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要糧食,地方要發展,農(nong) 民要收益,耕地總量連續三年淨增加正是綜合協調了這三者的關(guan) 係。首先,在保護耕地的同時,保障經濟發展的用地需求,在節約上做文章。其次,立足守住耕地保護紅線,保障農(nong) 民收益,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製度。
最近,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自然資源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2021年以來,全國耕地總量增加1758萬(wan) 畝(mu) ,連續3年實現淨增加,遏製了耕地持續多年減少的態勢。特別是去年,南方省份耕地淨增加739萬(wan) 畝(mu) ,扭轉了耕地“南減北增”的局麵。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耕地總量由減到增不但意義(yi) 重大,而且難度相當高。其中最關(guan) 鍵的難點,在於(yu) 如何協調平衡耕地保護、經濟發展和農(nong) 民收益三者的關(guan) 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土地作為(wei) 基本生產(chan) 要素,為(wei) 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但與(yu) 此同時,有些地方也出現浪費土地甚至違規占用耕地的現象。如何在保障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耕地,是個(ge) 難題。
提高農(nong) 民收入,是關(guan) 係共同富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問題。因種糧比較效益低,不少地方在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中種上了經濟作物,但這種做法又可能占用了耕地,威脅了糧食生產(chan) 的安全。如何既保障農(nong) 民增收,又保護好耕地,又是個(ge) 難題。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末全國耕地19.18億(yi) 畝(mu) ,與(yu) 10年前第二次國土調查相比,耕地減少了1.13億(yi) 畝(mu) 。具體(ti) 而言,10年來我國耕地淨流向林地1.12億(yi) 畝(mu) ,淨流向園地0.63億(yi) 畝(mu) 。與(yu) 此同時,全國建設用地6.13億(yi) 畝(mu) ,較第二次國土調查增加1.28億(yi) 畝(mu) 。曾被喻為(wei) “魚米之鄉(xiang) ”的我國南方耕地銳減,傳(chuan) 統的“南糧北運”轉而成為(wei) “北糧南運”。即使在相同耕地麵積下,這種布局變化也會(hui) 相應減少耕地產(chan) 能。
國家要糧食,地方要發展,農(nong) 民要收益,耕地總量連續三年淨增加正是綜合協調了這三者的關(guan) 係。首先,在保護耕地的同時,保障經濟發展的用地需求,在節約上做文章。近年來,我國實施全麵節約戰略,強化建設用地規模管控和標準控製,2012年以來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麵積累計下降45%。一方麵,要加快構建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有序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進一步激活農(nong) 村存量土地資產(chan) ,保障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用地需求。另一方麵要健全盤活存量土地的政策體(ti) 係。加強規劃統籌,引導有序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立足守住耕地保護紅線,保障農(nong) 民收益,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製度。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製度,堅持“以補定占”,將省域內(nei) 穩定利用耕地淨增加量作為(wei) 下一年度非農(nong) 建設允許占用耕地規模上限。將耕地占補平衡作為(wei) 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製考核的重要內(nei) 容,落實耕地保護經濟獎懲機製,讓保護耕地的地方不吃虧(kui) ,讓保護耕地的農(nong) 民得實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