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馬可·波羅屬於曆史,也映照當代中意文明

發布時間: 2024-11-10 15:05: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今年是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無論是7月會(hui) 見意大利總理梅洛尼時,還是11月在同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會(hui) 談中,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都特別提及這位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中國和意大利作為(wei) 兩(liang) 大文明古國,應該弘揚開放包容、兼容並蓄的傳(chuan) 統,推動國際社會(hui) 以對話化解分歧、以合作超越衝(chong) 突,攜手構建和合共生的美好世界。”習(xi) 近平在同馬塔雷拉會(hui) 談時說。

  700多年前,一部《馬可·波羅遊記》在西方掀起了曆史上第一次“中國熱”,為(wei) 一代代友好使者所追隨。半個(ge) 世紀前,馬可·波羅的故事點燃了意大利著名漢學家馬西尼(Federico Masini)對中國的向往。循著馬可·波羅東(dong) 行的足跡,馬西尼先後來華求學、工作,回國後投身意大利中文教育事業(ye) 。

  近日,馬西尼接受中新社視頻電話專(zhuan) 訪時說,馬可·波羅屬於(yu) 曆史,也映照當代中意文明。

  在馬西尼看來,“馬可·波羅是一名具有現代化思想的遊客”。談及馬可·波羅及其精神對當今中意兩(liang) 國交流交往的啟示,馬西尼表示,“抱著相互欣賞和開放包容的態度,兩(liang) 個(ge) 國家、兩(liang) 種文明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和平共處、交流互鑒”。

  跨越萬(wan) 裏之遙的故事,也正由曆史書(shu) 寫(xie) 至現代。

  現年64歲的馬西尼仍在一線教學。為(wei) 羅馬大學東(dong) 方學院本科生、博士生開設的中文課,他已經上了29年,並培養(yang) 出數十名優(you) 秀的博士生。

  20世紀80年代,馬西尼在華留學,師從(cong) 朱德熙、陸儉(jian) 明、馬真等著名語言學家,專(zhuan) 攻詞匯研究。1994年起,他供職於(yu) 羅馬大學東(dong) 方學院。2006年羅馬大學孔子學院揭牌成立,馬西尼任外方院長至今。

  “意大利學生對於(yu) 漢字的認識已經跟30年前不一樣了。”馬西尼說,隨著中意人員往來更加頻繁,兩(liang) 國人民對研習(xi) 對方語言和文化的興(xing) 趣日趨濃厚。與(yu) 此同時,數字媒介迭代升級為(wei) 中文學習(xi) 者提供了更豐(feng) 富的信息獲取和學習(xi) 渠道,對拚音文字母語者來說,表意文字不再陌生。

  “現代教師的任務已經發生變化,從(cong) 傳(chuan) 播知識轉向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即從(cong) ‘研究什麽(me) ’轉向‘如何研究’。”在馬西尼眼中,同樣的變化也正在孔子學院發生。

  “過去,意大利民眾(zhong) 對中國是陌生的,這正是孔子學院建設的意義(yi) ,即旨在傳(chuan) 播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羅馬大學孔子學院是意大利第一所孔子學院,十餘(yu) 年來見證了“中國熱”在當地不斷升溫。

  馬西尼認為(wei) ,如今,孔子學院的作用已不止於(yu) 語言和文化教學,更重要的是傳(chuan) 遞文明觀。“我們(men) 希望培養(yang) 感情、傳(chuan) 播文化,幫助學生樹立世界不同文明共存的觀念。”

  為(wei) 實現這一理想,馬西尼多年來埋首寫(xie) 作。一方麵,他深入思考因“材”施教之道,參與(yu) 研製意大利教育部頒布的高中漢語文化教學大綱,主編大綱配套教材以及《意大利人學漢語》《我會(hui) 說中文》等本土係列教材;另一方麵,他係統鑽研中文與(yu) 其他語言係統的互動情況,《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等著述由此問世。

  馬西尼強調,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碰撞與(yu) 融合如同呼吸之於(yu) 生物,不可或缺,“語言需要相互交流才有生機”。而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亦是如此。

  在曆史長河中,中意兩(liang) 國的文明交匯事例不勝枚舉(ju) 。除了馬可·波羅的東(dong) 方之旅,時間卷軸上還鐫刻著許多歲月綿長的交往印記。

  “悠久的曆史是我們(men) 兩(liang) 國當下讀懂彼此的脈絡。”20多年前,意大利漢學家白佐良與(yu) 馬西尼合力寫(xie) 就《意大利與(yu) 中國》,梳理出自古羅馬帝國與(yu) 漢朝開始接觸以來,中意在貿易、外交和民間交往等諸多方麵清晰可辨的曆史線索。

  2019年3月,在對意大利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xi) 近平在意大利《晚郵報》發表題為(wei) 《東(dong) 西交往傳(chuan) 佳話 中意友誼續新篇》的署名文章。

  文中寫(xie) 道:“中意友誼傳(chuan) 承於(yu) 密切的文化交流之中。中意兩(liang) 國人民對研習(xi) 對方文化抱有濃厚興(xing) 趣。中國一位教授在古稀之年開始翻譯但丁的《神曲》,幾易其稿,曆時18載,在臨(lin) 終病榻上最終完成。意大利漢學家層出不窮,為(wei) 中歐交往架起橋梁。從(cong) 編寫(xie) 西方第一部中文語法書(shu) 的衛匡國,到撰寫(xie) 《意大利與(yu) 中國》的白佐良和馬西尼,助力亞(ya) 平寧半島上的‘漢學熱’長盛不衰。”

  去年,《意大利與(yu) 中國》中譯本再版,馬西尼為(wei) 之再作新序,介紹該書(shu) 收錄中意兩(liang) 國文化交流的經曆,以及文明相遇的插曲。

  人們(men) 能看到,中意兩(liang) 國正如馬西尼序文中所說的,“這兩(liang) 個(ge) 在空間距離上如此遙遠,但在感情、追求及渴望上有時又似乎如此接近的國家,彼此間所建構的完美的紐帶並將千古流芳”。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