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寧11月13日消息(記者梁瑜琳)近日,記者走訪廣西多地,探訪各地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實踐與(yu) 成效,感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氣象、農(nong) 民生活的新變化。
從(cong) 鄉(xiang) 村資源各具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遍地開花,到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逐步被開發,再到吸引村民“回流”創業(ye) 就業(ye) ,當前,廣西各地正立足資源稟賦,念好新時代“山海經”,加快構建現代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體(ti) 係,以高質量發展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培育全產(chan) 業(ye) 鏈條 做大做強富民特色產(chan) 業(ye)
在廣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資源尤為(wei) 豐(feng) 富。廣西依托區位、海拔、土壤等優(you) 勢,大力推動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打造了糧食、糖業(ye) 、水果、蔬菜、畜禽、漁業(ye) 6個(ge) 千億(yi) 級的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端好群眾(zhong) 的“菜籃子”“果盤子”,也鼓起了村民增收的“錢袋子”。
眼下正值木瓜成熟的季節,記者走進南寧市江南區吳圩鎮麽(me) 表村的木瓜種植基地裏,隻見青色的木瓜掛滿枝頭,農(nong) 戶梁金波洋溢著豐(feng) 收的笑臉,其順著瓜藤采摘木瓜,打包裝進箱裏。
木瓜掛滿枝頭(央廣網記者 梁瑜琳 攝)
“我種有150畝(mu) 木瓜,產(chan) 量大約有220萬(wan) 斤,今年效益還是相當可觀的,總產(chan) 值預計能達到105萬(wan) 元。”梁金波說,他有企業(ye) 的優(you) 質的瓜種和技術支持,生木瓜、木瓜漿也都由企業(ye) 回收,種出來的木瓜不愁銷路。
梁金波所說的企業(ye) ,是廣西農(nong) 墾明陽農(nong) 場公司。該公司位於(yu) 南寧市江南區吳圩鎮,通過“公司+基地+工廠+農(nong) 戶+技術”新模式,帶動鄉(xiang) 村經濟發展和周邊村民增收。
“木瓜營養(yang) 價(jia) 值高、口感特別、用途也很廣,可以製成木瓜絲(si) 、醬菜、木瓜酵素等等,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廣西農(nong) 墾明陽農(nong) 場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鄒優(you) 君介紹,公司也帶領農(nong) 民參與(yu) 木瓜種植,免費向基地農(nong) 戶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服務,並按訂單回收。當前,已輻射帶動周邊村民種植木瓜近3000畝(mu) 。
村民在企業(ye) 從(cong) 事木瓜絲(si) 加工工作(央廣網記者 梁瑜琳 攝)
隨著木瓜市場的興(xing) 旺,該公司不斷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逐步構建起集育種育苗、示範基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產(chan) 業(ye) 研發的木瓜全產(chan) 業(ye) 鏈項目,讓周邊村民參與(yu) 割漿、采摘、管護、加工等工作環節,讓更多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e) 。
盤活地域資源 激活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業(ye) 態
位於(yu) 我國西南邊陲的崇左,擁有旖旎的自然風光、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獨特的民族風情。當地不少村莊依托地域資源優(you) 勢,因地製宜培育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走出鄉(xiang) 村文旅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之路。
花山,坐落於(yu) 崇左市寧明縣城西北約25公裏的明江河畔,以其古老神奇的岩畫而聞名海內(nei) 外。花山岩畫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刻著人、獸(shou) 、銅鼓、刀劍、羊角鈕鍾等造型各異的赭紅色圖像,記錄著壯族先民古駱越人的生活、生產(chan) 和宗教信仰,為(wei) 中國首個(ge) 岩畫類世界文化遺產(chan) 。
珠連村,是花山腳下的小山村,依山傍水、古跡獨特。曾經,村民守著美麗(li) 的風景卻尋不到好“錢景”。乘著“文旅熱”的東(dong) 風,當地依托花山風景名勝區、花山溫泉小鎮等旅遊優(you) 勢,辦起農(nong) 家樂(le) 、建成生態民宿、打造文旅體(ti) 驗館。如今,珠連村文旅產(chan) 業(ye) 越做越大,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旅遊村,2023年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突破百萬(wan) 。
“我們(men) 通過引入社會(hui) 資本,建設‘村集體(ti) +公司’運營的農(nong) 家樂(le) 項目。項目集旅遊度假、餐飲娛樂(le) 、觀光休閑、農(nong) 事體(ti) 驗於(yu) 一體(ti) ,共有特色民宿、農(nong) 家樂(le) 4家,每年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增收20萬(wan) 元。”城中鎮鎮長黃琦峰介紹。
珠連村發展越來越好,在村裏就能找到好工作,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今年43歲的村民林豔萍就是其中的一員,她曾在廣東(dong) 務工,如今回到村裏並到當地民宿上班。“我現在每月平均工資有2000多,年底還有土地流轉的分紅,離家近也更方便照顧家裏,感覺很滿足。”林豔萍說。
談及村裏的變化,林豔萍表示,她最大的感受是村裏的路修好了,基礎設施更完善了,環境也幹淨整潔,旅遊服務業(ye) 發展起來後,來玩的人很多,村裏也更有活力了。
同樣吃起“旅遊飯”的還有大新縣碩龍鎮德天村。德天村地處德天跨國大瀑布景區出口,依托瀑布資源優(you) 勢,采用“支部+公司+邊民”的經營模式,吸納當地村民從(cong) 事工藝品銷售、竹排載客、電瓶遊覽車等工作,有效帶動邊民致富。
振興(xing) 鄉(xiang) 村,富民為(wei) 本,這是推進中國式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一道必答題。作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大省(區),未來,廣西將持續推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持續做優(you) 做強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深入推進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讓農(nong) 民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美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