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nei) ,遊人如織。何尊、逨盤等珍貴青銅器,訴說著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青銅鑄文明——周秦文明之光》展覽向觀眾(zhong) 生動展示青銅文化和曆史。
今年9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考察時指出:“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nei) 涵和精神,宣傳(chuan) 好其中蘊含的偉(wei) 大智慧,從(cong) 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yi) 精神,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一代一代傳(chuan) 下去。”
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開創了新的局麵,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個(ge) 博物院
文脈賡續,加深人們(men) 對中華文明的了解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遠遠望去,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青銅色的圓形建築與(yu) 黃色的高台門闕相結合,體(ti) 現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在展覽“宅茲(zi) 中國”單元,隻展出了一件鎮院之寶——何尊。燈光下,隻見何尊造型大氣、紋飾古樸。慕名而來的觀眾(zhong) 圍在展櫃旁,細細欣賞著這件文物。講解員何瑞雪輕聲向觀眾(zhong) 解說:“何是器物主人的名字,尊是盛酒器。何尊底下刻有銘文‘宅茲(zi) 中國’。這也是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文物。”
指向一旁圖文並茂的展板,何瑞雪繼續說:“何尊銘文中的‘德’,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心’字底,代表道德的含義(yi) 。”
“通過參觀,我們(men) 對青銅的器型、紋飾、文化內(nei) 涵有了深入了解,孩子們(men) 更熱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來自浙江金華的觀眾(zhong) 陳佳說。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寧亞(ya) 瑩說,希望通過獨具特色的展覽,深入挖掘文物內(nei) 涵,弘揚青銅文化的當代價(jia) 值,宣傳(chuan) 闡釋好獨樹一幟的青銅文明。
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2023年,全國備案博物館達6833家,全年舉(ju) 辦展覽4萬(wan) 餘(yu) 個(ge) 、教育活動38萬(wan) 餘(yu) 場,接待觀眾(zhong) 12.9億(yi) 人次,“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不僅(jin) 是“博物館熱”,“考古熱”“非遺熱”“漢服熱”等方興(xing) 未艾。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傳(chuan) 承、非遺保護利用形成熱潮,不斷激發人們(men) 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情。
批複實施520餘(yu) 項主動性考古項目,90餘(yu) 家考古機構、科研院所與(yu) 高校的110餘(yu) 支隊伍積極參與(yu) 其中,“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不斷取得新進展,中華文明發展脈絡逐漸清晰。全國設立6700多家非遺工坊,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水平不斷提升……人們(men) 從(cong) 悠悠5000多年中華文明中獲得滋養(yang) ,對中華文明悠久曆史和寶貴價(jia) 值的認識不斷加深。
一條中軸線
活化利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綻放光芒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來自北京市回民學校的初中生閆家齊騎著自行車,從(cong) 鼓樓到永定門,挨個(ge) “打卡”了北京中軸線沿線建築。當走進先農(nong) 壇、登上觀耕台,他深深地被古代建築之美所震撼。打開微信“雲(yun) 上中軸”小程序,他拍攝上傳(chuan) 了先農(nong) 壇的界樁圖片,並在巡檢報告中寫(xie) 下“一切正常”。“通過參觀、參與(yu) ,我可以反映有沒有亂(luan) 塗亂(luan) 畫、結構破損等情況。我還告訴了很多同學,希望一起保護好北京中軸線。”閆家齊說。
通過線上加入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守護人行列,市民和遊客化身為(wei) “數字打更人”,可以拍照上傳(chuan) 北京中軸線建築和文物巡檢報告,在領略曆史文化魅力的同時,還能為(wei) 北京中軸線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數字中軸”建設的一部分。
今年,曆經12年申遺保護之路,“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與(yu) 此同時,“數字中軸”建設係統、完整闡述北京中軸線背後豐(feng) 富的物理、曆史和文化信息,探索中軸線數字資源在多元場景中活化應用。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呂舟說:“數字科技成為(wei) 一道橋梁,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將北京中軸線的文化瑰寶,創新呈現於(yu) 世人眼前。”
截至目前,我國世界遺產(chan) 總數達到59項,居世界前列。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利用傳(chuan) 承工作,不斷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贏得世界關(guan) 注。
這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ge) 縮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不斷守正創新,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國民間文學大係出版工程閱讀與(yu) 演習(xi) 館·徐州館開展主題研學活動,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機甲文創讓觀眾(zhong) 通過親(qin) 手組裝體(ti) 驗青銅文化,敦煌研究院“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帶來線上知識講解和線下VR體(ti) 驗……越來越多的文化創新實踐,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結合,讓人們(men) 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魅力。
《隻此青綠》《何以中國》《後浪》……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呈現中華文明濃厚的曆史底蘊與(yu) 文化內(nei) 涵,描摹絢麗(li) 多彩的中華文化,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曆久彌新。
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通過在活化利用、傳(chuan) 承創新上的持續探索,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斷綻放璀璨的光芒。
一場演出
惠民潤心,滿足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泱泱中華,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men) 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你到我家五年長,五年光景夢一場。”在浙江嵊州舉(ju) 辦的鄉(xiang) 村越劇聯賽決(jue) 賽現場,麵對50多名大眾(zhong) 評審、上千名觀眾(zhong) ,來自嵊州三江街道的理發師羅雪洪,唱起越劇《祥林嫂》選段。
第一次麵對這麽(me) 多觀眾(zhong) ,羅雪洪難免有些緊張。“雖然我是業(ye) 餘(yu) 演員,但我牢記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陳雪萍對我的指導,很快進入狀態,越唱越‘走心’。”羅雪洪說。當晚,包括羅雪洪在內(nei) 的8名“草根”越劇愛好者,在4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的帶領下,登上舞台比拚。幾經角逐,羅雪洪最終獲得了冠軍(jun) 。
“‘村越’麵向非專(zhuan) 業(ye) 的大眾(zhong) 票友,通過擂台賽的形式,挖掘、培養(yang) 越劇人才,豐(feng) 富群眾(zhong) 文化生活。”嵊州市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史向俊介紹。
比賽通過線下演出和線上直播,獲得了廣泛關(guan) 注,也讓羅雪洪從(cong) 理發師成為(wei) “草根明星”。“以前都是自學,通過比賽,我接觸了不同越劇流派,唱戲的節奏、台風都進步了很多。”羅雪洪說。如今,羅雪洪跟戲迷朋友一起排演了很多劇目,還參加了第二屆“村越”比賽。
通過“村越”、中國民間越劇節、全國越劇戲迷大會(hui) 、全國新創越劇大展演等節慶和展演活動,越劇誕生地嵊州讓戲曲藝術不斷豐(feng) 富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截至目前,嵊州有越劇戲迷角近百個(ge) ,每年在鄉(xiang) 村、社區開展活動近3000場,惠及群眾(zhong) 62萬(wan) 餘(yu) 人。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斷進鄉(xiang) 村、進校園、進社區,推動文化惠民、育人、潤心,不僅(jin) 滿足了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增強獲得感、幸福感,還增強了人們(men) 的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興(xing) 國運興(xing) ,文化強民族強。”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的召開,深刻闡述“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重大意義(yi) ,發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時代強音。《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長江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規劃》《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等的出台,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保駕護航。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社會(hui) 氛圍,日漸濃厚。中華兒(er) 女的誌氣、骨氣、底氣,愈加昂揚。
新征程上,根植於(yu) 深厚的中華文明,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將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