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處鄱陽湖流域,贛江縱貫南北,故又稱“贛鄱”。因人文淵藪,素有“文章節義(yi) 之邦”的美譽。
近日,記者跟隨2024年“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主題文化活動”走進南昌、撫州、吉安市,探訪各族群眾(zhong) 同心共築和美家園的故事。
從(cong) “異鄉(xiang) 客”到“好巴郎”
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江西省道德模範阿卜杜拉·吾拉西木是南昌西湖區恒茂華城社區居民。如今已是65家燒烤店老板的他告訴記者,2002年初到南昌時,也曾麵臨(lin) 語言不通、創業(ye) 經費不足的窘境,“社區把我們(men) 第一年店鋪租金降了一萬(wan) 元,外出工作的時候,鄰居還幫我們(men) 照看小孩。”
如今,阿卜杜拉組建了以新疆籍經商戶為(wei) 主的文明誌願服務隊,積極參與(yu) 社區各項工作。有外地遊客慕名而來,即使不在店裏吃飯,阿卜杜拉也會(hui) 邀請他們(men) 到家裏聊聊天、打打牌,人們(men) 稱其為(wei) “好巴郎”(“巴郎”維吾爾語意為(wei) “小夥(huo) 子”)。“如果沒有南昌的兄弟姐妹,我什麽(me) 都幹不成,現在生意做起來了,也想跟各族朋友一起把日子過好。”阿卜杜拉說,希望未來能開100家店,號召更多新疆老家的朋友來贛奮鬥。
恒茂華城社區現有漢族、維吾爾族、回族等13個(ge) 民族近4000人,設立民族事務服務窗口,定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普法宣傳(chuan) 等活動,為(wei) 各族居民提供經商務工、就醫入學、法律援助等便民服務。
圖為(wei) 江西南昌恒茂華城社區便民服務站。中新網記者劉子衿 攝
“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瑤族青年鄭馨貴是吉安市峽江縣金坪民族鄉(xiang) 的一名家庭農(nong) 場主,父母都是越南歸國華僑(qiao) 。2011年,他結束外出務工,回鄉(xiang) 發展果業(ye) 。“一開始大家隻會(hui) 種橘子,浪費土地,還容易遭凍、幹旱。”在他看來,在哪都是勞動,不如給家鄉(xiang) 做點貢獻。
近年來,他流轉數十畝(mu) 土地建設家庭農(nong) 場,帶頭開發桑葚、翠冠梨、水蜜桃等新果品。村民跟他學會(hui) 了“錯峰種植”,各家產(chan) 量也逐年提升。
金坪鄉(xiang) 有漢、京、侗、傣、瑤、壯、苗、彝、佘9個(ge) 民族。201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ti) ”稱號。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嚴(yan) 丹介紹,這裏是多民族歸僑(qiao) 的融居之鄉(xiang) ,“各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
匯聚周邊農(nong) 戶和全國各地遊客的八寨集市定期在金坪民族風情小鎮舉(ju) 辦。來自吉安青原區東(dong) 固佘族鄉(xiang) 的黃予心每次都會(hui) 參加,擺攤售賣佘族特色箬葉米果和蓮子、筍幹等農(nong) 副產(chan) 品。黃予心是東(dong) 固佘族鄉(xiang) 直播團隊負責人,但比起線上助農(nong) ,她更喜歡線下和遊客麵對麵。“我見過坐飛機專(zhuan) 程來體(ti) 驗市集的外地朋友,他們(men) 當場‘種草’米果,還郵寄給家人。”
嚴(yan) 丹說,富口袋還需富腦袋,金坪堅持推動農(nong) 文旅融合,著力走出一條農(nong) 業(ye) 富鄉(xiang) 、旅遊興(xing) 鄉(xiang) 、文化活鄉(xiang) 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圖為(wei) 黃予心(中)在江西吉安金坪民族鄉(xiang) 八寨集市售賣佘族特產(chan) 。中新網記者劉子衿 攝
用好“紅色文化”“民族文化”資源
在吉安市茨坪鎮井岡(gang) 山革命博物館,講解員每天都會(hui) 向遊客講述粟裕率部參戰水南戰役的英勇事跡。館長袁海曉表示,在基本館陳原有講解基礎上,增加各民族支援抗戰的故事、抗戰期間黨(dang) 的民族政策等內(nei) 容,能夠推動革命文物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有機銜接、深度融合。
在南昌八一起義(yi) 紀念館,有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館積極推進院校共建,已推出《南昌起義(yi) 他們(men) 正年輕》《理想照耀中國》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主題課程,打造紀念館裏的“第二課堂”,近兩(liang) 年已麵向全國各族學生開展現場參觀教學400餘(yu) 場、思政教育活動60餘(yu) 次,吸引6500餘(yu) 名青少年參與(yu) 。
圖為(wei) 遊客在江西吉安井岡(gang) 山革命博物館參觀。中新網記者劉子衿 攝
采訪活動臨(lin) 近尾聲,“井岡(gang) 星火”文化惠民活動在井岡(gang) 山市茨坪鎮南山火炬廣場舉(ju) 行。歌舞表演《映山紅》帶觀眾(zhong) 重溫崢嶸歲月;唱演節目《走向複興(xing) 》則由身著特色服飾的多民族演員共同完成。“共享盛世和諧,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唱詞鏗鏘,觀眾(zhong) 掌聲不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