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1歲的“小小孩”上幼兒(er) 園嗎?本周,浙江溫州的一所公立幼兒(er) 園開設“乳兒(er) 班”,衝(chong) 上了熱搜。三位分別6個(ge) 月大、8個(ge) 月大、1歲大的小寶寶,成了這個(ge) 班的第一批學生。他們(men) 從(cong) 吃奶、玩耍、睡覺、更換尿布等,都由專(zhuan) 門的保育員一對一全程照顧,且費用比私立的低三分之一,每個(ge) 月1950元。有孩子家長表示,會(hui) 選擇到這裏來,是因為(wei) 夫妻雙方是雙職工,家裏老人還沒有退休,請保姆又實在負擔不起。
數據統計,我國現有約3000萬(wan) 名3歲以下嬰幼兒(er) ,其中,超過三成的嬰幼兒(er) 家庭有入托需求。盡管1歲以下就入托比較少見,但2—3歲進入托育機構,已經不是什麽(me) 新鮮事。這樣的托育服務能從(cong) 多大程度上緩解育兒(er) 壓力?它們(men) 的托育質量又如何,怎樣保障孩子健康成長?
溫州一公辦幼兒(er) 園為(wei) 三位一歲以下的小朋友,於(yu) 全市首開乳兒(er) 班在本周引發關(guan) 注。一個(ge) 多月來,乳兒(er) 班已招收9位適齡寶寶。其實,這並非溫州首創,深圳、廈門、成都等地也都有相應探索。
李女士在河北老家生的老大,那時她無需工作,孩子養(yang) 育又有父母幫襯,但生老二時,她身在職場,按照產(chan) 假和節假日規定,陪伴孩子累計七個(ge) 月後重返工作。這時,她與(yu) 愛人都有工作纏身,雙方父母又因各種原因無法幫助養(yang) 育,而家政涉及隱私等問題,他們(men) 把目光投向了家附近的托育機構。
與(yu) 老二分離是一種挑戰,愛人嚐試勸她,帶娃事無巨細,與(yu) 其24小時低效陪伴,不如送去托育機構換來高質量陪伴,而一份工作更是來之不易,夫婦倆(lia) 覺得年紀越大,職場競爭(zheng) 力可能會(hui) 越弱,長居家中帶娃,缺少了學習(xi) 進步的機會(hui) 。
作為(wei) 一家托育機構負責人,有一個(ge) 十個(ge) 月大的孩子的王杜鵑,依然需要正視養(yang) 育中的心理問題,也因此,她對新晉奶爸奶媽養(yang) 育中的問題更能感同身受。她收到不少來自媽媽的谘詢:產(chan) 假到期後,該如何安頓好自己的孩子?目前,該機構接收到的一歲以下的乳兒(er) ,占托育兒(er) 童總數的10%。
事實上,這樣的需求早就被關(guan) 注。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guan) 於(yu) 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er) 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對家庭嬰幼兒(er) 照護的支持和指導,加大對社區嬰幼兒(er) 照護服務的支持力度,並首次提出“嬰幼兒(er) 照護”的概念。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約3000萬(wan) 名3歲以下嬰幼兒(er) ,超過三成的嬰幼兒(er) 家庭有入托需求。夫妻雙方都是上班族,不少老人力有未逮,小月齡乳兒(er) 照護,成為(wei) 不少年輕家庭的煩惱。
2021年初,國家衛健委發布指導文件,首次對托育機構的保育工作做出明確要求,將7個(ge) 月到36個(ge) 月劃為(wei) 三個(ge) 階段,重點關(guan) 注孩子們(men) 在營養(yang) 與(yu) 喂養(yang) 、動作、語言、情感與(yu) 社會(hui) 性等7個(ge) 維度的發展。但王杜鵑強調,這些做法離不開家長參與(yu) ,他們(men) 不能因為(wei) 有托育機構而當甩手掌櫃。
成都某托育機構負責人 王杜鵑:其實我經常會(hui) 跟我們(men) 家長去傳(chuan) 遞一個(ge) 概念,就是孩子送到托育中心不是就意味著我們(men) 就不用去育兒(er) 了,家庭育兒(er) 還是占主導地位,我們(men) 隻是作為(wei) 家庭育兒(er) 一個(ge) 補充。我們(men) 和家長其實更多是像合夥(huo) 人一樣的一個(ge) 角色,就是我們(men) 共同育兒(er) 。
共同育兒(er) ,需要托育機構的專(zhuan) 業(ye) 和價(jia) 格普惠。王杜鵑的機構,雖然場地空間和裝修由社區和街道提供,但人力資本等消耗大,3000到4000元每月的價(jia) 格幾乎覆蓋了像李女士這樣的職場人月收入,他們(men) 共同希望更多政策惠及托育事業(ye) ,既要托育得好,又要托育得起。
國家規定的產(chan) 假現在是158天,這就意味著,從(cong) 孩子半歲到3歲上幼兒(er) 園,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由父母親(qin) 自照顧,托育機構也就應運而生。去年,我國民辦托育機構占全部托育機構的89.5%,一線城市的托育費達5500元一個(ge) 月,與(yu) 年輕家庭的支付能力存在較大差距。就在上周,回應“托育貴”的問題,國家發改委、衛健委印發了國家層麵第一個(ge) 托育服務價(jia) 格政策文件,目的是通過完善價(jia) 格形成機製,推動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這可能產(chan) 生怎樣的結果?
在重慶市永川區婦幼保健院內(nei) ,每天清晨,都會(hui) 有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這裏的托育中心,這家托育中心是兩(liang) 年前正式投入運營的,依托婦幼保健院的兒(er) 童保健科,籌建了150個(ge) 托位,在全市範圍內(nei) 招收6個(ge) 月至3歲,需要托育的幼兒(er) 。
張開嘴,伸舌頭,隨著醫生的指令,這些平均年齡在兩(liang) 歲左右的小朋友,開啟了入園晨檢。
隨著晨檢的結束,孩子們(men) 便可以到食堂享用早餐。每周的食譜都會(hui) 根據孩子生長發育的需求進行調整。除了入園體(ti) 檢,以及由營養(yang) 師製定的食譜外,永川區婦幼保健院托育中心與(yu) 其他傳(chuan) 統托育中心不同的是,配有醫師、推拿師、營養(yang) 師、治療師、評估師等8師共育服務團隊,同時還定期為(wei) 孩子們(men) 進行生長監測以及發育評估、五官保健等活動。
本周四,迎來了每三個(ge) 月一次的生長發育監測活動。托育中心的小朋友們(men) 被引領至婦幼保健院特設的監測區域,接受身體(ti) 生長狀況測量。截至目前,此類監測活動已累計惠及1332人次的小朋友,其中成功篩查出10名生長發育存在異常的幼兒(er) ,並已迅速聯合醫療團隊進行及時的幹預與(yu) 治療。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攜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國家疾病預防控製局,在廣泛汲取各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2023年聯合發布了《關(guan) 於(yu) 促進醫療衛生機構支持托育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此意見發布前,早在2021年,重慶市人大常委會(hui) 便對《重慶市人口與(yu) 計劃生育條例》進行了修訂,提出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務體(ti) 係,並向普惠托育服務機構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全市首批托育服務示範機構,每家機構均獲得了10萬(wan) 元的“以獎代補”補貼。在資金支持方麵,重慶市發展改革委近兩(liang) 年已成功爭(zheng) 取到近5000萬(wan) 元的中央預算內(nei) 資金,用於(yu) 推動區縣實施38個(ge) 普惠托育項目。
而後爭(zheng) 取財政支持360萬(wan) 元完成基礎建設。2022年在重慶市率先成立首家公辦“醫育結合”示範性托育中心,同時也是普惠托育中心。
針對普惠托育中心,2023年重慶市製定了相應的補貼政策,對乳兒(er) 班、托小班及托大班分別設定了每人每年900元、800元、700元的補助標準。截至2024年6月底,重慶市的托育機構數量激增至2327個(ge) ,托位數也達到了12.66萬(wan) 個(ge) ,這一數字相比三年前的3.03萬(wan) 增長了四倍以上。為(wei) 了進一步引領全國托育機構的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與(yu) 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期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價(jia) 格形成機製、支持普惠托育服務體(ti) 係建設的通知》。這份文件作為(wei) 國家層麵的首個(ge) 托育服務價(jia) 格政策指導性文件,旨在通過健全價(jia) 格形成機製,有效促進普惠托育服務供給的擴大與(yu) 優(you) 化。
今年9月,國家衛健委的報告顯示,我國3歲以下的嬰幼兒(er) 實際入托率是7.86%,各類托育機構的托位,近一半都沒人使用。背後的原因,除了家長們(men) 抱怨的托育服務費高、擔心托育質量不好外,也與(yu) 我們(men) 的感情有關(guan) :不到萬(wan) 不得已,沒有人願意讓太小的孩子離開家人的照料。於(yu) 是在很多家庭都能看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輪番上陣。平時家裏不忙倒也還好,萬(wan) 一遇到點急事,沒人能照顧孩子時,又該怎麽(me) 辦呢?
這位小男孩叫做七七,再過兩(liang) 天就要滿14個(ge) 月了。本周四早9點,媽媽把他送到了家門口的“蔣家巷寶寶屋”。在這裏,他將在專(zhuan) 業(ye) 保育員的陪伴下,一起度過2個(ge) 小時。大約中午11點,外婆會(hui) 來接他回家。這短暫的兩(liang) 個(ge) 小時,不單能讓媽媽在單位安心完成工作,也能讓外婆從(cong) 緊張的帶娃生活中,稍微放鬆一下。
像七七這樣大的小朋友,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剛在桌子前玩了幾分鍾,他又跑到玩具樓梯那裏上上下下。2個(ge) 小時的運動量,讓他回家後可以好好睡一個(ge) 午覺。在寶寶屋,我們(men) 看到了許多將時間都用來照顧孫輩的老人,比如這位外婆,她的女兒(er) 生了二孩,平時她既要照顧剛滿1歲的外孫,又要兼顧讀小學4年級的老大。
“寶寶屋”是上海推出的一項“社區托育”服務。與(yu) 托育機構的全日托不同,它隻每天上下午,各提供2個(ge) 小時的“臨(lin) 時托”。“寶寶屋”的資金全部由政府承擔,每位寶寶一年至少可以免費使用12次,且超過次數後,也隻按照公益價(jia) 格收費。目前,上海全市已有超240個(ge) 寶寶屋,覆蓋全市絕大部分街鎮,最初的001號寶寶屋正是發源於(yu) “蔣家巷寶寶屋”所在的江寧路街道。
目前江寧路街道已經開設了6家寶寶屋,空間分布上,分別位於(yu) 街道的東(dong) 部、中部和西部,確保街道的居民能夠在15分鍾生活圈內(nei) 獲得托育服務。除了開設在小區中,方便家長接送的;還有開設在商場中,能夠給出來逛街的父母提供方便的;還有一些寶寶屋開設在集多種功能於(yu) 一身的黨(dang) 群活動中心。
在“寶寶屋”的一牆之隔,爺爺奶奶們(men) 正在大聲地練唱。另外的一個(ge) 房間,則有老師在教水墨畫。祖輩能夠如此放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yu) “寶寶屋”的多方共建模式:街道代表政府出錢、出場地,通過公開招標,向托育機構購買(mai) 服務,並由教育管理部門從(cong) 頭到尾全程把控。
我國《“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努力實現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er) 托位數達到4.5個(ge) 的目標。去年,上海就已經開始瞄準托幼一體(ti) 化,鼓勵所有幼兒(er) 園開托班,招收2到3歲幼兒(er) 。而全市推行的“寶寶屋”則托起了不願去托班的嬰幼兒(er) 家庭的照護需求。目前,絕大多數“寶寶屋”的裝飾都在模仿家庭實際環境,消除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近幾年,國家一直在密集出台政策,培育多樣化的嬰幼兒(er) 照護服務,幫助家庭減輕育兒(er) 負擔。除了出生率持續走低,需要鼓勵生育這個(ge) 大背景外,不得不麵對的現實是,現在養(yang) 育孩子要比以前難多了。隨著一孩生育年齡推遲,以及40歲以上人群加入二孩、三孩行列,很多嬰幼兒(er) 父母已經是被各種壓力擠成一團的“夾心層”。孩子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的未來,小家庭要努力,社會(hui) 也得加把勁,幫忙多減負,讓生兒(er) 、育兒(er) 能夠得到實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