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北鬥追夢 領航蒼穹——中國北鬥建設發展三十周年記事

發布時間: 2024-09-20 19:16:00 來源: 新華網

  9月19日9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與(yu) 遠征一號上麵級,成功發射第59、60顆北鬥導航衛星。新華社發(楊熙 攝)

  9月19日9時14分,乳白色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cong)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騰空而起,將兩(liang) 顆北鬥導航衛星送入茫茫太空。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的最後兩(liang) 顆衛星。任務的成功,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工程正式收官,意味著中國人獨立自主建設的北鬥係統進入發展新征程。

  三十載北鬥追夢,看今朝領航蒼穹。從(cong) 1994年北鬥係統工程立項至今的30年間,幾代北鬥人櫛風沐雨、接續奮鬥,堅持自主創新、分步建設、漸進發展,走出一條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從(cong) 有源到無源、從(cong) 區域到全球的中國特色衛星導航係統建設道路,為(wei) 更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北鬥一號:從(cong) 無到有、摸索起步

  1994年,北鬥一號工程啟動,我國的衛星導航事業(ye) 在摸索中起步。

  那時,美國GPS係統已開始向全球提供服務,俄羅斯格洛納斯導航係統也已經基本建成。

  按照空間定位原理,對地球上一個(ge) 目標點進行定位,至少需要3顆衛星;考慮到時間誤差,精確定位至少需要4顆衛星。這是GPS和格洛納斯的工作原理和全球組網方案。

  如果按這條路徑探索試驗,既缺技術儲(chu) 備,又缺工程經驗,更缺經費支撐。

  從(cong) 無到有,困難重重,隻能另辟蹊徑。陳芳允院士提出“雙星定位”方案,即:把地心視為(wei) 一顆虛擬衛星、再發射兩(liang) 顆地球同步衛星構成星座,可實現對區域內(nei) 地麵目標的快速定位。

  最小的星座、最少的投入、最短的周期……這一方案,使我國衛星導航係統從(cong) 無到有變為(wei) 可能。

  之後,北鬥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帶領北鬥人創造性提出了“分步走”戰略,即:先試驗後建設,先國內(nei) 後周邊,先區域後全球。

  9月19日9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與(yu) 遠征一號上麵級,成功發射第59、60顆北鬥導航衛星。新華社發(楊誌遠 攝)

  2000年,在不到兩(liang) 個(ge) 月的時間內(nei) ,我國相繼發射兩(liang) 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北鬥一號係統建成。

  從(cong) 那時起,中國人正式擁有完全屬於(yu) 自己的衛星導航係統,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建成衛星導航係統的國家。

  北鬥二號:自主創新、彎道超車

  北鬥一號的建成並投入使用,雖然解決(jue) 了有沒有的問題,但與(yu) 美俄相比仍有差距。

  於(yu) 是,北鬥二號係統建設提上日程。

  當時,最適合衛星導航的頻率幾乎都被占用。我國與(yu) 歐盟聯合推動國際電聯從(cong) 航空導航頻段中擠出了一小段頻率。

  這一小段頻率,隻有黃金頻段的四分之一,卻是建設一個(ge) 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最基本的頻率需求。

  2000年4月17日,北鬥係統和伽利略係統同時成功申報。按照國際電聯規則,必須在7年有效期內(nei) 成功發射導航衛星。

  5年後,首顆伽利略導航衛星發射,而北鬥導航衛星還在研製之中。那些日子,北鬥人不得不背水一戰,終於(yu) 在規定時間內(nei) 讓搭載首顆北鬥二號衛星的火箭矗立在發射塔架上。

  發射前,衛星上的應答機突現異常。“如果應答機壞了,等於(yu) 衛星沒有無線電信號;沒有無線電信號,就拿不到合法的頻率資源,就沒有空間國土的合法地位。”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長風對這段經曆記憶猶新。

  歸零!北鬥人重新打開星箭組合體(ti) ,拆出應答機,72小時不眠不休排除了故障。

  2007年4月14日,中國北鬥一飛衝(chong) 天,幾天後太空傳(chuan) 來衛星信號。這一刻,距離頻率申請失效最後期限不到4個(ge) 小時。

  之後,我國在5年半的時間內(nei) 先後將16顆北鬥二號衛星送入太空,建成北鬥二號係統並開始提供區域服務。

  北鬥三號:獨門絕技、服務全球

  2009年,北鬥三號工程啟動。站在前兩(liang) 代星座的肩膀之上,中國北鬥的第三步邁得無比堅定——

  從(cong) 首組雙星發射到最後一顆組網星入軌,僅(jin) 僅(jin) 不到3年時間,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全麵完成。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正式建成,麵向全球用戶提供完整的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來之不易——

  按照傳(chuan) 統衛星管理手段,控製使用好繞飛地球的衛星,需要有遍布全球的地麵站。在難以全球布站的情況下,必須建立衛星之間的星間鏈路。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必須覆蓋全球。

  北鬥三號係統在全球首創突破了Ka頻段星間鏈路技術,使所有北鬥衛星連成一個(ge) 大網,每顆星之間可以“通話”、可以測距,衛星定位精度大幅度提高。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必須精度更高。

  近幾年的應用實測確認,北鬥三號係統在全球定位精度可達4至5米,在亞(ya) 太區域精度更優(you) 。同時,我國已建成北鬥地基增強“全國一張網”,可在全國範圍內(nei) 提供實時米級、亞(ya) 米級精準定位服務。

  原子鍾是導航衛星的“心髒”。北鬥三號係統則突破了新型氫原子鍾以及原子鍾的無縫切換技術,使導航係統的時頻精度提高一個(ge) 量級。

  9月19日9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與(yu) 遠征一號上麵級,成功發射第59、60顆北鬥導航衛星。新華社發(楊熙 攝)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還有“獨門絕技”。

  與(yu) 其他全球衛星導航係統相比,北鬥三號係統有自己的“獨門絕技”——短報文服務。其他衛星導航係統用戶隻能知道“我在哪”,北鬥用戶不但知道“我在哪”,還能告訴別人“我在哪”“在幹什麽(me) ”,開創了通信導航一體(ti) 化的獨特服務模式。

  “5、4、3、2、1,點火!”

  2024年9月19日,兩(liang) 顆北鬥導航衛星被送入太空。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製的這組衛星,將在確保北鬥三號係統精穩運行的基礎上,開展下一代北鬥係統新技術試驗試用。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更要服務未來。

  “2035年前,我國將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ti) 係。”楊長風說,在這一目標的引領下,我們(men) 將創新發展技術更為(wei) 先進的下一代北鬥係統,大力發展不依賴衛星的多種定位導航授時(PNT)手段技術攻關(guan) ,為(wei) 服務人類社會(hui) 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 王帥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