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0月2日電(記者王寧、李亭)國慶假期開啟,天津市和平區迎來了客流高峰。解放北路與(yu) 營口道交會(hui) 處,一幢新古典主義(yi) 建築正麵八根石柱格外醒目。來自各地的遊客在門口掃碼登記,等待參觀。
這是中國銀行(天津)博物館,原橫濱正金銀行大樓。展館內(nei) ,一張張照片、一幀幀剪影、一個(ge) 個(ge) 老物件,記錄著中國銀行百年曆史和近代天津輝煌的金融史。博物館負責人朱妍介紹,整個(ge) 展館共630餘(yu) 件展品,其中實物展品超過半數,是中國銀行全國唯一一座對外開放的博物館。
一對來自河南省平頂山市的中年夫妻在參觀完博物館後,集齊了一本印章冊(ce) 子,心滿意足地離開。他們(men) 告訴記者,一家人於(yu) 國慶前夕從(cong) 家鄉(xiang) 出發,開啟了向北自駕之旅,到天津就是為(wei) 了來看看這裏的曆史風貌建築。
觀眾(zhong) 在位於(yu) 天津解放北路80號的中國銀行博物館內(nei) 參觀。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1945年,天津中國銀行負責接管橫濱正金銀行,這棟大樓此後成為(wei) 中國銀行天津分行的辦公地。“2012年分行搬入新大樓後,這裏閑置下來,2018年開始籌建博物館,用於(yu) 記錄曆史。”朱妍說。
天津解放北路,南半段原為(wei) 天津英租界的維多利亞(ya) 道,北半段原為(wei) 天津法租界的大法國路,全長2300米。
徜徉在這條磚石鋪成的道路上,哥特式、羅馬式、羅曼式……林林總總的西洋建築令人目不暇接。原匯豐(feng) 銀行天津分行大樓、原中法工商銀行大樓……一座座老建築背後,是解放北路深厚的金融文化底蘊。
1881年,英國匯豐(feng) 銀行天津分行的興(xing) 建拉開了各國在解放北路開設銀行的序幕。彼時,解放北路各大國際銀行雲(yun) 集,並催生了中國本土金融業(ye) 的快速成長,被稱為(wei) “東(dong) 方華爾街”,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金融機構聚集地之一。
坐落在解放北路的天津郵政博物館見證著當時的輝煌。中國第一個(ge) 郵政代辦機構、第一條郵路、第一張郵政資費表、第一套郵票等,都誕生在這裏。展館內(nei) ,玻璃櫃中的保險存單、業(ye) 務單據等史料跨越了百年曆史。
遊客在天津郵政博物館外拍照。新華社記者 王寧 攝
“今天終於(yu) 見到了傳(chuan) 說中的大龍郵票,不虛此行!”一位遊客興(xing) 奮地說。
“這裏是近代中國郵政業(ye) 務和郵政儲(chu) 金等金融業(ye) 務的起點,也是‘東(dong) 方華爾街’的發展縮影。”天津郵政博物館館長趙娜說,“十一”首日,博物館便接待各地遊客1300多人,比平日多了2倍以上。
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曆史風貌建築被時間串聯,演繹著金融業(ye) 在天津的發展曆程。跨越時光,昔日的“東(dong) 方華爾街”已脫胎換骨,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浪潮下有了全新的身份。
如今的解放北路上,仍有很多建築承擔著現代金融職能。中國銀行、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天津渤海通匯貨幣兌(dui) 換有限公司等機構的營業(ye) 部或辦公場所依然坐落於(yu) 此。
這是無人機拍攝的坐落於(yu) 解放北路曆史文化街區的一處歐式城堡風格建築。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沿解放北路向南,右轉進入泰安道,雨後幹淨整潔的柏油路與(yu) 枝繁葉茂的法國梧桐透露著秋日氣息。
道路南側(ce) ,一座氣勢不凡的歐式建築內(nei) ,工作人員正緊鑼密鼓地忙碌著。沿著台階走進樓內(nei) ,高高的穹頂、煥然一新的展陳布局,歐式風情和藝術氣息撲麵而來。這是見證過諸多曆史風雲(yun) 的原開灤礦務局大樓。經過修繕盤活,這棟百歲大樓即將重新啟航,成為(wei) 天津金融展示中心和金融機構服務中心。
負責大樓運營的天津東(dong) 華商業(ye) 運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仲智說,“這棟大樓盤活後實行專(zhuan) 業(ye) 化運作,發揮好金融展示、商業(ye) 洽談等多重功能,助力天津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的建設。目前,海河產(chan) 業(ye) 基金等多個(ge) 金融機構已入駐。”
“解放北路定位為(wei) 金融曆史文化區,和平區正積極盤活存量資產(chan) ,促進金融與(yu) 文商旅融合發展,未來將與(yu) 域內(nei) 金融機構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養(yang) 老金融及細分配套產(chan) 業(ye) 等方麵深化合作,服務實體(ti) 經濟。”天津市和平區常務副區長盧盈說。
位於(yu) 天津市和平區泰安道地區的安裏甘藝術中心。新華社記者 王寧 攝
夕陽西下,距離原開灤礦務局大樓百餘(yu) 米外的安裏甘藝術中心燈光點亮,迎接賓客,院內(nei) 即將舉(ju) 辦草坪親(qin) 子爵士音樂(le) 會(hui) 。
安裏甘藝術中心負責人郝博雅向記者介紹,從(cong) 廢棄教堂到藝術中心,曆時六年,經過項目規劃、建築曆史研究及文物建築的內(nei) 外修繕,終於(yu) 在2022年10月正式對公眾(zhong) 開放。兩(liang) 年來,藝術中心已舉(ju) 辦了四十餘(yu) 場音樂(le) 會(hui) 、時裝秀和商業(ye) 演出,成為(wei) 區域內(nei) 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地標。
“‘十一’假期將有多場音樂(le) 會(hui) 陸續上演。”郝博雅說,“老教堂變身文化會(hui) 客廳,為(wei) 市民和遊客帶來文化盛宴,我們(men) 也樂(le) 在其中。”(海報:實習(xi) 生高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