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陝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水域麵積和水質,受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因素較大。為(wei) 了保護這裏的生態,給候鳥提供更加安全舒適的環境,當地采取了多種措施。
這兩(liang) 天,在陝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正使用機械,把湖邊的鹽堿地翻開晾曬,並將在2025年春天種下草種,提高紅堿淖周邊的植被覆蓋。
從(cong) 2020年開始,保護區就對沿湖500米以內(nei) ,實施湖濱濕地治理和陸域緩衝(chong) 帶建設。栽植蘆葦、堿蓬等耐鹽堿的植物,改善周邊生態環境,為(wei) 鳥類提供棲息地和覓食地。
紅堿淖處於(yu) 幹旱半幹旱地區,每年的蒸發量大於(yu) 降水量。同時,因為(wei) 流入湖區的水源不穩定,所以,麵臨(lin) 湖區麵積萎縮的問題。
陝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賀和平介紹,從(cong) 2016年開始增加水量,一是對神木境內(nei) 的3條主要河流進行全河道的整治、疏浚增加入湖水量。二是建設6個(ge) 人工增雨點增加降水補給。三是協調內(nei) 蒙古的紮薩克水庫進行生態補水。到目前,累計已經實施9年,補水是1260萬(wan) 立方米,使湖泊的水麵由2015年的31.5平方公裏增加到現在的37.1平方公裏。
陝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的重要繁殖棲息地之一。遺鷗對繁殖地的選擇很苛刻,主要在荒漠半荒漠地區湖泊的湖心島上繁育後代。陝西紅堿淖國家級保護區為(wei) 了給遺鷗提供良好的繁殖地,也對湖心島進行了修複和保護。
賀和平介紹,他們(men) 每年冬季根據水位的變化情況對棲息地進行人工優(you) 化,對水位下降引起的湖心島半島化要進行分隔。有時候水位上升淹沒一部分,要在上麵加土增高,同時對表麵的植被進行清理,這樣保證棲息地足夠而且適宜。2021年是2000巢左右,經過幾年的修複以後,2023年和2024年基本上是穩定在4800巢到4900巢之間。
為(wei) 了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和候鳥的影響,陝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居民還實行了易地搬遷。
隨著各項保護措施的推進,保護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鳥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目前,紅堿淖棲息的鳥類達19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二級保護鳥類33種。
多重手段監測 為(wei) 候鳥遷徙保駕護航
為(wei) 了更好地研究與(yu) 保護珍稀候鳥,山東(dong)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斷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完善生態保護舉(ju) 措,讓候鳥遷徙之旅和繁衍生息更加順利。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的紅外監測儀(yi) ,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都能夠精準識別出從(cong) 它麵前經過的候鳥,並將數據實時地回傳(chuan) ,為(wei) 保護區的鳥類監測提供數據支持。
近年來,保護區綜合運用紅外觀測、AI識別等技術,開展野外記錄守護和準確識鳥。並利用“互聯網+衛星定位係統”,跟蹤東(dong) 方白鸛、丹頂鶴等珍稀鳥類,掌握關(guan) 鍵物種的分布特點和遷徙動態,為(wei) 科學保護提供了高效、精準的數據支持。
為(wei) 了更精確地掌握東(dong) 方白鸛、丹頂鶴、白鶴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的遷徙路線,研究遷徙規律,保障候鳥遷徙安全,當地還與(yu) 高校合作,2024年為(wei) 5個(ge) 物種、共20隻珍稀鳥類佩戴了環誌和衛星跟蹤設備,提升候鳥數智化監測水平。
動態監測、實時記錄,使得研究人員能夠精準分析候鳥的繁殖習(xi) 性和生存環境,也為(wei) 更好地研究與(yu) 保護候鳥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