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皖南水鄉(xiang) 到巢湖之濱、從(cong) 皖北平原到皖西山鄉(xiang) ……一幅幅產(chan) 業(ye) 興(xing) 、村莊美、村民富的新畫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鋪展,這是安徽鄉(xiang) 村法治建設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現同頻共振的見證。
“皖”美鄉(xiang) 村,法治圖興(xing) 。10月31日至11月1日,記者跟隨“法治江淮行——2024年全國網絡普法行·安徽站”采訪團,走進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六安市金寨縣大灣村等地,了解當地法治賦能鄉(xiang) 村治理,護航鄉(xiang) 村振興(xing) 情況。
賡續改革基因,孕育“法治之花”
筆直的友誼大道兩(liang) 側(ce) ,民居鱗次櫛比、粉牆黛瓦,載著遊客的觀光車穿梭在“當年農(nong) 家”“大包幹紀念館”等景點之間,沿街的農(nong) 家樂(le) 、特產(chan) 店、農(nong) 村電商生意紅火……走進鳳陽小崗村,就能看到一派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景象。
1978年,從(cong) 18位村民發起“大包幹”按下紅手印起,小崗村的改革就從(cong) 未止步。經過40多年的發展,小崗村有了新麵貌,村民收入持續增長。不服輸的小崗村,在現代農(nong) 業(ye) 上蹚出了一條農(nong) 旅融合的新思路。但是,再新的思路,離不開有效的治理,離不開法治的一路同行。
近年來,小崗村依托“大包幹紀念館”“沈浩同誌先進事跡陳列館”“全國法治宣傳(chuan) 教育基地”等形成了紅色特色旅遊品牌,每年接待省內(nei) 外遊客幾十萬(wan) 人次。創新借助旅遊文化,推出“紅色遊+普法遊”特色普法。
“當年大包幹的紅手印是我們(men) 傳(chuan) 統的契約精神,法律思維孕育其中……”嚴(yan) 淑淑是“大包幹”18名帶頭人之一的後代,現在她除了是小崗村講解員,還是普法誌願者,通過“大包幹”從(cong) 開始到發展的全過程、改革開放的曆史和沈浩同誌的先進事跡相結合的形式向參觀者宣傳(chuan) 國家法律和黨(dang) 內(nei) 法規,帶領黨(dang) 員幹部重溫入黨(dang) 誓詞,深深觸動了遊客,也激勵了黨(dang) 員同誌爭(zheng) 做先鋒、無私奉獻、服務群眾(zhong) 。
漫步小崗村法治文化教育館,“法史鉤沉”“法治方圓”“與(yu) 法同行”三個(ge) 展區將法律的起源發展與(yu) 小崗村法治建設故事向觀眾(zhong) 娓娓道來。場館外圍,建設有小崗村網絡普法廣場,對案例、法律條文等內(nei) 容進行多種形式宣傳(chuan) 展示。二者交相輝映,共繪小崗法治鄉(xiang) 村建設篇章。
鳳陽縣宣傳(chuan) 部部長趙文霞介紹,小崗村賡續改革基因,著力挖掘“小崗精神”“沈浩精神”蘊含的法治理念,多角度、全方位展現小崗村法治建設發展的曆程。近年來,充分發揮“兩(liang) 館、一院、一中心、一法庭、一團體(ti) 、一陣地”在法治建設中的重要基礎性作用,積極打造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法治文化體(ti) 驗路線,充分融入小崗村紅色文化,強化法治文化的體(ti) 驗性、參與(yu) 性、互動性。
此外,小崗村還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四治”融合治理體(ti) 係。成立移風易俗理事會(hui) 、義(yi) 務調解委員會(hui) 等群眾(zhong) 自治組織,不斷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化解機製。積極發揮村“法律明白人”的作用,成立普法誌願者隊伍,街頭巷尾去普法,采取“以案釋法”的方式,進行全麵係統的宣講。有效整合各方麵資源,成立普法文藝小分隊,打造鄉(xiang) 土氣息特色普法文藝劇目,讓法治宣傳(chuan) 教育“接地氣”“聚人氣”。創辦農(nong) 民法治講習(xi) 所、法治道德講堂、法治農(nong) 家大院,舉(ju) 辦法治文化節,引導村民養(yang) 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風尚。
如今小崗村,處處能感受到濃厚的法治氛圍。遍灑江淮大地的法治陽光正在照亮小崗村民的美好生活。
以法為(wei) 筆,繪就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畫卷”
從(cong) 六安金寨縣城沿山路驅車行駛一個(ge) 多小時,繞過無數道彎,群山環抱的花石鄉(xiang) 大灣村映入眼簾。
“大灣好風景,出門就是嶺,不是石頭絆了腳,就是茅草割了頸。”大灣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何家枝介紹,這曾是大山深處的金寨大灣村的真實寫(xie) 照,“大灣村是金寨縣原71個(ge) 重點貧困村之一。”
近年來,大灣村以“茶旅融合、紅綠結合”為(wei) 發展策略,依托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優(you) 勢和對境內(nei) 紅色遺址的挖掘與(yu) 保護,將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吸引了八方遊客紛至遝來。帶動了餐飲、民宿、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等,走出了一條“穩定脫貧奔小康、綠色減貧促振興(xing) ”的新路子。
“鄉(xiang) 村要扮靚扮美,離不開法治之筆。”大灣村黨(dang) 總支第一書(shu) 記餘(yu) 靜說,除了發展產(chan) 業(ye) 讓大家有事可做之外,更重要的是改變村風民風。
依托中共安徽省工委舊址、六安六區十四鄉(xiang) 舊址、大灣紅色講堂和紅色書(shu) 店等資源,大灣村裏不定期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演出、電影展映等活動。
“放映公益電影不僅(jin) 能夠豐(feng) 富農(nong) 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還能夠通過紅色電影、科教片、教育片等,傳(chuan) 播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餘(yu) 靜表示,公益電影放映貼近群眾(zhong) 、感染力強、宣傳(chuan) 效果好的優(you) 勢,將公益電影放映服務活動與(yu) 黨(dang) 和政府重點工作有機結合,在放映電影時穿插政策宣講和普法教育,宣傳(chuan) 新時代文明實踐成果和典型案例,“把電影放映點變成普法宣傳(chuan) 工作的陣地。”
“前兩(liang) 天我還在戶外電影院觀看了反詐題材的電影《孤注一擲》,挺受震撼的,我一定要把反詐、誠信宣傳(chuan) 到每個(ge) 村民。”汪達海作為(wei) 村裏普法誌願者,平日裏還會(hui) 參與(yu) 到普法宣傳(chuan) 、移風易俗等誌願服務活動中,積極帶動更多群眾(zhong) 參與(yu) 到法治鄉(xiang) 村建設實踐中。
目前,大灣村依托誌願服務建立常態化的理論宣講、法治宣傳(chuan) 隊伍2支, 加強規範“一約四會(hui)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常態化開展鄰裏糾紛、婚戀矛盾等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發生的矛盾糾紛全部在村內(nei) 化解,切實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每月開展村民小組大會(hui) 並開展群眾(zhong) 積分,通過收集群眾(zhong) 意見、公開村務、開展安全隱患排查等“六個(ge) 一”活動,廣泛宣傳(chuan) 婚姻家庭、道路交通安全、勞動保障、禁毒禁賭、治安防範、電信詐騙等與(yu) 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密切相關(guan) 的法律法規,讓幹部成為(wei) “法治帶頭人”,讓群眾(zhong) 成為(wei) “法治明白人”。
餘(yu) 靜坦言:“村集體(ti) 經濟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了、村民法治素養(yang) 提升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了,一切都離不開對鄉(xiang) 村基層法治建設的堅持。”
現如今,行走在大灣村,腳下是幹淨整潔的柏油路,眼前是錯落有致的二層小樓,遠處蔥鬱的高山茶園……處處新貌都在述說著村莊的發展變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