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是現代裝備動力之“心”。
渤海灣畔,山東(dong) 濰坊,被稱為(wei) “國際動力城”。在這裏,濰柴集團從(cong) 一家瀕臨(lin) 破產(chan) 的老柴油機廠,成長為(wei) 全球最大動力產(chan) 業(ye) 集群的核心企業(ye) ,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動力係統和發動機出口1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攀登科技高峰,搏擊市場大潮,企業(ye) 的發展之路,注定不是坦途。
種好發動機這塊自家“田”,瞄準柴油發動機本體(ti) 熱效率的極限不斷衝(chong) 鋒,緊盯發展趨勢堅定向天然氣、氫能源發動機等新賽道進軍(jun) ,圍繞動力總成體(ti) 係鏈式融合國內(nei) 外相關(guan) 企業(ye) ,主業(ye) 同心圓越做越大……
“心無旁騖攻主業(ye) ,打造自主動力‘中國心’。”探問濰柴發展的“動力密碼”,濰柴人這樣回答。
“追上來”還要“強起來”
4月20日,在天津召開的2024世界內(nei) 燃機大會(hui) 上,濰柴發布全球首款本體(ti) 熱效率53.09%柴油發動機。
這一成就,轟動業(ye) 界。
位於(yu) 山東(dong) 省濰坊市的濰柴集團總部(無人機照片,8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柴油發動機熱效率是影響整車實際油耗的關(guan) 鍵參數,已曆經百年時間的改造升級。熱效率對節能減排意義(yi) 重大,但每提升一小步都極為(wei) 困難,突破50%是世界公認的技術難題。
這已不是濰柴第一次突破極限。
“50%、51%、52%、53%,近四年濰柴已四次刷新柴油發動機本體(ti) 熱效率世界紀錄。”濰柴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總經理馬常海說。
為(wei) 何濰柴對提升熱效率如此執著,不斷向極限衝(chong) 鋒?
回看1998年,濰柴正處在存亡關(guan) 頭——債(zhai) 務高達3億(yi) 元,拖欠1.36萬(wan) 員工半年的工資,滯銷柴油機在倉(cang) 庫裏堆積如山……
被逼到絕路的濰柴開始大刀闊斧改革,剝離輔業(ye) 實現“大瘦身”,將有限的資源全部投入到研發生產(chan) 中。
數年間,濰柴研發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藍擎”發動機,扭轉我國高速大馬力發動機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麵;2012年,重型柴油機高壓共軌電控係統批量上市,填補我國自主發動機核心電控技術的空白……
活下來了、追上來了,但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已在濰柴人的心中紮根。
不少人對這一幕記憶猶新:
曾經,公司高管團隊到歐洲一家世界知名發動機公司參觀,經過精密部件裝配車間時,對方立馬用布遮住不讓看。
“那一刻,我們(men) 感到深深的屈辱!”一名時任濰柴高管說。落後於(yu) 人的窘迫,讓濰柴人憋著一股勁:一定要爭(zheng) 口氣,“追上來”還要“強起來”,不然還是被人瞧不起。
在濰柴集團車間內(nei) ,工人在裝配發動機(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2015年,濰柴開發出WP13係列發動機,推動中國重卡行業(ye) 進入大馬力時代。
不敢有絲(si) 毫懈怠或喘息。也是在這一年,濰柴成立由包括上百名青年博士在內(nei) 的千餘(yu) 名工程師組成的高熱效率發動機科研攻關(guan) 團隊,向行業(ye) 極限發起衝(chong) 鋒。
“項目啟動之初,幾乎沒人相信會(hui) 成功。”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發動機研究院院長李誌傑說,項目幹了3年仍技術路線不明,讓當時不到40歲的他頭發熬白了一片。
在高熱效率研發團隊“作戰室”的牆上,掛著“攀巔峰之巔,破極限之限”的座右銘。
沒有經驗可循,隻能自己摸索。“僅(jin) 發動機燃燒室的形狀,我們(men) 就作了數百種嚐試。”濰柴發動機研究院係統開發工程師田紅霞說。
研發之路伴隨著許多次的失敗與(yu) 重來。
2020年5月,在一次台架試驗中,樣機熱效率首次突破50%,大家激動得跳了起來。然而,當晚開展第二次驗證時,樣機高壓油管突然竄油,瞬間濃煙四起。
看著“寶貝疙瘩”被燒得黑黢黢,8個(ge) 月的努力付之一炬,大家心如刀割,有的忍不住失聲痛哭。
但冷靜下來,沒有人放棄,“就從(cong) 起點開始,無論如何這條路一定要走下去!”
功夫不負追夢人,又經過一個(ge) 個(ge) 不眠之夜,2020年9月16日,濰柴發布全球首款本體(ti) 熱效率50.23%柴油發動機。
那一刻,在場的研發人員熱淚盈眶。
時任博世集團董事會(hui) 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沃爾克馬爾·鄧納爾評價(jia) 說:“世界內(nei) 燃機發展迎來曆史性突破,濰柴成為(wei) 世界一流柴油發動機製造商。”
未來產(chan) 業(ye) 從(cong) 今天起跑
在濰柴集團車間內(nei) ,工人在裝配發動機(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走進濰柴科技展館,柴油發動機、天然氣發動機、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等近百台發動機令人目不暇接,猶如一個(ge) 發動機博物館。
展板上,記錄著濰柴的一個(ge) 曆史性時刻:2017年,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yi) 元,其中柴油發動機是絕對主力。
此時,濰柴高管團隊沒有沉浸在喜悅之中,而是感受到了新的危機。
就在這一年,時任濰柴集團負責人成了“飛人”,120多天在國外考察,跑了十幾個(ge) 國家的30多家世界知名企業(ye) 。
越看,危機感越強。
為(wei) 實現碳中和目標,很多國家都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有的甚至公布了燃油汽車禁售時間表。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執行總裁王健說,新能源風潮下,如果固守柴油機“老本”,未來的路隻會(hui) 越走越窄,甚至隻有死路。
“這是我們(men) 最大的挑戰。如果應對不好,我們(men) 很可能成為(wei) 濰柴的曆史罪人。”在出國考察後的總結大會(hui) 上,時任濰柴集團負責人嚴(yan) 肅地給大家“潑冷水”。
居安思危,濰柴吹響進軍(jun) 新能源賽道的號角。
2017年底濰柴製定“2020-2030戰略”,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業(ye) 務要引領全球行業(ye) 發展”。
為(wei) 掌握原創性技術,濰柴投資110億(yi) 元成立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加速研發並推出天然氣等新能源發動機產(chan) 品。
搏浪新藍海,就要麵對前方未知的“暗礁險灘”。
2020年,濰柴一款新型天然氣發動機推向市場,不錯的銷量讓研發團隊鬆了口氣。但沒過多久,接連有客戶反映發動機排氣管開裂、車輛動力下降。
“當時真是心急如焚。”濰柴應用工程中心應用工程師劉海朋說,工程師們(men) 隻能24小時待命。
“學費”再貴也要交。“全麵處理這個(ge) 問題得花上億(yi) 元,確實讓人心疼,但這是對產(chan) 品和用戶負責,必須解決(jue) !”最終,研發團隊3個(ge) 月攻克相關(guan) 排氣管技術,有效解決(jue) 這一行業(ye) 難題。
為(wei) 保證新產(chan) 品的可靠性,濰柴在冬季最低氣溫零下45℃的內(nei) 蒙古海拉爾,在夏季最高氣溫50℃的新疆吐魯番,在海拔5200米的青藏高原,對產(chan) 品進行苛刻驗證。
“危”的另一麵是“機”。2023年,濰柴銷售天然氣重卡發動機12.2萬(wan) 台,市場份額達65%,產(chan) 銷量穩居世界第一。
握緊主動權,向“新”的腳步不能停。
在濰柴雷沃智慧農(nong) 業(ye)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拖拉機工廠總裝車間,工人在為(wei) 拖拉機安裝發動機(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瞄準氫這一更清潔、更高效的能源,濰柴牽頭建設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與(yu) 國外知名公司開展技術合作,建成年產(chan) 2萬(wan) 台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工廠,不斷在技術及產(chan) 品上取得突破。
新產(chan) 品要打開市場,困難重重。
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具有綠色環保、動力性好、噪音低等優(you) 勢。但車價(jia) 是傳(chuan) 統車輛的3倍;氫氣價(jia) 格高,還沒地方加;客戶對安全性有疑慮……推廣之初,種種困難讓濰柴氫燃料電池產(chan) 品推廣業(ye) 務經理曹文躍常常睡不著覺。
沒有加氫站,就自己掏錢建!2018年,濰柴花費3000多萬(wan) 元,建起濰坊第一座加氫站。
沒有氫氣,就千方百計找!濰柴與(yu) 大型化工企業(ye) 合作,將原本被工廠排放掉的副產(chan) 品氫“變廢為(wei) 寶”。
幾個(ge) 月後,搭載濰柴氫燃料電池的第一台公交車在濰坊上路,規模逐漸擴大到300多輛,示範效應明顯。
目前,濰柴燃料電池產(chan) 品在卡車、客車、礦卡、船舶等領域均實現示範應用。2023年,濰柴清潔能源發動機銷量約占發動機總銷量的20%。
“今天起跑的未來產(chan) 業(ye) ,將是明天決(jue) 勝千裏的支柱。”王健說,有了新能源技術儲(chu) 備,濰柴的動力產(chan) 業(ye) 發展更有底氣。
畫好動力產(chan) 業(ye) 同心圓
秋風至,稻穀香。在黑龍江建三江墾區,數十台濰柴雷沃P7000智能拖拉機馳騁在一望無際的黑土地上。
“上車隻管扶著方向盤,連油門都不用踩,快慢自動控製,性能完全不輸進口農(nong) 機。”農(nong) 機手感歎。
多年來,國內(nei) 發動機、變速箱、車橋、液壓等企業(ye) 各自為(wei) 戰,曾導致我國重型動力係統在全球競爭(zheng) 中處於(yu) 劣勢。為(wei) 與(yu) 世界強手“掰手腕”,畫好自主動力“中國心”的產(chan) 業(ye) 同心圓,成為(wei) 必然選擇。
10餘(yu) 年間,濰柴通過並購、重組等方式,先後整合法國博杜安、意大利法拉帝、德國林德液壓、美國德馬泰克等11家歐美企業(ye) ,打造形成全球動力產(chan) 業(ye) 聯合艦隊。
P7000智能拖拉機就是產(chan) 業(ye) 同心圓結出的一個(ge) 碩果——2021年,濰柴融合林德液壓、雷沃智慧農(nong) 業(ye) 優(you) 勢技術打造的這款智能拖拉機,讓我國告別了200馬力以上CVT(無級自動變速器)拖拉機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麵。
然而,企業(ye) 的結合特別是跨國結合,並非一定“1+1>2”。
跨國並購存在“七七定律”——全球範圍內(nei) 70%的並購未能實現預期商業(ye) 價(jia) 值,其中70%的失敗案例是因為(wei) 文化整合失敗。
收購百年企業(ye) 博杜安,就給了濰柴當頭一棒。2009年,濰柴重組團隊進駐時,“迎接”他們(men) 的是工廠裏抗議的標語和揮舞的拳頭。
消弭隔閡,隻有以心換心。
濰柴團隊當場承諾:“我們(men) 是來建設的,不僅(jin) 不裁減職工、不轉賣企業(ye) ,還會(hui) 通過產(chan) 業(ye) 協同幫助博杜安走出困境!”
在濰柴雷沃智慧農(nong) 業(ye)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拖拉機工廠,工人在裝配智能拖拉機(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濰柴說話算話,將博杜安作為(wei) 重要產(chan) 業(ye) 拚圖,納入濰柴發展體(ti) 係。曾經20多年沒有新品的博杜安,如今業(ye) 務已從(cong) 船舶拓展至工業(ye) 動力、高端礦卡等領域。
“‘喝茶’與(yu) ‘喝咖啡’,在這裏有效融合。”濰柴駐博杜安管理人員蒯曉說,雙方戰略統一、資源共享、文化融合,去年公司營業(ye) 收入2億(yi) 歐元。
要實現“1+1>2”,必須聚焦主業(ye) 優(you) 勢互補、相互賦能,激發乘數效應。
液壓件被稱為(wei) 工程機械的“肌肉”,我國高端液壓產(chan) 品曾長期依賴進口。2012年,濰柴收購德國凱傲及其旗下林德液壓,著力補齊產(chan) 業(ye) 鏈短板。
德方股東(dong) 當時很不放心,擔心濰柴拿了技術就走,為(wei) 此專(zhuan) 門在合同中規定:禁止將技術帶回中國。
“濰柴用行動證明,我們(men) 更看重的是優(you) 勢互補帶來的互利共贏。”濰柴集團副總經理孫少軍(jun) 說。
濰柴投資8000萬(wan) 歐元,將林德液壓在德國的年產(chan) 能由15萬(wan) 台液壓件提升至25萬(wan) 台;製定林德液壓戰略願景和實現路徑,並通過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帶動產(chan) 品在中國銷售。
幾年時間,林德液壓實實在在的發展,打消了德方股東(dong) 的顧慮。他們(men) 主動提議,與(yu) 濰柴在中國合資建廠。2015年5月,林德液壓濰坊工廠投產(chan) ;2023年底,濰柴林德液壓產(chan) 業(ye) 園項目建成投產(chan) ,年產(chan) 能達15萬(wan) 台。
“濰柴的並購,都是從(cong) 主業(ye) 發展的角度出發,絕不是為(wei) 了買(mai) 賣企業(ye) 掙錢。”濰柴戰略規劃部部長王華傑說。
係列戰略重組,補齊了濰柴在大缸徑發動機、CVT動力總成等領域的技術短板,並全部實現國內(nei) 產(chan) 業(ye) 化落地。同時,濰柴整合的國外企業(ye) 也都實現良性發展。
目前,濰柴海外營收占比達40%以上。
時光不語,夢想無垠。
濰柴工業(ye) 園正中央,高高的科技塔上,跳動著“距2030倒計時”的天數。向著打造自主動力“中國心”的更高目標,濰柴人隻爭(zheng) 朝夕,矢誌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