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泉水流出北京的新變化。
妙峰山下,北京市門頭溝區陳家莊村的泉眼再次湧動汩汩清水。近年來,在北京已有81孔泉眼重現泉水叮咚景象。
泉是地下水的晴雨表。汩汩清水從(cong) 地層湧流而出,成為(wei) 地下水水位回升的直觀體(ti) 現。一組數據令人驚喜:今年6月1日至9月15日,北京降雨形成水資源量26.83億(yi) 立方米,地下水水位實現第九年連續回升。從(cong) 2015年至今北京平原區地下水水位累計回升13.14米,增加儲(chu) 量67億(yi) 立方米。
地下水是看不見的珍貴資源,兼具資源屬性和生態屬性,生產(chan) 生活用水一刻離不開它,河湖暢流、草木繁茂同樣需要地下水涵養(yang) 。
北京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後天超載”,人均水資源量遠低於(yu) 國際公認的年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地下水一度成為(wei) 主力水源,承擔這座超大城市的日常運行。從(cong) 曾經的過度開采、水位下降,到止跌回升,再到如今連續回升,北京地下水水位為(wei) 何能不斷“長高”?
其一,這是“天幫忙”和“人努力”的共同結果。
降雨多是客觀原因,讓雨水能留得住,則靠“人努力”。2024年汛期,北京降雨量較常年偏多六成以上,密雲(yun) 水庫、懷柔水庫等水庫攔洪率100%,城區廠網河一體(ti) 化調度,“西蓄、東(dong) 排、南北分洪”,讓該流的流走,該留的留下,該滲的滲透。今年6月1日至9月15日,北京地下水儲(chu) 量較汛前增加14.2億(yi) 立方米。
地下水水位不斷“長高”,離不開水利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水庫、堤防、蓄滯洪區等工程體(ti) 係更完善,蓄排引調協同配合,城市管網不斷升級,海綿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在確保防洪安全基礎上,收集、截留、下滲,雨洪資源有效補充地下水、改善城市水生態。
其二,這是外調水和本地水的科學調度。
缺水咋辦?“外調水”幫忙。進京“南水”中的七成用於(yu)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十年來,向北京調水超100億(yi) 立方米,越來越多的“南水”代替地下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這些本地水和“外調水”五水聯調,多源共濟水資源保障體(ti) 係夯實了供水安全,讓曾經過度使用的地下水“喘口氣”。
多水源聯調的背後,是水資源配置能力不斷提升。南水北調等重大跨流域、跨區域引調水工程發揮效益,溝渠塘壩等“毛細血管”不斷延伸,國家水網暢通循環,南北調配、東(dong) 西互濟,削峰補枯,實現水資源優(you) 化配置。
其三,這是開源和節流的雙管齊下。
解決(jue) 水資源短缺,節水是根本出路。北京加強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管理,摸清機井家底,織密保護網。頒布實施《北京市節水條例》,推進生活、農(nong) 業(ye) 、工業(ye) 、園林綠化、公共服務等領域節水。數字經濟、信息技術和服務業(ye) 等高精尖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北京市萬(wan) 元地區生產(chan) 總值用水量、萬(wan) 元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而究其根本,關(guan) 鍵是用好新發展理念的“閘門”,是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京津冀地區是世界上地下水開發範圍最廣、規模最大、強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推動華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根本辦法就是轉變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把水資源當作“硬杠杠”,持續推進農(nong) 業(ye) 節水增效、工業(ye) 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地下水利用從(cong) 無序開采變為(wei) 科學管理。
視線拉長,從(cong) 一地觀一域。地下水水位之變,體(ti) 現的是我國水資源利用方式實現了從(cong) 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的轉變。高效用水,科學調水,精細節水,近10年來,在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近1倍的情況下,我國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
用水方式連著發展方式,水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任重道遠。我們(men) 要堅持節水優(you) 先,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chan) 。各地應因地製宜,調整農(nong) 業(ye) 種植結構,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鼓勵創新型產(chan) 業(ye) 、高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有多少湯泡多少饃”,精打細算用好地下水,以節約用水擴大發展空間。
要堅持空間均衡,“一盤棋”統籌。立足我國夏汛冬枯、北缺南豐(feng) 的基本水情,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地區相互合作,凝聚合力,進一步優(you) 化國家水網,充分挖掘已建蓄引提調工程潛力,不斷增強水資源要素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適配性。
要堅持係統治理,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機製。從(cong) 水裏到岸上,護江河、治岸線、植林草、防風沙,整體(ti) 保護,係統修複,綜合治理,讓水循環更暢通、河湖更健康。
要堅持兩(liang) 手發力,進一步加強地下水監管,強化禁限采管理,劃定紅線。同時,深化水權、水價(jia) 、水資源稅費改革,用好“節水貸”等綠色金融工具,助力節水產(chan) 業(ye) 發展,激發經營主體(ti) 參與(yu) 節水工作積極性。
久久為(wei) 功,精打細算,從(cong) 嚴(yan) 從(cong) 細管好地下水,我們(men) 才能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珍貴的地下水資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