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班後直奔北京西站,乘高鐵2小時8分鍾後抵達邯鄲,晚上打卡特色小吃店;周六周日遊覽東(dong) 太行景區、響堂山石窟,一日山水、一日文化;趕晚上的高鐵回到北京,迎接新的一周……這是北京“90後”男生小王忙碌又豐(feng) 富的周末生活。
近年來,圍繞中心城市,以自駕、高鐵為(wei) 主要出行方式的“3小時旅遊圈”圈粉無數。車程兩(liang) 三小時、為(wei) 期兩(liang) 三天的“微度假”備受青睞。
“微度假”的興(xing) 起折射了旅遊市場和人們(men) 生活方式的哪些變化?
周末小長假,到周邊一座城“逛吃”
小王說,一開始他隻是充分利用每個(ge) 小長假,探索北京周邊的縣域鄉(xiang) 村,後來逐漸發展到“換個(ge) 城市過周末”。
“比起遠行的不可控,安排好每一個(ge) 周末更重要。”小王說,受他影響,身邊不少朋友也開始嚐試乘短途高鐵,開啟周末“微度假”。
一線、二線城市中,利用周末深度“逛吃”周邊一座城的年輕人越來越多,“3小時旅遊圈”內(nei) 的出遊熱度持續攀升。
多家平台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中秋假期,中短距離的“微度假”相關(guan) 訂單增速領先,省內(nei) 跨城、鄰省跨城的高鐵遊、自駕遊增勢尤為(wei) 明顯。
根據攜程平台的數據,假期高鐵出行訂單中,出遊半徑約為(wei) 361公裏,較去年中秋、國慶假期前三日縮短近30%。同程旅行數據顯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城市群的中短途出遊需求旺盛,3小時以內(nei) 的高鐵出遊市場最為(wei) 活躍。飛豬平台上,中秋假期國內(nei) 租車預訂量環比端午假期增長31%。
9月16日,遊客在河南省開封市開封府門前觀看《開衙迎賓》儀(yi) 式。新華社發(李俊生攝)
“這麽(me) 近,那麽(me) 美,周末到河北”。這句朗朗上口的宣傳(chuan) 語,如今已成為(wei) 網絡“熱梗”,為(wei) 河北旅遊“引流”。大數據客流統計顯示,2023年,河北省是北京遊客首選目的地,近40%的北京遊客在選擇外地出遊時以河北省和天津市為(wei) 目的地。
“我們(men) 希望依托京津冀及周邊省份超大規模周末旅遊客源市場,打造國內(nei) 一流周末旅遊產(chan) 品、服務、環境,讓遊客把‘河北周末’過成‘河北節日’,暢享美好旅遊生活。”河北省文旅廳相關(guan) 負責人說。
上海麵向江蘇鹽城、浙江嘉興(xing) 和衢州、安徽六安和淮北等城市推出旅遊專(zhuan) 列線路;重慶銅梁區、墊江縣等加強文旅融合,建設成渝地區“微度假”旅遊目的地……“3小時旅遊圈”持續釋放市場活力。
新交通、新訴求、新體(ti) 驗
“3小時旅遊圈”是怎麽(me) 形成的?
首先是交通越來越便捷。
早上從(cong) 上海出發,中午便可在西湖上泛舟,或置身安吉民宿,或與(yu) 黃山上的迎客鬆揮揮手、咬一口美味燒餅。同樣,這些城市的居民,可以乘高鐵在3小時內(nei) 抵達上海,度過美好一天。
當下,高鐵和城際軌道交通越來越普及,城市群間的聯係日益緊密,周末跨城度假正變得和跨城通勤一樣平常。
“乘坐高鐵、動車出遊,行程準時可控,交通快捷便利,在目的地可安排更悠閑的行程,適合我們(men) 中老年人出行。”68歲的上海市民錢先生說,從(cong) 市中心的家乘地鐵到虹橋火車站進站檢票全程僅(jin) 約1個(ge) 小時。
其次,人們(men) 的出行需求越來越多元。
“微度假”滿足了人們(men) 對短暫“離開”的心理需求。與(yu) 通常的“度假”相比,它不僅(jin) 是距離上的縮短,更是一種體(ti) 驗的濃縮。
小王告訴記者,工作之後可支配收入多了,時間安排也更自主了,可深入探索“小眾(zhong) ”目的地,而且“說走就走”。
還有人享受和親(qin) 友出行的“慢時光”。“最大限度壓縮趕路時長,遊玩時間很充裕。”貴陽遊客彭女士一家三口利用小長假乘高鐵到四川樂(le) 山旅遊,她認為(wei) ,現在吸引他們(men) 的不再是走馬觀花的“打卡”式觀光遊,而是用兩(liang) 三天融入當地生活,感受不同風土人情。
此外,旅遊目的地業(ye) 態越來越吸引人。
36扇高大的雕花木門輕啟,演員曼妙起舞;舞台上光影變幻,不時落下層層水簾……“太震撼了!”觀眾(zhong) 們(men) 不約而同發出感歎。
2023年7月23日,演員在“隻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公園劇場表演節目。新華社記者 王民 攝
河北廊坊“隻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劇場中,融合情景裝置藝術與(yu) 舞台沉浸技術為(wei) 遊客帶來全新體(ti) 驗。無論是自駕、高鐵還是乘坐直通車從(cong) 北京出發,都可在2小時內(nei) 抵達。
“為(wei) 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為(wei) 一次戶外體(ti) 驗奔赴一座山”,近年來,各個(ge) 目的地開發多樣文旅業(ye) 態,讓“3小時旅遊圈”內(nei) 的遊客不虛此行。
“‘微度假’為(wei) 遊客帶來‘快旅慢遊’的新體(ti) 驗,促進了旅遊業(ye) 的現代化進程,還為(wei) 更多地區的發展、更多人群的高質量就業(ye) 提供了機遇。”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
提質升級還需全麵加力
記者注意到,“微度假”走紅後,一些新興(xing) 目的地出現同質化建設、營銷加碼等問題。很多遊客親(qin) 身去所謂“小阿勒泰”“油畫仙境”時發現上當:“沙灘”實際上是建築工地、“草原”已成荒草地、藍天碧水全靠濾鏡……一方麵,這些出於(yu) 急功近利心態打造的名不副實的“精致”景觀,有損旅遊業(ye) 口碑;另一方麵,“3小時旅遊圈”內(nei) 往往地緣相近、文化相似,旅遊資源開發還應更多考慮深挖特色、統籌共享,差異化發展。
此外,有遊客為(wei) 收獲更為(wei) “野生”的旅遊體(ti) 驗,到城市周邊尚未開發的山區、水域遊玩,並在社交平台上推薦給其他遊客。這些行為(wei) 背後的安全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平台和監管部門應負起管理責任。
9月6日,鐵路杭州客運段工作人員在G9505次列車上介紹杭溫高鐵沿線旅遊景點。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還有“最後幾公裏”的問題已日益顯現。快捷抵達後租車停車不夠方便、景區承載力有限等令不少遊客“吐槽”。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樓嘉軍(jun) 分析,各地要重視優(you) 化“鐵路+景區”旅遊線路和交通方式,完善高鐵站到景區的接駁;優(you) 化遊客“熱力分布圖”,及時提醒遊客分流;借助科技手段,提升遊客出入效率等。
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微度假”興(xing) 起體(ti) 現出遊客消費觀念的轉變,傳(chuan) 統依賴購物帶來的旅遊收入有所下降,精神娛樂(le) 消費需求增強。這就要求目的地提供的服務進一步同遊客需求相匹配。除了高品質住宿需求,美食、藝術、社交、健康、娛樂(le) 、親(qin) 子互動等軟性需求應受到關(guan) 注,拓展多元消費場景。
“麵向未來,‘微度假’目的地還需花更多精力去建構並推廣適應時代發展的旅遊形象,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引進金融和產(chan) 業(ye) 資本、培育經營主體(ti) ,不斷提升旅遊者的滿意度和當地城鄉(xiang) 居民的獲得感。”戴斌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