1949年擴大3.1倍。2013年至2023年,城鎮新增就業(ye) 人數累計超過1.4億(yi) 人,城鎮調查失業(ye) 率保持穩定。隨著產(chan) 業(ye) 結構發生深刻調整,就業(ye) 結構不斷優(you) 化。2023年,第二、三產(chan) 業(ye) 就業(ye) 人員占全國就業(ye) 人員比重分別為(wei) 29.1%、48.1%,比1952年分別提高21.7個(ge) 、39.0個(ge) 百分點。
投入力度,彰顯民生溫度。
今年,各級政府更是拿出“真金白銀”穩就業(ye) :中央財政安排就業(ye) 補助資金預算667億(yi) 元;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提出11條穩就業(ye) 政策舉(ju) 措,其中明確整合優(you) 化吸納就業(ye) 補貼和擴崗補助政策,合並實施一次性吸納就業(ye) 補貼和一次性擴崗補助政策;四川將強化穩崗拓崗作為(wei) 促就業(ye) 的重點,鼓勵企業(ye) 釋放更多崗位吸納高校畢業(ye) 生;江蘇實施社會(hui) 化崗位拓展行動,開發崗位不少於(yu) 10萬(wan) 個(ge) ;廣西開展數字經濟、先進製造業(ye) 等技能培訓……
與(yu) 此同時,我國持續建設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民生保障網逐步織密兜牢。75年來,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以養(yang) 老、醫療、失業(ye) 保險為(wei) 重點,我國逐步構建起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改革進入全麵覆蓋和深化階段,社會(hui) 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
今年上半年,各級財政部門持續優(you) 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其中社會(hui) 保障和就業(ye) 支出22697億(yi) 元,同比增長4.2%;城鄉(xiang) 社區支出10472億(yi) 元,同比增長8%;教育支出20291億(yi) 元,同比增長0.6%。
“加大民生投入,應本著取之於(yu) 民、用之於(yu) 民的原則,注重立足長遠、為(wei) 民謀利,尋求最大公約數,以務實管用、可行有效的改革舉(ju) 措,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zhong) 的根本利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海波說。
聚焦“急難愁盼” 回應民生關(guan) 切
“醫保,給我們(men) 全家帶來了生的希望。”江西省撫州市一名法布雷病患兒(er) 的父親(qin) 說,孩子所需特效藥經過醫保談判進入國家醫保用藥目錄,一支價(jia) 格從(cong) 1.2萬(wan) 元降到3000元左右。“算上醫保報銷和‘撫惠保’等其他保險,我們(men) 一年個(ge) 人自付僅(jin) 4萬(wan) 元。”
醫療保障關(guan) 乎人民健康福祉。從(cong) 醫保談判藥品看,覆蓋常用藥和特殊疾病、罕見病用藥,目錄內(nei) 藥品數量達3088種,惠及參保患者7.2億(yi) 人次,疊加談判降價(jia) 和醫保報銷等多重因素,累計為(wei) 群眾(zhong) 減負超7000億(yi) 元。
75年來,從(cong) 赤腳醫生到日益完善的醫療人才培養(yang) 體(ti) 製,從(cong) 愛國衛生運動到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我國在醫療隊伍和醫療體(ti) 係建設上持續進步。目前,我國建成全世界最大的醫療保障網絡,覆蓋超過13億(yi) 人。
全麵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醫保跨省結算提質擴麵……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城鄉(xiang) 醫保並軌政策的深入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全麵實施,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老有所養(yang) 、幼有所育,圍繞“一老一小”這一最現實、最緊迫、最突出的民生問題,我國持續完善人口服務體(ti) 係。
從(cong) 探索建立國家基本養(yang) 老服務清單製度,到以“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等明確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建設目標;從(cong) 理順養(yang) 老服務監管機製,到推動銀發經濟健康發展……一項項改革實招為(wei) 推進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建設夯基壘台。
改革開放以後,經過40多年的努力,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養(yang) 老保險體(ti) 係。截至2023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yang) 老保險人數達10.66億(yi) 人,比1989年末增加10.09億(yi) 人。
人生百年,立於(yu) 幼學。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升學前教育普及能力,擴充優(you) 質普惠資源,持續破解“入園難”“入園貴”等痛點,持續構建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ti) 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幼有所育的美好期望。
深化民生改革 創造更美好生活
安徽鳳陽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的家庭農(nong) 場建有標準化育秧工廠、倉(cang) 儲(chu) 用房,流轉土地700多畝(mu) 。2023年,僅(jin) 糧食和經營服務純收入就達到70多萬(wan) 元。
從(cong) 溫飽不足到全麵小康,75年來,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多管齊下拓寬居民增收渠道,著力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做大做好“發展蛋糕”,深化民生改革,百姓的“錢袋子”愈加殷實。
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218元,扣除物價(jia) 因素比1949年實際增長76倍,年均增長6.0%。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全麵放開放寬戶口遷移政策、保障隨遷子女入學、大力發展文化體(ti) 育事業(ye) ……更均等的服務、更完善的保障,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zhong) ,讓人民群眾(zhong) 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統籌城鄉(xiang) 發展、縮小城鄉(xiang) 差距、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麵取得了顯著進展。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2年的2.88:1縮小至2023年的2.39:1。
城鄉(xiang) 麵貌日新月異,美麗(li) 中國更加宜居。
——看鄉(xiang) 村,從(cong) 農(nong) 村危房改造大力開展,到新農(nong) 村建設深入推進,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農(nong) 村人居環境建設。
——看城市,從(cong) 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到城市更新,住房保障製度不斷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進,人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更多人住有所居、安居宜居。
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麵積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23年底的超過40平方米;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萬(wan) 套,1.5億(yi) 多群眾(zhong) 喜圓安居夢。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麵勝利,為(wei) 全球減貧事業(ye) 作出突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生活處於(yu) 極端貧困狀態。1978年末我國農(nong) 村貧困人口7.7億(yi) 人,農(nong) 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作為(wei)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底線任務。經過接續奮鬥,到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9899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wan) 個(ge) 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ti) 貧困得到解決(jue) ,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wei) 大。展望未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紮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必將繪就幸福民生新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