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2024年度智能工廠梯度培育行動,明確將構建智能工廠梯度培育體(ti) 係,分基礎級、先進級、卓越級和領航級四個(ge) 層級開展智能工廠梯度培育。
通知指出,鼓勵製造業(ye) 企業(ye) 對照基礎級智能工廠要素條件開展自建自評;省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聯合相關(guan) 部門製定本地區、有關(guan) 中央企業(ye) 製定本集團智能工廠培育計劃和支持措施,組織開展先進級智能工廠評審認定工作;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聯合有關(guan) 部門共同組織開展卓越級智能工廠培育工作;鼓勵有意願、有條件的卓越級智能工廠積極申報領航級智能工廠。
當下,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已經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和行動。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離不開數字智能的支撐,尤其一些新能源、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智能因子”多寡決(jue) 定了企業(ye) 的現代化水平。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黨(dang) 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構建完備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必須借助智能化,沒有智能化就沒有企業(ye) 的現代化。
騰籠換鳥,做好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提升企業(ye) 智能化水平,積極落實“雙碳”目標助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我國作為(wei) 《巴黎協定》的簽署國,莊嚴(yan) 向世界作出承諾:2030年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是個(ge) 講信譽的國家,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以實際行動取信國際社會(hui)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逐步淘汰舊產(chan) 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今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意見》,係統為(wei) 綠色發展謀篇布局。基於(yu) 區域發展實際,《意見》提出“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為(wei) 綠色轉型指明了路徑。山東(dong) 被國務院批準率先建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低碳資源稟賦和產(chan) 業(ye) 基礎位居全國前列,在“雙碳”政策、能力建設和保障方麵表現較為(wei) 突出,綠色低碳發展具備較強優(you) 勢。在這些地方建立智能化工廠意義(yi) 重大,具有一定的前瞻意義(yi) 和作用。
建智能工廠是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客觀要求。數字改變生活,數字引領未來。當今是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應用場景的廣泛使用給產(chan) 業(ye) 帶來生機與(yu) 活力,一方麵,產(chan) 品生產(chan) 需要智能化,減少工人勞動強度,讓產(chan) 品蘊含更多科技因子;另一方麵,工廠管理也離不開智能化的支撐。人事管理也好,生產(chan) 調度也好,計劃統計也好,這些部門也需要辦公智能化,對產(chan) 品進行分析,對企業(ye) 管理提出最優(you) 方案。產(chan) 品合格不合格,管理存在哪些問題,都可以通過數字智能進行分析對比,從(cong) 而讓企業(ye) 處在一種最佳運營狀態。現代企業(ye) 管理人工因素越來越少,更多的是智能化管理,這是一種企業(ye) 發展趨勢。
構建智能工廠梯度培育體(ti) 係要循序漸進,不可貪大求全。每個(ge) 企業(ye) 基礎不同,發展水平不一樣,不要求一步到位。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智能工廠梯度培育體(ti) 係分基礎級、先進級、卓越級和領航級四個(ge) 層級。每個(ge) 企業(ye) 可以根據智能化程度對標,來個(ge) “對號入座”,基礎薄弱的抓緊找弱項、補短板,智能人才不足的抓緊培養(yang) ,可以通過內(nei) 培外引的方式不斷提升智能化水平,爭(zheng) 取早日步入卓越級、領航級,成為(wei) 智能工廠的標杆。地方政府要加大對智能工廠的投入,通過政策扶持等手段,促進智能工廠換代升級,不斷提升新質生產(chan) 力水平。
向“新”而行,構建智能工廠梯度培育體(ti) 係。數字智能場景作為(wei) 現代化企業(ye) 的標配,對促進高質量發展意義(yi) 重大。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培育壯大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出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支持企業(ye) 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希望企業(ye) 對標相關(guan) 智能化標準,通過修煉內(nei) 功,提升智能化水平,早日步入現代化企業(ye) 行列。
編輯:牛霄
校對:孫詩媛
責編:楊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