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這裏的含“綠”量真高!多國媒體人感受喀什“綠意”

發布時間: 2024-10-18 20:26:00 來源: 新華網客戶端

  對於(yu) 納米比亞(ya) 每日新聞網總編輯溫塞爾·馬瓦拉來說,漫步“絲(si) 路明珠”喀什古城,印象最深的便是與(yu) 曆史街區和諧相融的重重綠意。


10月15日,喀什古城夜景。(新華社記者彭茜攝)

  古城街頭巷陌,幾乎家家陽台裝點著鮮花,庭院栽種著綠植。溫塞爾·馬瓦拉注意到很多人家院子裏都種植果樹,為(wei) 人們(men) 提供烈日下的一方蔭涼。在第六屆世界媒體(ti) 峰會(hui) 期間,他和其他20多位外國媒體(ti) 人士一起參加了喀什參訪活動,在古城中感受一抹抹綠意。

  喀什,一座含“綠”量如此之高的城市,讓人很難把它同身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地理位置相聯係。乘飛機從(cong) 烏(wu) 魯木齊飛往喀什途中,俯瞰整個(ge) 城區,更會(hui) 被不同層次的綠所吸引:作為(wei) “城市綠肺”的小亞(ya) 郎濕地公園,讓居民實現推窗見綠、轉角見美的宜居生活;經過生態治理後的吐曼河城區段,如一條綠帶穿城而過,成為(wei) 居民親(qin) 水的生態走廊;更不用說喀什街頭處處可見的筆直的白楊、婀娜的垂柳、高大的法桐……


這是10月15日從(cong) 飛機上拍攝的喀什。(新華社記者彭茜攝)

  尼泊爾人民信仰周刊主編基紹爾·什雷斯塔也被喀什的綠意所吸引:“天氣很好,不冷不熱,特別宜居,隻需要看看天空你便知道。這裏的綠色有益健康,人們(men) 植樹造林,為(wei) 一代代人製造氧氣。”

  時隔八年重遊新疆,他真切地感受到當地巨大的變化,不僅(jin) 是林立的高樓、便捷的交通網、完備的基礎設施,他更對這裏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率感到驚歎。

  近年來,喀什全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打造出一張綠色發展的新名片。

  溫塞爾·馬瓦拉對沙漠有種特殊的感情,因為(wei) 他的家鄉(xiang) 納米比亞(ya) ,同樣擁有一片廣袤的沙漠——納米布沙漠。“我的家鄉(xiang) 終年幹燥少雨,和喀什很像。不同的是,我們(men) 那裏的沙漠寸草不生,而在喀什的土地上,竟能種植出多種食物,實在令人驚歎。”

  溫塞爾·馬瓦拉所說的“食物”之一,便是喀什帕哈太克裏鄉(xiang) (簡稱帕鄉(xiang) )種植的特色海水稻。深圳援疆企業(ye) ——中農(nong) 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員將可以在鹽堿地上生長的海水稻帶到了這裏,進行培育、示範和產(chan) 業(ye) 化推廣。目前,當地海水稻年產(chan) 量已達到6700噸。


這是10月16日拍攝的喀什帕哈太克裏鄉(xiang) 水稻基地。(新華社記者彭茜攝)

  帕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李篤民告訴記者,這種水稻品種抗逆性極強,甚至在沙漠等幹旱地帶也能生長。當溫塞爾·馬瓦拉聽說這種水稻是耐旱品種後,便撿起一支飽滿的稻穗,細細研究。“我的家鄉(xiang) 也剛剛開始嚐試種水稻,但由於(yu) 氣候幹旱,隻是小規模種植,或許這一品種會(hui) 適合生長在那裏。”

  金秋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帕鄉(xiang) 1.5萬(wan) 多畝(mu) 海水稻田已是一片金黃,參訪的海外媒體(ti) 人士紛紛在稻田邊“打卡”留念。李篤民說,水稻還有10天左右就要全麵收割了。從(cong) 無人機播種,到機器收割和水稻脫粒等,已實現90%機械化、自動化。


這是10月16日拍攝的尕尕樂(le) 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的大米倉(cang) 庫。(新華社記者彭茜攝)

  在帕鄉(xiang) 尕尕樂(le) 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的大米倉(cang) 庫,克羅地亞(ya) 《晨報》主編瑪麗(li) 亞(ya) 娜·塞韋爾·托特和阿曼馬斯喀特媒體(ti) 集團總經理法迪·凱塔爾各自捧起一把大米,先聞後嚐,讚不絕口。“真的很香!品質非常好!”

  “我們(men) 的水稻不打農(nong) 藥,用昆侖(lun) 山雪水和地下泉水灌溉,產(chan) 出的是100%綠色無公害大米,所以聞著香吃著更香!”李篤民說。

  帕鄉(xiang) 的地下泉水滋潤著萬(wan) 畝(mu) 水稻,也孕育出帕鄉(xiang) “稻鄉(xiang) 泉村”小橋流水人家的“疆南水鄉(xiang) ”景致。到訪的海外媒體(ti) 人士沿著村中小徑漫步,河水穿村而過,悠然流淌,林蔭下曲徑通幽,纖塵不染。誰能想到,多年前,這裏還是汙水橫流、垃圾遍地、蚊蟲滋生。2019年起,“稻鄉(xiang) 泉村”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和環境治理工程,打造綠地、清理湖麵、清填垃圾……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鄉(xiang) 村建設,一幅美麗(li) 鄉(xiang) 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這是10月17日拍攝的喀什“稻鄉(xiang) 泉村”。(新華社記者彭茜攝)

  向清潔、低碳能源轉型,是喀什的第二張“綠色名片”。喀什太陽能、水力、地熱資源豐(feng) 富,具備發展新能源的巨大潛力。喀什年總日照時數約2800小時,光伏發電利用小時數可達1500小時。陝投喀什地區麥蓋提縣50萬(wan) 千瓦光伏治沙發電項目施工正如火如荼。該項目將光伏發電和沙漠治理、生態農(nong) 業(ye) 相結合,建成後將形成一個(ge) 完整的可循環生態體(ti) 係。

  到訪的海外媒體(ti) 人士不禁感歎,在喀什,大漠、濕地、胡楊、冰川、雪山“織就”這裏豐(feng) 富的景觀地圖,它們(men) 更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的“綠動”,向世界展示喀什作為(wei) 綠洲城市的綠色發展樣板。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燕子Vlog丨喀什古城“坎土曼巴紮”如今依舊響叮當

    坎土曼是新疆各族群眾廣為使用的一種鐵製農具。在新疆喀什市阿熱亞路有一條“鐵器一條街”,因為這裏打製和銷售得最多的是坎土曼,所以這裏也被稱為“坎土曼巴紮”。近年來,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少手工鐵器的功能已經發生變化,一些傳統鐵器逐漸成為了手工藝品。 [詳細]
  • 這就是喀什

    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地 無數旅人的詩和遠方。  [詳細]
  • 田間好“豐”光 新疆喀什700多萬畝棉花進入采收期

    眼下,新疆喀什地區706.9萬畝棉花迎來豐收,作為重要的棉花產區之一,當地積極探索從棉花選種育種、規模化種植、籽棉加工、紡紗織布等全產業鏈發展,不斷提升棉花生產綜合效益和產業發展競爭力。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