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考古成果詮釋祖國的新疆

發布時間: 2024-10-19 23:00:00 來源: 石榴雲/新疆日報

  在文博熱遍及華夏的今天,來新疆必打卡新博更是成為(wei) 旅遊新風尚。新疆的曆史文化和考古成就吸引著越來越多人們(men) 的關(guan) 注。

  今年2月至5月,“載瞻載止——新疆考古百年”展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展覽以新疆考古工作的發展曆程為(wei) 縱軸,以重要的考古發現為(wei) 橫軸,展現了百年來新疆文化遺產(chan) 工作的艱辛探索與(yu) 輝煌成就。

  1995年迄今,新疆已有11項考古發現入選曆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項目上及遠古文明曙光,下至漢唐宋元遺韻,涵蓋洞穴、聚落、城址、石窟、墓葬等場景,是新疆曆年考古發現的代表與(yu) 縮影。在2021年發布的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中,新疆3項考古成果入選,分別是若羌羅布泊小河墓地、民豐(feng) 尼雅遺址、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彩繪騎馬仕女泥俑。資料圖

  如何讓文物“說話”,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形成過程?新疆的考古成就向世界打開了一幅書(shu) 寫(xie) 中華文明璀璨曆史的卷軸,實證著曆代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治理,記載著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曆史事實,見證了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裏各族人民血脈相連、命運與(yu) 共的曆史真相。

  考古足跡遍布天山南北

  新疆地處古絲(si) 綢之路重要區段,曆史上曾是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匯聚之地,各類文化遺存非常豐(feng) 富。

  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以及自治區黨(dang) 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一個(ge) 個(ge) “考古中國”“基建考古”項目在新疆大地順利進行。考古工作者在遍布天山南北的城址、墓群、烽燧、戍堡、守捉、卡倫(lun) 等遺存中發掘曆史真相,自舊石器時代至宋元時期,學科研究多樣,發現與(yu) 研究成果非常豐(feng) 碩,實證了曆代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治理的同時,也為(wei) 闡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研究提供助力。

  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雙陸木棋盤。資料圖

  其中,位於(yu) 北疆的吉木乃通天洞遺址就是舊石器考古的代表作。這項考古改變了新疆舊石器考古滯後的局麵,入圍“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終評。與(yu) 此同時,圍繞區域文化與(yu) 早期社會(hui) 發展,新疆考古工作者還開展了西天山博爾塔拉河流域呼斯塔遺址和尼勒克吉仁台溝口遺址、東(dong) 天山地區海子沿遺址和黑山嶺綠鬆石采礦遺址發掘,對東(dong) 、西天山區域史前考古文化譜係構建有了突破性進展,同時對古代新疆環境、人群、生業(ye) 、技術等史前社會(hui) 狀況,有了進一步認識。

  在南疆,帕米爾石頭城遺址考古突破了以往僅(jin) 由外城與(yu) 內(nei) 城構成的認知,其北子城當為(wei) 漢唐時期的羯盤陀王國宮城所在。喀什汗諾依古城發掘,考古工作者初步認識了古城布局結構,揭示了古城使用年代在唐宋時期,初步認為(wei) 與(yu) 唐疏勒都督府所轄的15州治所有關(guan) 。

  除了主動性考古項目發現外,新疆考古工作者還配合塔城、阿勒泰等地的基本建設項目,開展了一係列考古發掘活動,這些成果豐(feng) 富了新疆考古的內(nei) 涵。

  小河墓地出土的木雕人像。

  重大成果刷新世人認知

  一項項重大考古發現,不斷刷新世人對“中國之新疆”的認識。

  2017年,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項目負責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於(yu) 建軍(jun) 說:“這個(ge) 史前洞穴的發掘,將新疆的曆史軸線延伸到了四五萬(wan) 年前。在這裏我們(men) 還發現了5000多年前的小麥和黍(黃米),前者來自西亞(ya) ,後者來自中國華北。我們(men) 推測,5000多年前,這裏曾有一條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的‘草原通道’。”

  通天洞遺址。資料圖

  2018年,尼勒克吉仁台溝口遺址獲評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負責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阮秋榮說:“考古發掘證明距今3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晚期,世界第一縷煤火在天山溝穀中燃起。這項成果將人類對煤的使用曆史上推了千餘(yu) 年,是具有世界性意義(yi) 的重大考古發現。”

  2019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這裏發掘出一處大型墓葬,是目前新疆乃至歐亞(ya) 草原發現的青銅至早期鐵器時期麵積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構墓葬,再度引起學術界高度關(guan) 注。

  2019年,奇台石城子遺址登上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榜單。“石城子遺址出土的大量漢代典型器物,在新疆地區考古學文化斷代上具有標尺意義(yi) 。”項目負責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田小紅說。紮實的田野考古工作,讓奇台石城子遺址考古發掘項目榮獲了“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獎”二等獎。這是中國考古界對田野考古的最高榮譽。

  尉犁克亞(ya) 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入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這座烽燧遺址是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的焉耆鎮所屬的一處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軍(jun) 事設施,這裏出土的1368件(組)珍貴遺物驚豔考古界,同時實證了唐朝對西域的有效管理和治理,填補了曆史文獻關(guan) 於(yu) 唐代軍(jun) 鎮防禦體(ti) 係記載的空白。

  “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的6項考古成果中,吐魯番市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入選,喀什市漢唐時期莫爾寺遺址入圍。寺院遺址的整體(ti) 布局符合西亞(ya) 、中亞(ya) 地區景教教堂的典型“三殿式教堂”布局,建築技術、材料等呈現出本土傳(chuan) 統風格,采用的鬥拱等又源自中原傳(chuan) 統建築技藝。遺址出土大量漢文、敘利亞(ya) 文、回鶻文、粟特文等文書(shu) ,壁畫殘塊,產(chan) 自中原地區的北宋漆碗和“熙寧元寶”錢幣,保存完整的玉雕十字架等。

  中山大學社會(hui) 學與(yu) 人類學學院教授、西旁遺址考古發掘領隊劉文鎖說:“這些考古發現,對於(yu) 研究基督教曆史發展、景教的考古、古代西域語言文字、基督教文獻,尤其是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等意義(yi) 重大。”

  小河墓地出土的氈帽。資料圖

  漢唐“發現”彰顯中華認同

  近年來,漢唐時期考古成為(wei) 新疆考古重點,以西域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項目為(wei) 依托開展的漢唐軍(jun) 政設置體(ti) 係考古,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8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啟動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之一——“西域都護府考古”項目。先期對輪台縣境內(nei) 卓爾庫特古城、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兩(liang) 處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資料圖

  卓爾庫特古城應為(wei) 漢晉時期塔裏木盆地北沿一處最高等級的中心城址。北京大學教授陳淩說:“卓爾庫特古城的發掘對於(yu) 確定西漢西域都護府治所遺址邁出了重要一步,對於(yu) 研究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絲(si) 綢之路古代城市考古具有關(guan) 鍵性意義(yi) 。”

  奇台石城子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讓人們(men) 找到了“消失”1000多年的漢代疏勒城。

  哈密是新疆的“東(dong) 大門”,曾是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站點。2020年哈密市拉甫卻克墓地的考古發掘給人們(men) 帶來了驚喜。考古成果為(wei) 新疆唐宋時期考古、曆史、文化、絲(si) 綢之路貿易等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說:“新疆考古發現生動闡釋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多宗教並存之地。考古成果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yi) 。”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