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以身許國、埋名半生 透過鄧稼先的書信解讀“人生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4-10-03 08:57:00 來源: 央視網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從(cong) 前,車馬慢,書(shu) 信遠,寫(xie) 信、寄信、等信、讀信,人們(men) 用十天半個(ge) 月來完成一個(ge) 回合的思念。如今,書(shu) 信早已不再是通訊首選,而是成為(wei) 了見證曆史的溫暖印記。展開一張張泛黃的信紙,凝視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話語,思念有了形狀,情懷得以沉澱。

  今天這一封書(shu) 信,“寫(xie) 信人”是“兩(liang) 彈元勳”鄧稼先,“收信人”則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兩(liang) 人是摯友,更都是足以彪炳史冊(ce) 的中國科學家。這封信不長,但楊振寧讀後卻受到極大震蕩,甚至無法控製情緒,熱淚盈眶。信裏究竟寫(xie) 了什麽(me) ?我們(men) 一起來看。

  今年是鄧稼先的百年誕辰,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舉(ju) 辦的鄧稼先生平事跡展上,展出了這封信:“振寧:關(guan) 於(yu) 你要打聽的事兒(er) ,我也向組織上了解,寒春確實沒有參加過我國任何有關(guan) 製造核武器的事,我特此寫(xie) 這封信告訴你。”

  寫(xie) 這封信的那一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第一次回到新中國,在北京見到了闊別22年的老朋友鄧稼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於(yu) 1964年試爆成功以後,美國報紙上有傳(chuan) 言說,美國核物理學家寒春參與(yu) 了中國的原子彈工程。寒春參加過美國原子彈的研製,在1948年到了中國延安。1971年的那次見麵,楊振寧好奇地問鄧稼先:“中國的原子彈是不是中國人自己造出來的?是不是有別人幫忙?”鄧稼先說要去研究以後再回複楊振寧。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2009年采訪):結果周總理親(qin) 自批,說是實際是怎麽(me) 回事你就怎麽(me) 講法。所以鄧稼先就給我寫(xie) 了封信。信上是說中國原子彈的發展,除了最開始時有少數蘇聯的幫助以外,沒有任何一個(ge) 外國人的幫助。我第一次知道整個(ge) 這件事情是中國人自己做的,給了我一個(ge) 很大的感情上的震蕩,當時我淚流滿麵。

  收到老朋友的信,楊振寧看完以後就哭了,他跑到洗手間平複了情緒以後才出來。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我這一輩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知道中國被外國人欺負,那麽(me) 現在咱中國人自己站起來了,自己製造出來世界最重要的武器,在我這一輩人的心理上有巨大的影響。第二個(ge) 鄧稼先是我的好朋友,從(cong) 小就非常熟悉,他能夠在整個(ge) 中國的前途的發展上做這麽(me) 大的貢獻,對我當然有很大的影響。

  命運的齒輪轉動到了1986年。那年3月14日,鄧稼先因為(wei) 身患直腸癌,住進了北京的解放軍(jun) 總醫院。

  “我今天第一次打化療,打完後挺不舒服的。”這是鄧稼先寫(xie) 給他的同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參與(yu) 原子彈和氫彈研製的於(yu) 敏和胡思得的信。在這封信中,鄧稼先提到了當時正在撰寫(xie) 的《關(guan) 於(yu) 我國發展核力量的幾點建議》。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風傳(chuan) 要禁止核試驗。當時,他組織了一支隊伍調研美國和蘇聯的核武器發展,覺得中國的核試驗必須加快步伐,如果國際上都停止了核試驗,而中國的核武器水平還差距很大,之前的努力可能會(hui) 功虧(kui) 一簣。

  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思得:如果停了的話,那麽(me) 你新的就上不去,還是回到原來的一代核武器,這樣的話又粗又笨。所以鄧稼先感到形勢對我們(men) 來說是非常緊急。

  “老胡,我明天還要動一次手術,來文我看了兩(liang) 遍,我覺得可以了。但最後一段要同星球大戰,如激光,電磁軌道等高技術聯係起來。”

  手術後為(wei) 了緩解身體(ti) 的痛苦,給胡思得的信和發展核武器的建議,鄧稼先是坐在汽車輪胎的橡皮圈上寫(xie) 的。

  跟時間賽跑,鄧稼先在1986年4月完成了這份《關(guan) 於(yu) 我國發展核力量的幾點建議》。黨(dang) 中央采納了他和於(yu) 敏共同提出的這份建議,此後,我國的核武器事業(ye) 開始加快發展。

  1996年7月29日,我國進行了禁止核試驗前最後一次核爆試驗。鄧稼先和他的繼任者們(men) ,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的發展,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思得:我一拿到實驗結果以後,這個(ge) 結果很漂亮,我說感謝老鄧,曆代的中物院的領導和群眾(zhong) ,基本上都是按照他定的方向在繼續幹,這是我們(men) 可以告慰老鄧在天之靈的。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直到1986年,國內(nei) 才公開報道了“兩(liang) 彈元勳”鄧稼先,當年大漠上騰起蘑菇雲(yun) 的謎底終於(yu) 揭開。鄧稼先用一生踐行了什麽(me) 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前些年,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女士在整理鄧老遺物和文書(shu) 時,發現了這樣兩(liang) 張照片。

  這一張是1986年3月拍攝的,鄧稼先用手比畫著一個(ge) 足球大的東(dong) 西,大家注意看,衣服裏麵不是白襯衫,而是病號服,因為(wei) 這是在北京解放軍(jun) 總醫院,當時鄧老的直腸癌已到晚期,導致大出血。大量記者前往醫院去采訪他,問鄧稼先“我們(men) 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的核心有多大”,鄧稼先就比畫出了這樣的手勢回答大家。

  而在這一張照片上,鄧稼先用手比畫出了一個(ge) 臉盆大小的形狀,其實這是我國第一顆氫彈的大小。當時鄧老的生命已經走到了最後階段,他對妻子許鹿希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麽(me) ,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ye) ,選擇你。”

  在今天我們(men) 讀到的鄧稼先寫(xie) 給楊振寧的那封信中,鄧老寄語摯友:“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同途。”五十年後,當楊振寧再回憶起這句話時說:“當時還不明白什麽(me) 是共同途,今天我可以說,稼先,我懂你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現在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hui) 滿意的。”楊振寧回應的不僅(jin) 是摯友的熱切期待,更是一份將個(ge) 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wei) 業(ye) 的奮鬥默契,是一份千裏共同途的家國情懷。

  同樣是在這封信中,鄧稼先還和摯友楊振寧談到了這樣一個(ge) 話題,什麽(me) 是“人生的意義(yi) ”,鄧稼先引用毛主席的話說:“成千成萬(wan) 的先烈,為(wei) 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men) 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men) 高舉(ju) 起他們(men) 的旗幟,踏著他們(men) 的血跡前進吧!”鄧稼先寫(xie) 到,我想人生的意義(yi) 就應該遵照毛主席所說的這句話去做。如信中所言,鄧稼先將一生都獻給了祖國。“人生的意義(yi) ”到底是什麽(me) ?以鄧稼先為(wei) 代表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他們(men) 交出的答案,早已力透紙背,鐫刻在白紙黑墨的字裏行間。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