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特稿】書寫文化繁榮發展的萬千氣象

發布時間: 2024-09-26 22:20:00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特稿】

  75年,在時間的長河裏不過是彈指一揮間,卻又足以讓我們(men) 的事業(ye) 發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變!

  75年,新中國的文化事業(ye) 日新月異、蒸蒸日上。

  一組對比數據,勾勒出從(cong) “一窮二白”到“枝繁葉茂”的巨大變化:

  1949年,全國公共圖書(shu) 館僅(jin) 有55個(ge) 、博物館21個(ge) 。

  2023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shu) 館3246個(ge) 、博物館6833個(ge) ,分別是1949年的59倍、325倍。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文藝精品層出不窮,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文物出圈、非遺活化、博物館打卡、藝術進鄉(xiang) 村……在文化的沃土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men) 品味著收獲的喜悅,也懷著甜蜜的憧憬繼續耕耘前行。

  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美麗(li) 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錫林郭勒盟的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猶如歡快的百靈鳥,把美妙的歌聲送給草原上的農(nong) 牧民。

  1957年,第一支烏(wu) 蘭(lan) 牧騎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誕生。“到人民中間去!”一句號召,響徹草原60餘(yu) 載。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冒寒暑、迎風雨,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為(wei) 廣大農(nong) 牧民送去歡樂(le) ,傳(chuan) 遞黨(dang) 的關(guan) 懷和聲音。

  正是這樣一支支“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傳(chuan) 遞著我們(men) 黨(dang) 始終如一的初心使命——堅持文化發展為(wei) 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942年5月,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明確指出:“為(wei) 什麽(me) 人的問題,是一個(ge) 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2014年10月,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在北京召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從(cong) 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會(hui) 議正式提出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為(wei) 了誰、依靠誰,成果由誰共享、成效由誰評價(jia) 等根本性問題,體(ti) 現了鮮明的人民性。

  在“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思想指引之下,我國文化事業(ye) 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麵貌。

  ——激活文化潛能,讓群眾(zhong) 唱主角,高質量文化供給讓人們(men) 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強。

  “村BA”“村超”“四季村晚”“大家唱”群眾(zhong) 歌詠比賽、廣場舞展演等群眾(zhong) 文化活動紅紅火火;公共圖書(shu) 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館免費開放;農(nong) 家書(shu) 屋、社區書(shu) 房、文化驛站等打通文化惠民“最後一公裏”……廣大群眾(zhong) 享受到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繁榮發展,更好地滿足了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鄉(xiang) 村國是》《國家溫度》等報告文學作品敘寫(xie) 脫貧攻堅的艱難曆程;《山海情》《人世間》等影視作品講述社會(hui) 變遷中的百姓故事;《秀美家園、悠悠鄉(xiang) 思》《互聯網的春天——農(nong) 村電商》等美術作品描繪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好圖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新時代的文藝園地百花齊放、碩果累累。

  讓筆頭和鏡頭對準人民,把話筒和舞台交給人民,開辟渠道、搭建平台、創造條件,激發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有了人民智慧的源頭活水,75載方興(xing) 未艾,新中國的文化事業(ye) 之河激流奔湧,滔滔向前。

  中華文化“一池春水”生機勃勃

  一秒穿越回大唐是什麽(me) “神仙體(ti) 驗”?古典舞《唐宮夜宴》給你答案!

  豐(feng) 腴的體(ti) 態、俏皮的表情、婀娜的舞姿,一群唐朝“小姐姐”蹦蹦跳跳地從(cong) 古畫裏走出來了!有了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的加持,少女們(men) 穿行在《簪花仕女圖》《千裏江山圖》之間,走進富麗(li) 堂皇的宮殿,一千多年前的宮廷夜宴生動鮮活地呈現在觀眾(zhong) 眼前。

  深植於(yu) 五千年文化土壤的自信心、自豪感,此刻更加堅定、更加充沛。

  文化興(xing) 國運興(xing) ,文化強民族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依托堅定的文化自信,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煥發出更為(wei) 主動的精神力量。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人們(men) 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建成,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與(yu) 分級分類保護工作穩步推進;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項目取得重要進展;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文物保護利用項目初顯集群效應;“中華古籍資源庫”“中國曆代繪畫大係”等文獻資料數據不斷完善……弦歌不輟,薪火相傳(chuan) ,中華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機勃勃。

  ——科藝並行、創新技術讓曆史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有了新思路、新方法。

  用光譜儀(yi) 、離子色譜、紫紅外照相等分析及成像設備對文物進行“體(ti) 檢”;對文物的三維模型進行智能計算分析,實現文物碎片的拚合、矯形、複原;運用3D打印技術為(wei) 大質量青銅文物穿上矽膠膜製作的“軟蝟甲”……傳(chuan) 統文化展現出更加現代、更加開放、更加鮮活的麵貌和姿態。

  點擊“數字敦煌”數據庫,用戶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高清的敦煌藝術數字資源;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讓古畫裏的人物和景色動起來;考古盲盒、國潮文創受到喜愛,中國傳(chuan) 統文化IP逐漸走向市場……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日益走進人民群眾(zhong) 心中,古老的中華文明圖景日益煥發新的活力。

  向世界講述豐(feng) 富多彩的中國故事

  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時,日後成為(wei) 著名舞蹈家的少女陳愛蓮看到了外國舞蹈家的來華演出,深為(wei) 震撼:“藝術是能征服人心的。”從(cong) 此,她認定了文化的力量對於(yu) 一個(ge) 國家的重要性。

  而今,中國人民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促進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

  今年以來,“China Travel(中國遊)”成為(wei) 大熱話題。一大批外國博主自主拍攝發布在中國旅遊的所見所聞,瀏覽量在外文網站已破10億(yi) ,掀起一股“中國風”。

  “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鑒,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曆久彌新。

  紅海之濱,中國古老的拓片技藝首次運用於(yu) 沙特碑刻的拓印。中沙聯合考古實施了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和遙感考古,成為(wei) 跨國考古合作的典範。

  埃及盧克索孟圖神廟,中國和埃及成立聯合考古隊。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這座尼羅河畔的古老神廟正緩緩褪下神秘麵紗,重現往日圖景。

  國際化傳(chuan) 播平台構建,國產(chan) 影視劇海外熱播,演出、展覽走出國門……跨越觀念差異、打破價(jia) 值隔閡,向世界講述豐(feng) 富多彩、命運共情的中國故事,一個(ge)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更加真切動人、寬博立體(ti) 。

  《流浪地球2》《第二十條》等優(you) 秀國產(chan) 電影登陸澳洲、北美等地市場;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山海情》先後被譯製為(wei) 馬來語、哈薩克語、斯瓦希裏語、法語、德語等20多個(ge) 語種,在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播出;《琅琊榜》《玫瑰的故事》等電視劇在海外平台引發熱烈討論。

  人們(men) 欣喜地看到: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學家、藝術家們(men) 並肩攜手,重走絲(si) 綢之路,用筆墨丹青繪寫(xie) 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新故事、新畫卷。

  國家博物院的“心影傳(chuan) 神——烏(wu) 菲齊美術館藏大師自畫像展”、故宮博物院的“紫禁城與(yu) 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等海外引進展上,觀眾(zhong) 津津有味地欣賞世界藝術精品,也在中外藝術對比中體(ti) 會(hui) “美美與(yu) 共”的真諦。

  北京國際圖書(shu) 博覽會(hui) 上,數十萬(wan) 種中外圖書(shu) 齊齊亮相,多語種、多門類、多地域的書(shu) 籍,把世界文化帶到國人的案頭,將中國的故事傳(chuan) 播海外。

  平等、開放、包容、互鑒的精神閃耀,正如那些歌聲一直響在人們(men) 耳畔——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舉(ju) 辦期間,傳(chuan) 遍大街小巷的“北京歡迎你”;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44名山裏娃用希臘語唱響的《奧林匹克頌》。歌聲清亮,跨越山海,唱出今日中國的風華與(yu) 胸襟,唱響全人類攜手共創的明天。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26日 01版)

(責編: 莫幹措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