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國絲(si) 漢服節”漢服之夜走秀。中國絲(si) 綢博物館供圖
華服愛好者在二〇二四年“中國華服周·滬上繁花”國風市集上挑選飾品。新華社記者 劉穎攝
第五屆“中國華服日”北京主會(hui) 場活動在圓明園遺址公園舉(ju) 辦。圓明園管理處供圖
五千年中華文明為(wei) 人類留下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也為(wei) 文化創新創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近年來,無論是火遍海內(nei) 外的國風華服、國風舞蹈、國風音樂(le) ,還是文化出海“新三樣”網文、網劇、網遊,都向世人展現了中華文化古老且青春的魅力。今日起,本報特別策劃推出“有一種風華叫中國”係列報道,關(guan) 注中華文化在海內(nei) 外新近興(xing) 起的風潮,展示中華文化的風采、風情和風範。
——編 者
馬麵裙、褙子、百迭裙……近年來,傳(chuan) 統服飾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視為(wei) “時髦單品”,穿著場景不再限於(yu) 旅遊拍照、婚禮儀(yi) 式、聚會(hui) 度假,還擴展至日常逛街、通勤等,這不僅(jin) 帶動傳(chuan) 統服飾消費迎來井噴,還推動中國華服日以及各地漢服節、傳(chuan) 統服飾展等各類服飾文化活動的興(xing) 盛,讓有著數千年曆史的服飾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可以說,在當下傳(chuan) 統服飾掀起的熱浪中,“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功不可沒,他們(men) 熱愛傳(chuan) 統、擁抱傳(chuan) 統、賦新傳(chuan) 統,展現了中國年輕一代自信、新潮、開放的青春麵貌。
漢服穿上身,彰顯文化自信
換衣服、上妝、做發型,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雁南一路附近的一家漢服妝造店裏,張婧正等待著從(cong) 都市白領變身為(wei) “大唐公主”。隨後,她將前往大唐不夜城,在那裏完成一次穿越之旅。
張婧來自河北省石家莊市,作為(wei) 95後,她和身邊很多同齡人一樣喜歡漢服,上大學的時候經常與(yu) 同學一起參加漢服主題活動。
在她看來,漢服不僅(jin) 是曆史和文化的象征,也是時尚的代名詞。這兩(liang) 年馬麵裙很火,張婧買(mai) 了2條黑色織金馬麵裙,“簡約、大方,上班時穿著也不會(hui) 顯得突兀”。2021年,看完節目《唐宮夜宴》後,她一直計劃到西安穿上全套唐裝,體(ti) 驗大唐盛景。
走進這家漢服妝造店,張婧覺得好似回到了古代。店裏的漢服以唐製為(wei) 主,也有少量宋製和明製。“漢服的織造工藝、剪裁、色彩以及穿著時的妝容搭配,都有滿滿的文化含量。穿上它們(men) ,猶如將傳(chuan) 統文化穿上身。”店主雙雙介紹。
雙雙也是95後,曾是幼兒(er) 園老師,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接觸到漢服後,便被深深吸引。“對漢服了解越多,越能感受到它背後的文化底蘊深厚。”《圖解中國傳(chuan) 統服飾》《製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中國傳(chuan) 統配色手冊(ce) 》……雙雙買(mai) 了很多相關(guan) 書(shu) 籍回來“惡補”,還曾專(zhuan) 程前往中國絲(si) 綢博物館,隻為(wei) 一睹如意珊瑚紋褶襇裙的真容;也曾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對不同曆史時期典型的服裝、配飾和妝容有了初步了解。
“縱觀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服飾不僅(jin) 是物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hui) 文化的集中體(ti) 現。”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hui) 副主席卞向陽說,從(cong) 秦漢的質樸簡潔到唐代的華貴典雅,從(cong) 宋代的儒雅清秀到清代的繁複之美,曆經數千年發展,形成了兼收並蓄、各美其美的中華服飾文化體(ti) 係。
東(dong) 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韓丹這些年一直關(guan) 注“漢服熱”現象。她介紹,從(cong) 廣義(yi) 來說,漢服是中國傳(chuan) 統服飾的統稱。漢服愛好者普遍將2003年視為(wei) 漢服興(xing) 起的標誌之年。那一年,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穿著漢服走上河南鄭州街頭,此後,越來越多的漢服愛好者、服飾研究者和商家共同推動漢服熱升溫。
“漢服熱背後有多重原因,一方麵依托於(yu)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極大豐(feng) 富,一方麵來自國家對傳(chuan) 承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大力推動。成長在中國‘富起來’‘強起來’階段的‘Z世代’,對傳(chuan) 統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和熱愛。”韓丹說。
正是看到漢服熱背後的商機,雙雙才決(jue) 定經營這家店。今年國慶假期,來體(ti) 驗漢服的人格外多。她一邊麻利地整理化妝台,一邊看向門外,已近16時,“客流量高峰快到了”。客人從(cong) 進店挑選服裝到離店,一般需要1小時左右,下午四五點前來,做完妝造,差不多暮色降臨(lin) ,正好“夜遊長安”。
經過一番妝造,張婧被鏡中的“公主”驚豔了,又有點擔心是否過於(yu) “紮眼”。但很快,這種擔心就煙消雲(yun) 散了。走到街上,幾步之內(nei) 她就與(yu) 好幾位“公主”“娘娘”“書(shu) 生”擦肩而過。精致華美的服飾與(yu) 周邊古色古香的建築相得益彰,他們(men) 仿佛徜徉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
時尚我定義(yi) ,彰顯個(ge) 性表達
美國《VOGUE》雜誌曾這樣評價(jia) 漢服的流行:“當下的漢服熱是一群具備時尚意識的年輕人掀起的。”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崔唯認為(wei) ,博大精深的傳(chuan) 統服飾文化滿足了年輕群體(ti) 擁抱傳(chuan) 統的渴望,也滿足了他們(men) 對新的審美體(ti) 驗、新的時尚風格的追求。
“中國傳(chuan) 統服飾曆史悠久、傳(chuan) 承有序、自成體(ti) 係,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nei) 涵、美學精神和民族特質,如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禮儀(yi) 規範、吉祥如意、對稱均衡等。穿用傳(chuan) 統服飾的人在展示文化自信之際,也彰顯了獨特的文化氣質和濃厚的中國特色。”崔唯說。
例如這兩(liang) 年火起來的馬麵裙,是中國傳(chuan) 統服飾中獨具特色的款式,造型美觀,工藝精巧,功能合理,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服飾文化美用一體(ti) 的特點。據《2024抖音電商女性消費趨勢數據報告》顯示,2023年女性購買(mai) 馬麵裙訂單量同比增長841%。
事實上,馬麵裙多年前便出現在國內(nei) 漢服市場,為(wei) 何近兩(liang) 年才受大眾(zhong) 追捧?北京服裝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傳(chuan) 統服飾傳(chuan) 承與(yu) 創新”項目組教師戴雨晴認為(wei) ,以馬麵裙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服飾受到年輕人喜愛,一方麵與(yu) 近年來媒體(ti)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大力宣傳(chuan) 密不可分,另一方麵也得益於(yu) 其成功的日常化、時尚化改良,傳(chuan) 統服飾產(chan) 業(ye) 越發成熟,工藝更加完善,價(jia) 格變得更加親(qin) 民。
“除馬麵裙外,目前市麵上由宋製服裝中的褙子改良而來的服裝樣式也很受歡迎,明製服裝中的立領則被大量應用於(yu) 新中式服裝。”戴雨晴說,如今的漢服已兼具傳(chuan) 統文化和流行時尚的雙重屬性。
韓丹也觀察到,熱愛傳(chuan) 統服飾的年輕人對於(yu) 選擇何種服飾形製、類型、款式等,通常有明確的想法。有的人還會(hui) 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行製作和搭配,表達自己對服飾文化、傳(chuan) 統文化、時尚文化的理解,這很符合“Z世代”多元興(xing) 趣融合、個(ge) 性化表達等特點。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Z世代”既是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服飾的“主力軍(jun) ”,也是賦新傳(chuan) 統服飾的“生力軍(jun) ”。他們(men) 不斷推動漢服設計者、生產(chan) 者從(cong) 傳(chuan) 統服飾中獲取靈感,加以改良和創新。
此前,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展出的一條馬麵裙走紅網絡,後被眾(zhong) 多商家競相仿製。穿著馬麵裙去國博打卡,成為(wei) 年輕人熱衷的活動。
自2018年起,中國絲(si) 綢博物館每年舉(ju) 辦“國絲(si) 漢服節”,吸引眾(zhong) 多漢服愛好者、漢服商家參加。他們(men) 不僅(jin) 欣賞跨越千年的服飾文物,也從(cong) 中獲得啟發和靈感。
今年4月舉(ju) 辦的“國絲(si) 漢服節”主要分為(wei) “古韻”和“新風”兩(liang) 部分,其中,漢服之夜、銀瀚論道側(ce) 重表現和探討漢服的現代化,還有漢服表演團隊帶來“古韻今風”主題走秀,將傳(chuan) 統漢服與(yu) 現代時尚相結合,展現傳(chuan) 統服飾文化的無限可能。
國風國潮興(xing) ,彰顯青春力量
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chuan) 統服飾文化承載著中國人的禮儀(yi) 製度、思想理念、審美趣味、生活方式,又廣泛“輻射”至文學、音樂(le) 、美術、舞蹈、戲曲等其他文化藝術領域。
通過傳(chuan) 統服飾這座橋梁,越來越多年輕人接觸並愛上國風古韻。
今年4月,北京師範大學華章漢服社舉(ju) 辦了兩(liang) 期“素人漢服改造”活動,每期從(cong) 網絡轉發的在校學生中抽取一人參加。2023級法學碩士楊世玉成為(wei) 第一期的幸運兒(er) ,她身著唐代齊胸襦裙、大袖衫、明代比甲,搭配相應的妝容和發型,拍攝了兩(liang) 組照片。這些照片通過華章漢服社的微信公眾(zhong) 號發布後,更多校內(nei) 外學子了解了傳(chuan) 統服飾之美。
成立於(yu) 2011年的華章漢服社,聚集了北京師範大學本碩博在校生中的漢服愛好者,目前有注冊(ce) 會(hui) 員94人。現任社長張潤瑤介紹,該社團下設青霓組、灼華組、紈素組、流羽組、含胭組5個(ge) 興(xing) 趣小組,涵蓋漢服形製研究、古典歌舞、傳(chuan) 統手工製作等領域。
“我們(men) 常與(yu) 校內(nei) 的韶兮國樂(le) 社、鬆風琴社和南山詩社聯合舉(ju) 辦傳(chuan) 統文化活動,將漢服展示、知識普及與(yu) 古琴演奏、茶藝、詩文誦讀等結合起來,很受同學們(men) 喜愛,吸引了不少外國留學生參與(yu) 。”張潤瑤介紹,漢服愛好者普遍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xing) 趣。
“穿著傳(chuan) 統服飾,常常伴隨著對古代禮儀(yi) 和文化習(xi) 俗的學習(xi) 和效仿,如禮茶、撫琴等,年輕人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和體(ti) 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接受傳(chuan) 統文化的熏陶。”韓丹說。
今年6月,戴雨晴和同事們(men) 一起走進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街街道,用充滿趣味的方式為(wei) 社區兒(er) 童講解傳(chuan) 統服飾的演變曆程,引導孩子們(men) 體(ti) 會(hui) 古人衣著背後的美學與(yu) 智慧。“2017年起,在北京服裝學院教學督導蔣金銳教授的帶領下,我們(men) 一直致力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服飾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培養(yang) 和社會(hui) 大美育工作,並將漢服引入學術講堂。如今,我們(men) 希望通過舉(ju) 辦傳(chuan) 統服飾活動,讓更多傳(chuan) 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men) 心中萌芽。”戴雨晴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