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從“軍墾第一犁”到“農”為全國作示範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發展綜述之一

發布時間: 2024-10-01 16:31:00 來源: 新疆日報

  秋意起,萬(wan) 物收,天山南北沃野流金。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各師市緊鑼密鼓開展秋收工作,“農(nong) ”墨重彩的大地回應著人們(men) 一年的辛勤勞作。

  農(nong) 業(ye) 是兵團的基礎和優(you) 勢產(chan) 業(ye) 。70年來,從(cong) “軍(jun) 墾第一犁”開始,一代又一代兵團人紮根邊疆,開辟了片片綠洲和萬(wan) 頃良田,率先建成全國節水灌溉示範基地、農(nong) 業(ye) 機械化推廣基地和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基地,發揮了“農(nong) ”為(wei) 全國作示範的重要作用。

  破曉之犁

  畫麵中,前麵幾個(ge) 人拉犁,後麵一個(ge) 人扶犁。扶犁人的棉褲破了兩(liang) 個(ge) 洞,褲腿挽到膝部……

  這張名為(wei) 《軍(jun) 墾第一犁》的照片,許多新疆人十分熟悉。照片中的形象,已成為(wei) 兵團曆史上的重要名片。

  位於(yu) 疏勒縣的41團,是兵團第三師成立最早的團場,團部駐地草湖見證了“軍(jun) 墾第一犁”的誕生——那是1950年春日的一個(ge) 清晨,在草湖這片荒原上,年輕的戰士們(men) 拉著木犁,把希望的種子播進土地。


“軍(jun) 墾第一犁”照片。袁國祥 攝

  “這張照片是袁國祥將軍(jun) 拍攝的,當時他是部隊的攝影員。”41團退休職工張永剛時常來到當地的軍(jun) 墾簡史館,為(wei) 前來參觀的遊客作介紹,“‘軍(jun) 墾第一犁’,開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開發新疆、屯墾戍邊的偉(wei) 大征程。”

  “不占群眾(zhong) 一分田,戈壁灘上建花園。”兵團成立後,10萬(wan) 大軍(jun) 遵循“不與(yu) 民爭(zheng) 利”原則,在戈壁荒漠和人煙稀少、環境惡劣的邊境沿線附近,白手起家,艱苦創業(ye) ,節衣縮食,開荒造田。

  為(wei) 了提高生產(chan) 效率,兵團想方設法引進一批拖拉機。隨著新式農(nong) 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yu) 生產(chan) ,拖拉機隊伍不斷壯大。戰士們(men) 歡欣鼓舞:“耕地不用牛,機器遍地走。”

  從(cong) 揮舞坎土曼、人拉犁到駕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軍(jun) 墾戰士興(xing) 修水利、治沙治堿、植樹造林,建成一個(ge) 田陌連片、渠係縱橫、林帶成網、道路暢通的綠洲生態經濟網,開創了新疆現代農(nong) 業(ye) 的先河。

  從(cong) 第一犁開始,這片土地已經耕耘了70載。那犁頭上隱含的精神之光,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後人。

  耕耘之變

  走過幾十年歲月,兵團在現代農(nong) 業(ye) 領域的優(you) 勢更加牢固,這離不開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支撐。

  走進五家渠市新疆天鵝現代農(nong) 業(ye) 機械裝備有限公司生產(chan) 廠房,一台台嶄新的自走式打包采棉機整齊排列。“公司研發出整機國產(chan) 化率達到92%以上的新型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機,打破了國外采棉機長期壟斷我國市場的局麵。”該公司副總經理楊建寧介紹。

  近年來,兵團不斷加快高端農(nong) 業(ye) 機械智能研發製造步伐,大力推動農(nong) 業(ye) 機械裝備更新換代。一批企業(ye) 圍繞高端采棉機研發製造集中開展技術攻關(guan) ,提高自主生產(chan) 能力,多次填補國內(nei) 相關(guan) 領域空白,越來越多“兵團造”在廣袤棉田裏閃耀“國貨之光”。目前,國產(chan) 采棉機在新疆市場使用占比超過90%。


今年3月19日,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一師10團職工在高標準化農(nong) 田裏駕駛裝備北鬥導航的農(nong) 機播種棉花。孫國權 攝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離不開農(nong) 機智能化。數智賦能,田野裏湧動新質生產(chan) 力。

  今年以來,兵團第九師168團大力推廣智能水肥一體(ti) 化設備,讓職工率先搭上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快車。

  “玉米長勢非常好,我覺得今年產(chan) 量比去年要高不少。”168團4連職工嚴(yan) 盛說。今年,嚴(yan) 盛引入了智能水肥一體(ti) 化設備。何時澆水、何時施肥,這些曾經需要憑經驗判斷的操作,如今隻需輕點手機APP就能完成,極大提高了效率。

  眼下,在一望無際的規模化、集約化高標準農(nong) 田中,一台台智能農(nong) 機成為(wei) 農(nong) 田裏的主要“勞動力”,無人駕駛拖拉機、播種施肥一體(ti) 機、自走式噴霧機、植保無人機……越來越多的科技要素向農(nong) 田聚集,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由“汗水驅動”向“智慧驅動”轉變。

  目前,兵團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5%,居全國領先水平。

  豐(feng) 收之歌

  倉(cang) 廩實而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兵團作為(wei) 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基地,堅持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為(wei) 重大政治責任,積極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

  兵團大多團場分布在沙漠邊緣及邊境一線。幹旱少雨的土地,卻創造出百畝(mu) 示範方、千畝(mu) 示範方、萬(wan) 畝(mu) 示範片小麥平均畝(mu) 產(chan) 全國第一的佳績。如何做到?

  水利是農(nong) 業(ye) 的命脈。多年來,兵團把水資源作為(wei) 最大的剛性約束,在重視資源開發、利用、治理的同時,更加注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保護,解決(jue) 了許多事關(guan) 長遠發展的難題,促進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更多幹旱區域成為(wei) 沙漠綠洲。

  在有限的水資源條件下,加快實施節水技術改造,發展節水型農(nong) 業(ye) 是一個(ge) 重要突破口。

  目前,兵團節水灌溉麵積達2105萬(wan) 畝(mu) ,節水技術覆蓋率達94.8%,不僅(jin) 有力促進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和職工群眾(zhong) 增收,更在保障糧食安全、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有好種子,才能多產(chan) 糧、產(chan) 好糧。兵團持續推進高標準製種基地建設,提升小麥、玉米供種保障能力。

  石河子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新冬52號”,是為(wei) 北疆地區量身打造的冬小麥品種,具有分蘖能力強、抗寒、耐旱、抗倒春寒的特點,同時滿足了職工群眾(zhong) 增產(chan) 增收和麵粉加工企業(ye) 對小麥品質的要求。在奇台農(nong) 場,“新冬52號”連續刷新新疆冬小麥高產(chan) 紀錄。

  2023年,兵團糧食總產(chan) 405.9萬(wan) 噸,增量占新疆的30.2%、全國的10.2%。

  風勁潮湧,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辛勤與(yu) 智慧如筆,萬(wan) 裏田疇似錦,壯闊的“豐(feng) ”景畫卷,在軍(jun) 墾大地上持續書(shu) 寫(xie) 。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