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國各地限定版醉美秋色陸續“上線”,“撿秋”熱潮正在年輕人中悄然興(xing) 起。欒樹車掛、銀杏葉聖誕樹、楓葉書(shu) 簽……大家走進自然,將撿來的秋葉製作成書(shu) 簽、畫作或裝飾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
撿秋,就是在秋天撿拾落葉、果實等自然物品,以此作為(wei) 紀念或創作素材,是年輕人表達創意和情感的一種方式。
花藝師根據“撿秋”靈感製作的花束。(受訪者供圖)
在合肥植物園,“00後”大學生王如從(cong) 午後一直逛到夜幕降臨(lin) 。“‘撿秋’是一場治愈之旅,打算把撿到的落葉和果子做成植物標本,讓秋天具象化。”王如說。
“可以教會(hui) 孩子尋找和分辨美醜(chou) 的能力,在樹葉上畫畫,鍛煉了自由創作的能力。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戶外博主嚴(yan) 悅帶著4歲的孩子將“撿秋”成果做成葉子書(shu) 和樹葉皇冠。
“90後”花藝師沈新亮同樣喜歡在“撿秋”中尋找工作靈感。“秋色係花藝以大麵積棕色搭配暖橙色為(wei) 主,用棉花、火棘、鬆果等加以點綴,不僅(jin) 美觀寓意也很好。”沈新亮說,秋天花束訂單持續增多,“美拉德”花束深受30歲左右年輕群體(ti) 的喜愛,占日常花束銷量的六成以上。“拍照效果極佳,具有很好的網感”。
11月1日,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景區,遊客在打卡秋景。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隨著“撿秋”的流行,許多旅遊目的地開始推出以秋天為(wei) 主題的遊玩攻略,不少商家企業(ye) 也將目光投向時令經濟。在大眾(zhong) 點評筆記頻道,“賞秋”相關(guan) 筆記攻略數近兩(liang) 周環比增幅接近170%,遊稻田、賞紅柿、找桂花、民俗曬秋、古建尋秋等各類賞秋新玩法引發用戶熱議。
網絡平台上,江蘇麵向長三角等地發起“你來江南撿秋了嗎”秋日美景征集令,邀大家分享身邊的秋韻;江西上饒“曬秋”話題正式上線,網民共享秋日豐(feng) 收盛宴;安徽黃山正重點打造秋賞、秋曬、秋攝、秋嬉、秋食、秋宿6類秋季產(chan) 品。
各地文旅借秋出圈,山東(dong) 推出“登高賞秋”“山野觀星”“田園覓秋”等5個(ge) 最具秋季“儀(yi) 式感”的場景,讓遊客體(ti) 驗秋季之美;在甘肅省隴南市,千年銀杏樹成為(wei) 遊客的新寵,民宿產(chan) 業(ye) 在以銀杏為(wei) 主題的鄉(xiang) 村旅遊帶動下發展迅速;在杭州市滿覺隴村,遊客可以體(ti) 驗製作桂花茶、桂花糖等產(chan) 品,同時提升經濟效益。
10月29日,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塔川村秋日風光,吸引遊客拍照留念。 方龍 攝
眼下,位於(yu) 黃山市黃山區的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白鷺南遷的秋景吸引著大量遊客慕名而來。“隨著今年賞秋遊升溫,民宿增收7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土特產(chan) 銷售突破了10萬(wan) 元。”黃山區舒溪村“90後”創業(ye) 者梅娉豔介紹,村裏還推出了秋景徒步路線,讓遊客在徒步中欣賞濕地美景,感受豐(feng) 收的喜悅。
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旅遊管理係教授王良舉(ju) 認為(wei) ,“出門撿個(ge) 秋”已成為(wei) 金秋季節戶外休閑的新風尚和文旅消費的新趨勢。各地通過打造賞秋旅遊消費新場景,為(wei) “秋日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