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寂寥鳥影絕,古道蒼茫人跡滅。七秩之前,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便呈現此般荒涼之景,人跡罕至。沙漠邊緣的城郭,長年累月經風沙侵蝕,經濟發展始終受限。新中國的誕生,為(wei) 那片曾經貧瘠荒涼的沙漠帶來了生機。一群英勇的人們(men) ,懷揣著堅定的信念,將這裏取名阿拉爾(蒙古語:匯聚)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浩大的防沙治沙戰役。從(cong) 那一刻起,新疆大地上演了一幕幕令人讚歎的生態修複傳(chuan) 奇,為(wei) 沙漠披上了一層層的綠色紗衣。
防沙戰役的開啟,源於(yu) 前輩們(men) 的智慧。八十三歲高齡的農(nong) 墾老戰士楊翠華,自1953年紮根新疆阿拉爾市,便義(yi) 無反顧地投身於(yu) 墾荒植樹的隊伍之中。半個(ge) 世紀前,當她初抵阿拉爾執行墾荒任務時,四周皆是荒蕪的戈壁與(yu) 鹽堿地,植被稀缺,樹木更是難得一見。當時,住所附近兩(liang) 株野生紅柳樹,被視作珍寶般對待,周圍用土坯和木板精心圍擋起來。在那種環境下,栽種樹木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由於(yu) 土壤堿性過高,導致大量樹木難以成活,不得不反複進行補植。
追溯往昔,一位身經百戰的老八路,曾在南泥灣披荊斬棘,開辟荒蕪。他獨辟蹊徑,創造性提出“魚鱗坑”植樹法,在沙丘起伏、荒地堿化、田埂曲折之處,巧妙地挖掘半圓形坑穴,築起弧形土埂,將肥沃低堿土壤填入坑中,精心設計坑麵或水平或微傾(qing) ,以積水養(yang) 苗。澆水之後,水流衝(chong) 刷走鹽堿,大幅提高樹苗成活率。
阿拉爾借助獨特的“魚鱗坑”技術,使得樹木的成活率顯著提升。因此,那一年開墾的5000畝(mu) 耕地得以構築起一道堅固的防風沙屏障。1954年,隨著勝利渠的建成與(yu) 放水,樹木獲得了生命的滋養(yang) ,逐漸演化成了蔥鬱的林帶。正如楊翠華所言:“水的澆灌,使得阿拉爾周邊陸續開墾出了20萬(wan) 畝(mu) 耕地;而樹木的庇護,使得這20萬(wan) 畝(mu) 耕地至今免受風沙的侵襲。”
自1951年起,至1956年,經過數年的不懈探索與(yu) 實際操作,阿拉爾市成功掌握了治理土地鹽堿並開展造林的科學方法:開掘排堿渠道,構建起棋盤式的排堿渠網,渠道兩(liang) 側(ce) 遍植沙棗、楊樹及灌木,形成了“井”字狀林帶。林帶環抱之中,稻穀與(yu) 糧食作物生機勃勃。這些“井”字狀林帶縱橫交錯,共同構成了環抱主幹、分支及鬥渠的防風林帶,這一造林模式被稱作“三線造林法”,即為(wei) 南疆廣泛推廣的“農(nong) 田林網化”模式奠定了基礎。這一由一團率先提出的“三線造林”方法,不僅(jin) 成為(wei) 阿拉爾市生態建設中的關(guan) 鍵措施和追求目標,更是持之以恒地實踐了接近70年的寶貴經驗。
1964年,阿拉爾市的拓荒者們(men) 根據自己周邊環境巧妙運用“更換土壤與(yu) 開鑿排堿渠道”的策略,也種植出了萬(wan) 畝(mu) 林地。與(yu) 此同時,另一批拓荒者則在那片鹽堿度較高的沙漠邊緣,以新土替換舊土,栽種上了一排排樹木。他們(men) 在樹苗外圍,挖掘了深度達三至四米的排渠,借助大規模的漫灌手段滋養(yang) 著這些樹苗。隨著鹽堿隨水流入排渠並被排出,樹木的成活率得以顯著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樹木逐漸構成了連綿的林網。
1961年,孤獨拓荒者在沙漠邊緣,巧妙運用“草格子固沙”與(yu) “人力背水”技巧,曆經近十年的艱苦努力,憑一人的堅守成功種植出一條寬約百米、長達八公裏的綠色林帶。
在無數防沙治沙英雄的共同努力下,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阿拉爾市,正沉浸在巡護、澆水、補栽的綠色戰役中,日複一日,不息不止……這些沙漠戰士與(yu) 時間賽跑,從(cong) 孤身一人到眾(zhong) 誌成城,從(cong) 寥寥數人到全民參與(yu) 。
青山常駐,雖沙漠治理之路崎嶇險阻,但防沙治沙者始終堅定信念,未曾有絲(si) 毫退縮之意。逆境之中,他們(men) 迎難而上,幹勁更加飽滿。在這支防沙治沙的隊伍裏,無人選擇離去,大家懷著造林使命,不懈努力,傾(qing) 盡全力。新疆克拉瑪幹邊緣漸漸變了顏色,一片6900平方公裏的綠洲。
“從(cong) 未想過,這輩子會(hui) 來兵團和沙漠打交道,一幹就是30年了。”謝小雲(yun) 說。1994年,園藝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謝小雲(yun) 從(cong) 湖南來到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阿拉爾市花橋鎮,成為(wei) 一名林業(ye) 技術人員。謝小雲(yun) 吃住、工作在治沙現場,曆經3個(ge) 多月100餘(yu) 次試驗,終於(yu) 突破了苗木本地化種植技術難關(guan) 。2020年4月,新栽植的3000畝(mu) 四翅濱藜成活率達到70%,2021年全麵完成2.6萬(wan) 畝(mu) 四翅濱藜沙漠原始地貌造林苗木栽植。
以防風固沙、美化家園為(wei) 己任,阿拉爾市傾(qing) 心守護著這片綠色,於(yu) 沙漠之中書(shu) 寫(xie) 了輝煌篇章。昔日“沙逼人退”的景象已轉變為(wei) 今日“人進沙退”的壯舉(ju) ,綠色植被不斷侵占沙土的領域。經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阿拉爾市眾(zhong) 多行業(ye) 、不同領域的各族人民,累計超過100萬(wan) 人次投身於(yu) 這項公益事業(ye) ,共同參與(yu) 了37次綠化造林的大會(hui) 戰。他們(men) 開鑿了20萬(wan) 米的植樹溝,修建了長達60公裏的幹支渠道,挖掘了600萬(wan) 立方米的土方,種植了2200公頃的樹木。如今,柯柯牙綠化工程與(yu) “三五九”防風林共同在祖國西北的戈壁荒漠構建起了一道融合生態林與(yu) 經濟林的防風固沙綠色屏障。
良好的生態蘊含著無窮的價(jia) 值,阿拉爾市逐步建起一道抵禦風沙、保持水土、護農(nong) 促牧的“綠色長城”為(wei) 築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貢獻了新疆力量。與(yu) 開發初期相比,塔裏木墾區年降水量比70年前 增加了60%,春秋兩(liang) 季沙塵暴強度和次數比過去大幅降低和減少,空氣質量和局部小氣候明顯改善,生態環境已得到大幅提高。
目前,阿拉爾市花橋鎮等多個(ge) 沙漠邊緣鄉(xiang) 鎮一線,除在延綿幾百公裏的沙丘上種植近3萬(wan) 畝(mu) “固沙利器”四翅濱藜外,還進行了沙漠生態補水工作。從(cong) 2019年開始,阿拉爾市對大漠連續生態補水累計1.88億(yi) 立方米。生態補水讓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環境明顯改善,野鴨等飛禽數量明顯增加。特別是近兩(liang) 年,生態補水喚醒了大漠裏沉睡的千年胡楊。
在阿拉爾市花橋鎮護林員夏萬(wan) 林的記憶中,曾經的“沙漠之門”景區周圍,延綿幾百公裏的沙丘上,幾乎寸草不生,更別提遊客來遊玩了。“現在,隨著防沙治沙工作的推進,我們(men) 這裏的沙塵天氣減少很多,景區周圍也建起了一道道綠色屏障,阻擋了黃沙蔓延。”夏萬(wan) 林說。
曆經三代拓荒人半個(ge) 多世紀的艱苦奮鬥,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建起了一片6900平方公裏的綠洲。目前,阿拉爾市林地保有量已達222萬(wan) 畝(mu) ,70年增加了近200倍,轄區耕地從(cong) 無到有超過400萬(wan) 畝(mu) 。
沙中求綠的阿拉爾市,開始了沙裏刨金的過程。近年來,當地在高水平保護治理成果的前提下,讓貧瘠的沙地開出富裕的花朵,把防沙治沙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民生改善緊密結合起來。阿拉爾市強化產(chan) 業(ye) 支撐,建立循環發展經濟體(ti) 係,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生態經濟發展,積極探索發展沙墾經濟,在阿拉爾市種出了全國聞名的好大米。阿拉爾市金色沙墾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yu) 2016年10月,是當地“產(chan) 加銷”一體(ti) 化、優(you) 質高端大米生產(chan) 企業(ye) 。
阿拉爾市穩步提升的林草植被蓋度,構築起了保護糧食安全的生態屏障。2018年,公司產(chan) 品種植端通過SGS歐盟認證,並獲上海“稻米解香”全國優(you) 質大米爭(zheng) 霸賽特等獎。2020年,公司產(chan) 品入選“中國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熊貓指南新年福稻禮盒”。2021年,“羊脂籽米”獲第二屆國際米食味品鑒大會(hui) (大米行業(ye) 奧林匹克)中國區總決(jue) 賽綜合組金獎。2022年,公司產(chan) 品供不應求,得到了市場和行業(ye) 的高度認可,在阿拉爾、烏(wu) 魯木齊、成都、西安、北京等地建有銷售網點,並和中化農(nong) 業(ye) 、盒馬鮮生等優(you) 秀企業(ye) (平台)合作,建成線上平台與(yu) 自有渠道相結合的銷售模式。
如今,阿拉爾市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產(chan) 業(ye) 發展也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這是阿拉爾人民艱苦奮鬥、不懈努力的結果,他們(men) 用人民的力量為(wei) 戈壁沙漠披上羅裙綠紗,以不屈的精神傳(chuan) 承防沙治沙工作永不停歇,將修複生態的奮鬥之歌響徹天山南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