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載人飛行器僅(jin) 需12分鍾便可從(cong) 深圳飛至珠海,廣州南沙的上班族可一鍵預約無人駕駛出租車下班回家……這樣的“科幻”出行場景,每天在粵港澳大灣區上演。支撐著夢想照進現實的,是名為(wei) “創新”的力量。
單點原創:專(zhuan) 注打造“爆款”
“廣東(dong) 的低空經濟起步早、布局快,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營商環境,具備相對完善供應鏈體(ti) 係和製造業(ye) 基礎,聚集豐(feng) 富的人才資源,有著濃厚的創新創業(ye) 氛圍。”億(yi) 航智能副總裁賀天星表示,廣東(dong) 是低空經濟企業(ye) 成長發展的沃土。
億(yi) 航智能於(yu) 2014年成立,是一家專(zhuan) 注於(yu) 無人駕駛航空器研發製造和提供低空經濟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的科技企業(ye) 。
億(yi) 航智能2024年第二季度財務業(ye) 績報告顯示,二季度營收1.02億(yi) 元,同比大幅增長919.6%,季度營收創曆史新高;第二季度實現調整後扭虧(kui) 為(wei) 盈,調整後淨利潤為(wei) 115萬(wan) 元,一季度為(wei) 淨虧(kui) 損1010萬(wan) 元。今年4月,中國民航局向億(yi) 航智能頒發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生產(chan) 許可證,這也是全球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行業(ye) 內(nei) 首張生產(chan) 許可證。億(yi) 航智能至此已集齊“空中的士”運營的關(guan) 鍵“三證”,即型號合格證(TC)、適航證(AC)、生產(chan) 許可證(PC),該飛行器已率先邁入規模化生產(chan) 階段。針對城際間交通需求,今年億(yi) 航智能將研發一款300至500公裏的長續航產(chan) 品,搭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
近期,東(dong) 部通航AW139型直升機載著10名旅客從(cong) 深圳北站接駁機場起飛,實現國內(nei) 首次“低空+軌道”空鐵聯運。航空應急救援、跨境及城際飛行、商務定製飛行、空鐵空港聯程接駁、低空遊覽……作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的代表,低空經濟正在悄然改變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
低空經濟展翅大灣區,城市群低空運行網絡初具規模。“大灣區每天都有載人飛行器升降,我們(men) 要飛得起來,肯定就要落得下去,目前我們(men) 正在不停地探索基礎設施建設。”東(dong) 部通航規劃建設部負責人周蕙表示,東(dong) 部通航作為(wei) 國內(nei) 最大的低空出行平台,目前已建成國內(nei) 首個(ge) A類高架機場及搭建“廣深珠空中走廊”,構建起常態化低空快速出行網絡,實現從(cong) 深圳中心城區飛至廣州中心城區僅(jin) 需25分鍾,從(cong) 深圳蛇口郵輪母港飛至珠海僅(jin) 需12分鍾。另外,在eVTOL的規模化商業(ye) 運營、“空中的士出行”小程序的運力優(you) 化下,東(dong) 部通航竭力打造平價(jia) 化的低空出行價(jia) 格體(ti) 係。
東(dong) 部通航的技術研發人員平均年齡30歲左右,隨著低空經濟如火如荼發展,這一平均年齡正在不斷下降。在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yang) 方麵,周蕙介紹,東(dong) 部通航與(yu) 許多學校有培訓和研學合作,歡迎廣大青少年近距離了解載人飛行器的構造,將科學的種子根植青少年心中,也傾(qing) 聽青春之聲。
始於(yu) 興(xing) 趣,成於(yu) 熱愛。在創新的路上,無數青年為(wei) 了新意絞盡腦汁,成為(wei) 技術的攻堅手、創意的執行人,讓曾經的科幻成為(wei) 生活中的觸手可及。在法國裏昂舉(ju) 辦的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代表團位居金牌榜、獎牌榜和團體(ti) 總分首位,其中廣東(dong) 選手獲得的金牌占比超三分之一。在“大國有故事 深圳少年行”演說大會(hui) 現場,13歲的邱羽墨以產(chan) 品經理的身份,向聽眾(zhong) 介紹她設計的AI產(chan) 品幫到同學複習(xi) 和學習(xi) 。邱羽墨還以創始人身份,組建一支8人的跨校團隊,學生們(men) 用課餘(yu) 零碎時間充當程序員、宣傳(chuan) 員、測試員以及設計師,迭代項目技術。
多點眾(zhong) 創:協同產(chan) 業(ye) 創新
激流勇進,眾(zhong) 行致遠。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正不斷提速換擋。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dong) 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達253萬(wan) 輛,占全國產(chan) 量約四分之一。廣東(dong) 高新技術企業(ye)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數量已雙雙超過7萬(wan) 家,企業(ye) 創新活躍成為(wei) 廣東(dong) 經濟的特色長板。
刀片電池、DM-i技術平台、璿璣架構、易四方、雲(yun) 輦、SiC MOSFET電控技術……近日,“青春華章 行走灣區·點讚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學生嘉賓團走進深圳比亞(ya) 迪全球總部展廳,領略比亞(ya) 迪秉持“技術為(wei) 王,創新為(wei) 本”發展理念,在汽車、電子、新能源、軌道交通等多個(ge) 領域取得的成就。一麵集中展示比亞(ya) 迪所獲專(zhuan) 利的“專(zhuan) 利牆”吸引了學生們(men) 的目光,大家紛紛留影打卡。
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guan) 鍵。比亞(ya) 迪集團品牌及公關(guan) 處總經理李雲(yun) 飛表示,比亞(ya) 迪員工總數突破90萬(wan) ,其中技術研發人員近11萬(wan) 。數據顯示,今年比亞(ya) 迪校招總人數超萬(wan) 名,其中碩博占比近70%,研發人員占比近80%,與(yu) 年輕人共赴新能源發展新未來。
眾(zhong) 人拾柴火焰高。大灣區科創企業(ye) 集聚智慧,協同促進產(chan) 業(ye) 創新,讓生產(chan) 更有效率,讓生活更加美好。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華為(wei) 將鴻蒙係統引入智能駕駛領域,與(yu) 賽力斯合作問界,與(yu) 奇瑞合作智界,與(yu) 北汽合作享界,與(yu) 江淮合作尊界,與(yu) 比亞(ya) 迪合作方程豹,形成了HI模式、零部件模式、鴻蒙智行聯盟多點開花的汽車業(ye) 務。大疆開創民用無人機產(chan) 業(ye) ,將無人機技術普及到農(nong) 業(ye) 、安防、電力、建築工程、基礎設施等行業(ye) ,廣受消費者歡迎,大大提升各行業(ye) 的生產(chan) 效率。
重點開創:聚焦基礎科研
民用科技的創新應用,來自重點領域科技的基礎性、開創性研究。近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克了一係列核心技術難關(guan) ,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從(cong) 深海到太空,從(cong) 量子通信到人工智能,無數科技工作者辛勤付出與(yu) 不懈追求,使我們(men) 以前所未有的勢頭翱翔於(yu) 科技的天空。
在這些重點創新成果背後,有無數個(ge) 日夜兼程的青春身影。作為(wei) 創新的後備軍(jun) 和先鋒隊,青年科技工作者和莘莘學子懷揣夢想、肩負使命,永葆求知之心,勇敢地探索每一處未知的科學角落,以青春之力推動時代前行。
北鬥衛星全球組網的背後,是中國科學院“80後”研究員徐穎提出天基、空基、地基的導航通信一體(ti) 化解決(jue) 方案,完成國內(nei) 首個(ge) 基於(yu) 低軌衛星的北鬥信號增強技術試驗。國產(chan) C919大飛機翱翔藍天的背後,是“85後”鄭曉輝帶領團隊“十年磨一劍”,實現飛行控製律技術應用,填補國內(nei) 民機領域在控製律技術上的空白,讓C919擁有“中國大腦”。全球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的背後,是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85後”工程師王靜麗(li) 創新攻關(guan) 成藏地質構造條件、流體(ti) 運移體(ti) 係分析、環境監測體(ti) 係建設等多項關(guan) 鍵技術。暨南大學“90後”副教授李宇超,帶領團隊提出納米光學操控技術,隔空操控細胞清除血栓,激活受損神經。
編織科幻是恒久的美夢,實現科幻是堅定的信心。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實力邁向質的飛躍,一些領域從(cong) “跟跑”轉向“並跑”,甚至“領跑”。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3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cong) 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標誌著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創新不停步,青春正當時。新征程上,大灣區以創新為(wei) 引領,以改革為(wei) 動力,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在堅實經濟基礎上發揮創新“智造”的實力。聚才、愛才、育才,讓一批批年輕人用奮鬥書(shu) 寫(xie) 擔當,用智慧和汗水澆灌科技之花,為(wei) 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繁榮貢獻青春力量。
統籌:李琳 朱景
記者:張菲菲
策劃:蘇若倩
剪輯:羅淵
設計:楊晨悅
校對:陳學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