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巴丹吉林沙漠五彩斑斕,引來萬(wan) 千遊客。
作為(wei) 我國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動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有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風蝕地貌鬼斧神工,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wei) “中國最美沙漠”。
今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高大沙山和神秘湖泊群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關(guan) 注。
金沙碧波 美麗(li) 奇絕
巴丹吉林沙漠絕大部分位於(yu) 內(nei) 蒙古阿拉善盟境內(nei) ,西近古居延澤,東(dong) 望黃河,南眺祁連山餘(yu) 脈,北依額濟納綠洲。巴丹吉林常住人口不足百人,極少的人為(wei) 幹預使大自然一直保持原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認為(wei)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獨特、稀有、絕妙的高大沙山,以及無數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是溫帶和超幹旱氣候下沙漠景觀和地貌持續演變的傑出範例,也是全球範圍內(nei) 具有罕見自然美的沙漠景觀之一。”
2024年7月30日拍攝的巴丹吉林沙漠(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巴丹吉林沙漠的奇絕,首在高大沙山。“在這片4.92萬(wan) 平方公裏的沙漠裏,超半數麵積是高大沙山。”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阿右旗管理局局長梁寶榮介紹,巴丹吉林沙山以高、陡、險、峻著稱,其中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必魯圖峰海拔1611.009米,相對高度達460米。
“沙山下伏地形可能較高,同時沙地內(nei) 水分含量較多,起到固定沙山的作用。”梁寶榮介紹,目前學界對於(yu) 沙山成因尚無定論,這是沙山成因的推測之一。
巴丹吉林沙漠的奇絕,還在其秀美的湖。144個(ge) 大小湖泊形狀、顏色各異。沙漠中最大最深的湖泊諾日圖湖,水域麵積約147平方公頃,最大水深約26米。由於(yu) 礦物質和鹵蟲等生物含量不同,不少湖泊在陽光照耀下呈現不同色彩,有四季深淺不一的紅色和紫色,甚至還有雙色。巴丹湖是沙漠中為(wei) 數不多的淡水湖,細看水中還有魚類遊動。音德日圖湖的湖心小島上,湧出百餘(yu) 個(ge) 泉眼,泉水涓淌不止,蔚為(wei) 壯觀。
2024年7月30日拍攝的巴丹吉林沙漠巴丹湖中的水鳥(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關(guan) 於(yu) 湖泊成因的推測也很多,其中多數推測認為(wei) 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祁連山的冰雪融化水,通過地層深處的斷層滲入巴丹吉林沙漠地下,補充了湖泊水。”梁寶榮說。
四季的巴丹吉林,都留下過攝影師阿拉德爾圖的腳印。數十年間,他在沙漠中拍攝了上萬(wan) 張攝影作品。他的照片中,巴丹吉林沙海中高聳起伏的沙丘像滾滾怒濤呼嘯而來,沙丘鏈像層層浪花,光潔如鏡的一個(ge) 個(ge) 湖泊,像一顆顆散落在沙海裏的五彩寶石。
2024年7月30日拍攝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巴丹湖(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驅車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翻過數不盡的沙丘,來到水草豐(feng) 美的廟海子。這裏四麵環沙山,一座200多年前的白牆金頂寺廟坐落在湖邊,為(wei) 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象抹上一筆濃厚人文氣息。觀者無不感歎,當年交通不便,如何在沙漠腹地建成如此精美的建築。
用心保護 久久為(wei) 功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散發的獨特魅力正吸引著更多人探索和保護這片土地。
“名副其實,當之無愧。”得知申遺成功後,長期關(guan) 注和研究巴丹吉林沙漠的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董治寶激動地說。20多年來,他每年都抽空實地開展科研。“有時一年能來四趟,我和學生們(men) 幾乎走遍這裏的沙山,每個(ge) 湖泊都采過水樣。”董治寶說,雖然沙山和湖泊成因沒有確切結論,但隨著研究深入,相信終會(hui) 揭開它的神秘麵紗,從(cong) 而更有針對性地實施保護。
2024年7月30日拍攝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音德日圖湖(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蘭(lan) 州大學冰川與(yu) 沙漠研究中心主任李卓侖(lun) 教授介紹,巴丹吉林沙漠的典型性體(ti) 現在高大沙山和湖泊共存,這裏是開展風沙地貌、沙漠地區水循環與(yu) 陸氣相互作用、氣候變化研究的重點區域。“沙漠生態係統非常脆弱,應該重點關(guan) 注沙漠生態係統的保護。”李卓侖(lun) 說。
清晨,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阿右旗管理局自然保護地股主任劉維斌和同事們(men) 帶上鐵鍬、水壺和食物,發動落滿沙子的皮卡車,駛入茫茫沙海。“巡護中,我們(men) 主要檢查保護區裏有沒有私搭亂(luan) 建和私自開采、違法狩獵等現象,救助受傷(shang) 的野生動物,檢查維護界碑、標識牌和攝像頭。”劉維斌介紹。
2024年7月30日拍攝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紅海子(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遊客服務中心監控室內(nei) ,大屏幕上顯示著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實時監控畫麵。“2016年以來,管理局在保護區內(nei) 的主要位置安裝監控設備,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生態保護水平。”梁寶榮說,近年來,《巴丹吉林自然保護區總體(ti) 規劃》《內(nei) 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然保護區規劃》等政策文件編製、實施,為(wei) 保護好自然遺產(chan) 奠定了製度基礎。
“在沙漠裏居住的牧民生態保護意識很強,都按規定放養(yang) 家畜,遇到受傷(shang) 的野生動物,就向我們(men) 提供線索。”內(nei) 蒙古巴丹吉林自然保護區塔木素工作站站長曾祥峰說。2023年12月,曾祥峰按照牧民提供的線索,救助了一隻翅膀和爪子受傷(shang) 的禿鷲。他和同事在工作站給禿鷲投食喂水,等它的體(ti) 力恢複一些,就送到專(zhuan) 業(ye) 救助機構。後來禿鷲痊愈,被放歸自然。
2024年7月31日拍攝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南海子(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我們(men) 持續加強對沙漠中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2023年以來,在開展巡護過程中,累計救助了包括鵝喉羚、岩羊、盤羊、白鷺、鸕鶿在內(nei) 的20餘(yu) 頭(隻)野生動物。”阿拉善右旗林業(ye) 草原和荒漠防治局副局長張兆鑫說,接下來,將通過野生動物調查等方式,製定科學合理的保護管理措施,用心保護好巴丹吉林沙漠生物多樣性。
自然遺產(chan) 價(jia) 值共享
廣袤沙海在夕陽的映照下熠熠生輝,巨大的沙丘宛如金色波濤翻滾。巴丹吉林的沙漠風光不僅(jin) 吸引了無數國內(nei) 外遊客,也成為(wei) 知名的越野賽車比賽地。今年,阿拉善右旗舉(ju) 辦了“巴丹峰會(hui) ”係列活動及“巴丹100”係列賽,吸引了110支賽隊和960輛賽車參賽。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密集且起伏落差大,是我們(men) 越野車手眼中的‘聖地’。”剛參加完“巴丹100”係列賽的賽車手孫相燕說,從(cong) 2015年開始,她已多次在巴丹吉林沙漠越野。
2024年7月30日拍攝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巴丹吉林廟。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巴丹吉林沙漠的魅力,讓領略過的人意猶未盡、魂牽夢繞。德國探險家布魯諾·鮑曼於(yu) 1994年首次徒步穿越巴丹吉林,從(cong) 此與(yu) 這片沙漠結下不解之緣。在過去30多年中,他多次來到巴丹吉林,用文字和鏡頭記錄這裏的神秘風貌,並出版了《我的世界 沙漠之旅》一書(shu) 。“巴丹吉林沙漠是地球上最迷人的地方之一,我計劃明年再次來這裏進行駱駝之旅。”鮑曼說。
2023年,巴丹吉林沙漠迎來了超過51萬(wan) 國內(nei) 外遊客。沙漠周邊的海森楚魯風蝕地貌“怪石林”、6000多年曆史的曼德拉山岩畫以及胡楊林等,構成了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的亮麗(li) 名片。
巴丹吉林的壯美引人入勝,其神秘更令人向往,各地科研團隊紛至遝來。內(nei) 蒙古中哈駱駝研究院院長吉日木圖帶領團隊多次來到巴丹吉林沙漠,在過去的20多年裏,推動了駱駝基因組、納米抗體(ti) 和駱駝產(chan) 品研發等方麵的研究。這些科研成果不僅(jin) 填補了國內(nei) 外的空白,還為(wei) 當地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持。
2024年7月31日,遊客在巴丹吉林沙漠巴丹湖旁拍攝駱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近日,來自蘭(lan) 州大學、香港浸會(hui) 大學、西南大學等18所高校的100餘(yu) 位師生在巴丹吉林沙漠開展了“發現計劃”地理學聯合實習(xi) 。帶隊教師李卓侖(lun) 介紹,他已連續11年組織學生在這裏進行地理學野外實踐教學工作。
2024年7月31日,來自蘭(lan) 州大學、香港浸會(hui) 大學、西南大學等18所高校的100餘(yu) 位師生在巴丹吉林沙漠開展“發現計劃”地理學聯合實習(xi) ,這是部分師生在巴丹吉林沙漠中開展植被樣方調查(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阿拉善盟副盟長劉衝(chong) 霄表示,當地將進一步加強對沙丘、湖泊等自然要素的保護監測和科學研究,引導和鼓勵多元力量參與(yu) 其生態保護和旅遊開發,讓世界自然遺產(chan)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地理價(jia) 值、美學價(jia) 值、生態價(jia) 值、科學價(jia) 值為(wei) 更多人共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