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疆“鬆弛感”背後的民生密碼

發布時間: 2024-10-13 10:12:00 來源: 中國婦女報

  “好吃再來糕點店”“美麗(li) 女孩服裝店”“拖著過來開著過去電動車維修店”……

  近日,中國婦女報全媒體(ti) 記者跟隨“鑄牢共同體(ti) 中華一家親(qin) ”主題宣傳(chuan) 活動采訪團深入新疆采訪調研。漫步喀什市街頭,記者被這些有趣的店名吸引。

  “隨著國家通用語言在新疆的普及,不少商店經營者也換上了雙語門頭,因為(wei) 翻譯問題,才出現了這些看似奇怪的店名,但也成了地方特色。”喀什本地向導向記者解釋道。

  直白又浪漫,熱烈又真摯,一如這些有趣的店鋪門頭,新疆天然帶有一種“鬆弛感”。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各民族和諧共融,居民安居樂(le) 業(ye) ,天山南北,共唱新歌。

  你好,來自遠方的朋友

  藍房子、白瓦牆,遊客乘坐著“哈迪克”馬車,穿梭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喀讚其民俗旅遊區的街巷內(nei) 。柔暖的陽光照在馬車上,映在每個(ge) 人的臉上,心情也隨著馬蹄的噠噠聲歡快起來。

  “你們(men) 好!”馬車上的遊客熱情地向記者打招呼。身處喀讚其街巷中的人有一個(ge) 共同的特點——臉上都洋溢著輕鬆的笑容。

  喀讚其民俗街景區是北疆唯一以維吾爾族民族風情為(wei) 主體(ti) 的大型原生態人文景區。各街巷聚居著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烏(wu) 孜別克族等各民族,分布著歐式、中西風格結合的建築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百年曆史傳(chuan) 統民居等。精致的門廊、別致的庭院、爬滿藤蔓的葡萄架,這裏有著外地旅客關(guan) 於(yu) 新疆的所有想象。

  阿布都乃維·喀斯木江是居住在喀讚其的一位居民,也是旅遊家訪點的主人之一。據了解,為(wei) 鼓勵居民加入民俗特色旅遊當中,自2008年,喀讚其民俗旅遊區開發旅遊家訪點、馬車交通等項目,阿布都乃維·喀斯木江便是加入的居民之一。在他的庭院內(nei) ,遊客可以參觀傳(chuan) 統民居,與(yu) 女主人學習(xi) 製作傳(chuan) 統維吾爾族點心,品嚐精致的新疆特色下午茶。

  “加入家訪點帶給我們(men) 最直接的改變是,家庭收入提升了,家庭關(guan) 係也更加和諧了。”阿布都乃維·喀斯木江說道,“即使在旅遊淡季,家庭月均收入也可達5000元左右。”

  開放的庭院不僅(jin) 帶來居民收入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打開了當地居民的心門。“之前我主要使用維吾爾族語,通過接待遊客,我的通用語言文字水平提高了,與(yu) 他們(men) 交流打開了我的視野,心情也變得愉快。”阿布都乃維·喀斯木江說。

  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湧入庭院,帶來了各地的故事,也帶來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

  十年百家宴 濃濃團結情

  國慶節前夕,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哈爾墩社區大院內(nei) 分外熱鬧,一場“鄰裏節百家宴”熱鬧上演。

  一張長桌,26種菜品,14個(ge) 節目……數十名各族群眾(zhong) 圍坐在一起,一邊載歌載舞,一邊品嚐各家的美食。

  “‘鄰裏節百家宴’源於(yu) 十年前一次社區幹部的工作聚餐。”哈爾墩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巴哈爾古力回憶,當時大家帶著自家的飯,邊吃邊商量工作,氛圍特別好。

  受到這次聚餐的啟發,自此,哈爾墩社區每逢重大節日都開展“鄰裏節百家宴”活動,進一步營造各民族互嵌式的社區環境,鞏固團結互助的鄰裏關(guan) 係。

  塔城是一個(ge) 多民族聚居地區,居住著漢族、哈薩克族、回族、維吾爾族等14個(ge) 民族,因此,無論是哈薩克族的胡爾達克、維吾爾族的大盤雞,還是回族的涼皮、漢族的紅燒肉,都能在百家宴的長桌上吃到。

  “我特別喜歡參加‘鄰裏節百家宴’活動,我們(men) 社區的居民雖然來自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習(xi) 俗,但大家相處得就像一家人。”回族居民馬蘭(lan) 說。

  百家宴不僅(jin) 是美食的聚會(hui) ,也是各族幹部群眾(zhong) 溝通的橋梁。各民族之間通過美食交流、文化碰撞,共同商討、解決(jue) 社區居民的困難事、揪心事。

  “有一次,一個(ge) 鄰居的孩子考上了大學,但因為(wei) 經濟條件有限,為(wei) 學費發愁。大家知道後都自發捐款,能幫一點是一點。”回族居民楊春燕說。

  “五十六個(ge) 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歡快熱烈的歌聲回蕩在社區大院,大家在歡聲笑語中迎接節日的到來。

  戈壁中開出玫瑰花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賽帝瑪麗(li) 亞(ya) ,那天我在山上打獵騎著馬,正當你在山下歌唱,婉轉如雲(yun) 霞。”這是哈薩克族民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在喀什地區英吉沙縣戈壁設施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的大棚內(nei) ,一朵朵嬌豔欲滴的紅玫瑰正在綻放。

  據了解,該產(chan) 業(ye) 園是山東(dong) 省援疆指揮部產(chan) 業(ye) 援疆重點發展項目之一,一期占地麵積1037畝(mu) ,建設戈壁智能日光溫室大棚233座,種植花卉、蔬菜等作物,年產(chan) 值約5000萬(wan) 元。

  “我們(men) 將鮮花種植技術從(cong) 山東(dong) 複製到新疆,成功利用沙土栽培方式在戈壁溫室中種植玫瑰花,令我們(men) 驚喜的是,花卉在新疆的長勢和產(chan) 量比山東(dong) 還要好。”產(chan) 業(ye) 園援建公司新疆百譽農(nong) 業(ye) 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誌紅說。

  在園區玫瑰大棚內(nei) ,記者見到了正在整理花枝的維吾爾族婦女托合提古麗(li) ·阿布都熱合曼。自2021年來到產(chan) 業(ye) 園務工,她主要負責花園管護工作,月均工資2000元。“之前我的收入來源主要為(wei) 小麥、玉米種植,現在花卉養(yang) 護的工作更輕鬆,工作地點離家近,還有了更多時間照顧孩子。”托合提古麗(li) 說,從(cong) “靠天吃飯”到實現穩定工資、家門口就業(ye) ,對於(yu) 現在的工作狀態她很滿意。據了解,該產(chan) 業(ye) 園可以帶動像托合提古麗(li) 一樣的1500多名農(nong) 民就業(ye) 。

  “我們(men) 的玫瑰花一年可收獲四五茬,年產(chan) 量達500萬(wan) 枝。”李誌紅說,“外省的鮮花運到疆內(nei) 消費者手中,至少需要5天,但這裏的鮮花24小時內(nei) 就可以送到居民家中,甚至出口到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

  如今,象征著各民族互助共富的玫瑰花不僅(jin) 綻放在戈壁灘上,更綻放在城市的各個(ge) 角落。百姓生活日益紅火,愈發顯得悠閑自在,“鬆弛”而幸福。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