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猜一猜,這首詩說的是哪一個(ge) 節日?謎底是:中秋節。
這首詩的作者為(wei) 唐代詩人王建。品讀此詩,仿若一幅“中秋望月圖”躍然紙上,意境優(you) 美,含蘊豐(feng) 富,韻味無窮,思深情長。
中秋節,我們(men) 年年過,那麽(me) ,到底何為(wei) “中秋”?曆史學者、天津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wei) 介紹,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秋》中解釋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七、八、九三月是秋季,舊時分別稱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稱“三秋”。八月十五日,三秋正好過半,所以稱為(wei) “中秋”。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每到中秋節,一家人圍坐聚餐,分食月餅,其樂(le) 融融。中秋節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節日,究竟始於(yu) 何時?
羅澍偉(wei) 認為(wei) ,“中秋”一詞或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周禮》中就有“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的記載,意思是說,仲秋八月,司裘之臣以良裘獻給君王,君王則以鳥羽賜群臣。另據《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說,祭祀太陽是在仲春(農(nong) 曆二月)的早晨,祭祀月亮是在仲秋(農(nong) 曆八月)的晚上。
不過那時的中秋,還隻是個(ge) 時間概念,並無節日之意。到了魏晉時期,登樓臨(lin) 軒,酌酒賞月,逐漸成為(wei) 習(xi) 俗。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開始成為(wei) 約定俗成的重要節日。
宋代,中秋擴展成全民性慶典。水果上市,螃蟹新出,佳釀開壇,百姓飲酒賞月,不亦樂(le) 乎。路邊商鋪通宵營業(ye) ,兒(er) 童徹夜嬉戲玩耍。
“千百年來,從(cong) 祭月到牽掛思念、祈求團圓,中秋文化內(nei) 涵不斷豐(feng) 富,成為(wei) 我國僅(jin) 次於(yu) 春節的第二大傳(chuan) 統節日。2008年國務院將中秋節定為(wei) 法定節假日,讓人們(men) 有更多時間品味中秋,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優(you) 秀民俗。”羅澍偉(wei) 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