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1月6日電 題:以古鑒今方可通達未來
——專(zhuan) 訪波蘭(lan) 華沙大學考古係榮休教授安傑伊·尼溫斯基
中新社記者 嶽依桐 賀劭清
以“古典文明與(yu) 現代世界”為(wei) 主題的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於(yu) 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舉(ju) 行。大會(hui) 開始前,來自16個(ge) 國家的3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文化名家來到四川,在行走中品讀中國。
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如何為(wei) 人類發展進步注入思想動能?古典文明可以為(wei) 解決(jue) 現代世界問題提供哪些智慧與(yu) 啟示?波蘭(lan) 華沙大學考古係榮休教授安傑伊·尼溫斯基(Andrzej Niwiński)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如何為(wei) 人類發展進步注入思想動能?
安傑伊·尼溫斯基:對我個(ge) 人而言,所有古典學相關(guan) 的會(hui) 議,我都將其視為(wei) 一個(ge) 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機會(hui) 。隨著年歲增長,我愈發感受到深入探索古典學,與(yu) 不同地區學者交流古典學機會(hui) 的可貴。
通過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東(dong) 西方學者分享古典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討論東(dong) 西方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從(cong) 而推動世界古典學進步,這樣的交流對於(yu) 古典學研究至關(guan) 重要。
11月4日,安傑伊·尼溫斯基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參訪。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同時,東(dong) 西方學者還能將自己在古典學研究,以及在此次大會(hui) 中學到的知識傳(chuan) 遞給公眾(zhong) 。這意味著我們(men) 需要借助出版物、講座以及媒體(ti) 的力量,將古典學領域的專(zhuan) 業(ye) 知識轉化為(wei) 易於(yu) 理解的內(nei) 容,從(cong) 而提高公眾(zhong) 的文化素養(yang) ,並激發更多人對古典學研究產(chan) 生興(xing) 趣。
讓更多人理解古典文明的重要性並非易事,因為(wei) 不是所有學者都能有效與(yu) 公眾(zhong) 溝通。我認識幾位知識淵博的學者,他們(men) 擅長研究,卻不太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如何將專(zhuan) 業(ye) 研究成果轉化為(wei) 通俗易懂的信息,讓大眾(zhong) 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正成為(wei) 古典學研究領域麵臨(lin) 的一大挑戰。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可能需要跨學科的合作,比如與(yu) 教育專(zhuan) 家、媒體(ti) 工作者合作,從(cong) 而找到更有效的傳(chuan) 播、溝通方式。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就是這種有效交流方式的探索。我相信來自世界各國的專(zhuan) 家,在大會(hui) 上討論的主題不會(hui) 僅(jin) 停留在北京的會(hui) 議室,更會(hui) 在全世界傳(chuan) 播,甚至讓部分對古典文明一無所知的人也能了解到人類的過去,了解古典學。
11月4日,安傑伊·尼溫斯基在成都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中新社記者:古典文明可以為(wei) 解決(jue) 現代世界問題提供哪些智慧與(yu) 啟示?
安傑伊·尼溫斯基:有時候人們(men) 會(hui) 忘記,我們(men) 隻是漫長生命線上的一點。我們(men) 不應隻向前看,隻關(guan) 注未來,還應該時不時地回顧過去,找到古代與(yu) 未來的平衡。這樣的平衡有助於(yu) 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相互理解。
有時候,過去的曆史事件與(yu) 現在各國正發生的事件十分相似。所以對古典文明的研究,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好地理解所處的時代,以及人類自身。
現代社會(hui) 不同文明發生衝(chong) 突的背後,是對彼此了解,尤其是對文明源頭了解的缺乏。如很多人誤以為(wei) 古埃及人信仰許多神祇,但作為(wei) 古埃及的研究者,我知道這些觀點並不正確,因為(wei) 古埃及人實際上隻信仰一位神。隻是神有千麵,自在人心。比如古埃及神話中的貓神——巴斯泰特(Bastet)女神,就是神祇良善力量的一種化身。
當我們(men) 研究古典文明時,更應該重視不同區域的文化交流。無論古羅馬、古希臘或是古代中國,通過了解不同文明的曆史,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正確地理解發生過的事情,並以史為(wei) 鑒,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曆史是全人類的共同經驗。如果缺乏溝通,不同文明之間的誤解將無處不在,這也愈發凸顯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與(yu) 可貴。
不幸的是,人類並不總是很好的學習(xi) 者。以戰爭(zheng) 為(wei) 例,從(cong) 古至今的戰爭(zheng) 都是破壞性的、可怕的,會(hui) 導致生命的逝去、貧困和不安。但部分人似乎並未因此警醒,至今仍有戰爭(zheng) 發生。我想,或許那些發動戰爭(zheng) 的人對曆史知之甚少,認為(wei) 通過戰爭(zheng) 可以使自己受益。但其實回顧過去就能發現,戰爭(zheng) 從(cong) 未帶來積極結果。
中新社記者:從(cong) 古典學視域如何看待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互鑒?
安傑伊·尼溫斯基:雖然東(dong) 西方地理位置相距甚遠,但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國家,會(hui) 出現一些相似的文化現象。比如,雖然古埃及和古代中國可能並未有過直接聯係,但通過對古典文明的研究,我們(men) 能從(cong) 中獲取一些信息,進而了解世界不同區域文化發展的一些現象。
舉(ju) 例而言,在四川博物院看到出自中國漢代墓葬的陶房、陶農(nong) 田等文物,讓我立即想起在古埃及的某一曆史階段,人們(men) 帶去來世的東(dong) 西幾乎是完全相同的。這種喪(sang) 葬文化背後其實有著相同思維——古埃及和古代中國的人們(men) ,都認為(wei) 墳墓或是一個(ge) 靈魂永恒生活之地。在歐洲也有類似習(xi) 俗,人們(men) 為(wei) 死者提供所需的東(dong) 西,認為(wei) 他們(men) 實際上從(cong) 未真正死去,而是以某種形式存在著,甚至有時候死去的人還會(hui) 再出現在生活中。
11月4日,安傑伊·尼溫斯基(左二)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參訪。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假如以5000年為(wei) 一個(ge) 時間區間,可以發現,生活在這5000年時間線起點和終點的人們(men) 並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在何處,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我們(men) 擁有相同的想法和情感。比如,我們(men) 在逝去親(qin) 人的墳墓前,感受著同樣的情感連接。而在情感、文化上的共鳴,都凸顯了一個(ge) 觀念,即人類是一個(ge) 不可分割的整體(ti) 。
因此,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都非常重要。現在我們(men) 應該更好地保護那些遺留下的文化遺產(chan) ,積極進行交流、分享經驗,為(wei) 更遙遠的未來帶來和平發展的啟示。(完)
受訪者簡介:
安傑伊·尼溫斯基。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安傑伊·尼溫斯基(Andrzej Niwiński),波蘭(lan) 著名埃及學家,1989年起就職於(yu) 華沙大學,2018年榮休;2000年,波蘭(lan) 共和國總統授予他國家教授稱號,以表彰他在考古學研究中的卓越成就;2022年,他被授予波蘭(lan) 共和國司令十字勳章的功績勳章。截至目前,他已發表240篇學術論文,並出版了16本專(zhuan) 著,涵蓋了古埃及曆史、宗教、藝術和考古等各個(ge) 方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