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 | 吳王夫差劍:“還鄉”故事書寫兩岸交流佳話

發布時間: 2024-11-12 19:13:00 來源: 交匯點新聞

 

  吳越文化是長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形成發展中留下了無數珍貴文化遺產(chan) 。在蘇州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就是10年前從(cong) 台灣古越閣回歸故鄉(xiang) 的吳王夫差劍,它既見證了2500年前長江流域吳越爭(zheng) 霸、吳楚爭(zheng) 霸的曆史風雲(yun) ,也記錄了一段兩(liang) 岸文化交流的佳話。

吳王夫差劍 正麵

  這把青銅劍通長58.3厘米,劍身寬大厚重,在前部有一個(ge) 明顯變窄,可以提高劍的刺穿能力,劍尖雖然隻有極尖銳的一點,但不可思議的是,在高倍放大鏡下仍然可以看出有六至八個(ge) 截麵。劍身雖然光素,仔細觀察會(hui) 發現寶劍通體(ti) 泛著幽幽的神秘藍光,劍格上鑄出獸(shou) 麵紋,鑲嵌的綠鬆石有一麵已經脫落,劍身近格處鑄有兩(liang) 行銘文:“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表明這把劍的擁有者是吳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吳王夫差。

吳王夫差劍銘文

  2014年5月,吳王夫差劍從(cong) 台灣古越閣回到蘇州,入藏蘇州博物館。蘇州考古所所長程義(yi) 時任蘇州博物館征集部主任,全程經辦此事。他告訴記者,吳國在闔閭、夫差兩(liang) 代國王在位時達到最盛,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但是吳國又在最強大時突然滅亡,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被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擊敗,夫差自殺,作為(wei) 權力象征的吳王夫差劍從(cong) 此失散。目前已知的帶銘文的吳王夫差劍有16把,蘇州博物館的這一柄是它們(men) 中鑄造工藝最精、保存最好、至今鋒利如新的一把。這柄夫差劍征集到館後曾做過實驗,不施加按壓的力量,用劍刃在宣紙上輕輕一拖,12層宣紙被整齊地劃開,即使是現代鑄造工藝,也很難造出如此鋒利的寶劍。

吳王夫差劍劍格

  這柄吳王夫差劍體(ti) 現了吳越青銅劍的最高製作工藝。首先,劍身和劍刃分兩(liang) 次鑄成,劍身高銅低錫,韌性好不易折斷;劍刃高錫低銅,硬度高非常鋒利,複合鑄造使其剛柔相濟,既堅韌又銳利。其次劍首有7層同心圓,其厚度最薄的隻有0.2毫米左右,遠薄於(yu) 現代鑄造業(ye) 規定青銅鑄件的壁厚不小於(yu) 3毫米的標準。這些同心圓在鑄造時,銅汁既要能排出空氣,均勻流動在比紙還薄的空間內(nei) ,冷卻時又不因熱脹冷縮而出現裂縫,實在是令人歎為(wei) 觀止。

吳王夫差劍劍首同心圓

  台灣古越閣在青銅收藏界鼎鼎大名,這柄夫差劍是如何從(cong) 古越閣回到蘇州的?時間回溯到199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70周年,古越閣41件青銅兵器在永壽宮展出,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分放在兩(liang) 個(ge) 展櫃中並排展出。它們(men) 的主人是爭(zheng) 霸的對手,當年揮動寶劍便是血流成河的戰爭(zheng) ,曾經象征權力與(yu) 雄心的兩(liang) 柄寶劍再次聚首時已退卻了殺氣,靜靜地共同迎接觀眾(zhong) 驚歎的目光。

  越王勾踐劍出土於(yu) 楚國墓,這把吳王夫差劍又是從(cong) 何而來?古越閣主人王振華告訴記者,1991年,這把寶劍出現在香港的古玩市場,因香港中文大學的張光裕教授的一篇考釋文章而為(wei) 人所知。古越閣立刻托朋友洽談購買(mai) ,沒想到著名的日本出光美術館已經下了訂金。但他實在割舍不下,那場談判持續了7個(ge) 月,王振華還賣了一塊地,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得到這把吳王夫差劍。

2014年捐贈儀(yi) 式上,王振華(右一)夫婦被蘇博聘為(wei) 客座研究員

  1992年,在上海博物館舉(ju) 辦的吳越青銅器研究座談會(hui) 和在南京舉(ju) 辦的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會(hui) 上,古越閣的收藏公之於(yu) 眾(zhong) ,這把吳王夫差劍從(cong) 此名滿天下,李學勤、俞偉(wei) 超、馬承源等學界大家均曾鑒賞並撰文考證這把寶劍,此次征集前,蘇博又邀請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hui) 青銅器組的李學勤、吳鎮烽、朱鳳瀚等三位專(zhuan) 家對這批文物進行鑒定,確定為(wei) 真品無疑。

  那麽(me) 這把劍究竟是夫差何時所用?這是一個(ge) 無法解開的謎。程義(yi) 表示,現已發現的夫差劍有16把,而夫差在位22年,若均是佩劍豈不是一年半就換一把?根據文獻記載,這樣的寶劍除自己佩戴外,還有三種用途,一是賞賜,如《吳越春秋》記載,夫差命伍子胥自殺,勾踐命文種自殺,所賜是同一把名為(wei) “屬鏤”的寶劍;二是作為(wei) 禮物,如著名的季劄掛劍,吳國季劄即將自己的佩劍作為(wei) 禮物掛在徐國國君的墳前;三是商品,《越絕書(shu) 》記載其有人願拿有市場的鄉(xiang) 2個(ge) 、駿馬2000匹,再加上2座有1000戶人家的城市來換勾踐的純鉤劍。據說這把夫差劍在香港出現時,恰好也有一批楚國文物同時麵世,就帶來又一種可能性,越滅吳、楚滅越,寶劍作為(wei) 戰利品最終流落楚國境內(nei) ,當初越王勾踐劍就是在一座等級並不高的楚國墓葬中被發現的。

  這柄吳王夫差劍回歸蘇州是一件盛事,但對古越閣主人王振華來說則是滿心不舍。他說:“那些年我常常在夜晚與(yu) 這把劍單獨‘對話’,很多收藏家和喜愛的藏品都有這樣戀愛一般的感情。如今化私藏為(wei) 公藏,實話說我多次落淚,但寶劍的‘壽命’還將有幾千年,古越閣隻是它暫時的保管者,總有分別的一天,讓寶劍‘回家’也給它找了個(ge) 好歸宿。”

鎏金網格紋劍細部

  包括吳王夫差劍在內(nei) ,10年前古越閣共有58件青銅兵器入藏蘇博,其中27件為(wei) 有償(chang) 征集,在蘇州市政府的支持下,蘇博共出資4250萬(wan) 元;另有31件為(wei) 古越閣主人王振華、王淑華夫婦慷慨捐贈。這批兵器包括劍、戈、矛、鉞、弩弓等各個(ge) 門類,除吳王夫差劍外,珍貴文物還包括越王者旨於(yu) 賜劍和越王州句劍,者旨於(yu) 賜是越王勾踐的兒(er) 子,在位僅(jin) 6年;州句是勾踐的曾孫,在位36年極有作為(wei) ,使越國重新占領江淮地區,勢力從(cong) 江南擴展到山東(dong) 。另一件鎏金菱形紋劍,劍身遍布金色紋飾,極為(wei) 華麗(li) ,這種工藝的青銅劍此前在傳(chuan) 世品或考古發掘中均未有過,為(wei) 豐(feng) 富青銅兵器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

  如今,吳王夫差劍入藏蘇州博物館已有十年,它靜靜地躺在展廳裏,展示著天工開物的神奇,也無聲訴說著兩(liang) 岸中華兒(er) 女對中華文化的真心熱愛與(yu) 接力守護。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宏偉(wei) 虞越

  蘇州博物館供圖

  視頻素材來自蘇州博物館  剪輯 陶蓉

  編輯:沈蕾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