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讀懂城市|到了臨汾咱是回家:能源之城打造新IP,是自信也是決心

發布時間: 2024-11-16 22:12:00 來源: 澎湃新聞

 

 

  山西臨(lin) 汾的故事,要從(cong) “家”講起。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一曲民謠,記錄了600年前的明朝大移民,也賦予了臨(lin) 汾洪洞“華人老家”的根祖情結。

  據史載,元末明初,洪洞大槐樹下發生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曆時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移民,如今的大槐樹移民子孫繁衍遍布中國各地,並輾轉遷徙海外。

  在“根”的引領下,每年有數以萬(wan) 計的華人踏上歸途,尋找的不僅(jin) 是地理上的坐標,更是那份由血脈相連、文化傳(chuan) 承所賦予的認同感與(yu) 歸屬感。

  而臨(lin) 汾,也緊緊抓住這一傳(chuan) 統文化資源,打造新的城市旅遊IP。

  “所有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lin) 汾咱是回家!”2018年,臨(lin) 汾首次發出這一全新的城市文化口號,這份自信從(cong) 容源自深厚的曆史底蘊:10萬(wan) 年前,丁村人在臨(lin) 汾勞動、生息、繁衍;5000年前,帝堯在臨(lin) 汾建都,開啟了華夏文明之門,臨(lin) 汾、運城一帶被稱為(wei) “最早的中國”;4300多年,臨(lin) 汾曾誕生中國最早城市雛形的陶寺遺址;2600年前,晉國在臨(lin) 汾興(xing) 盛,成就經世霸業(ye) ......

  洪洞大槐樹景區叫響“回家”的旅遊IP。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就在11月12日,位於(yu) 臨(lin) 汾市襄汾縣的陶寺遺址博物館正式揭開神秘麵紗,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的230餘(yu) 件(套)古老文物,為(wei) 公眾(zhong) 揭秘“最早中國”的真容,也為(wei) 大家探尋臨(lin) 汾文化底蘊又增加了一個(ge) 窗口。

  臨(lin) 汾喊出“回家”口號,一麵是文化自信,另一麵,則是一座城市謀求轉型發展的決(jue) 心。有“煤都”之稱的臨(lin) 汾,如今正致力於(yu) 打造“回家遊”旅遊文化品牌,這座昔日“工業(ye) 硬漢”正展現出溫情與(yu) 柔軟的一麵。

  “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汁液”

  11月14日,“萬(wan) 裏山河路”山西黃河、長城、太行三個(ge) 一號旅遊公路調研團走進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下簡稱“大槐樹景區”),碩大的“根”字首先映入眼簾。

  “根字的最後兩(liang) 筆一撇、一捺連成一筆,形成的效果像正在邁步的兩(liang) 隻腳,裏邊的那隻高高抬起,外麵那隻不願落下,象征的是當時遷民時,人們(men) 的故土難離,不願離開。”大槐樹景區講解員楊芳介紹,明朝大槐樹移民是中國移民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跨時最長、涉及人數最多的一次官方移民。

  洪洞大槐樹景區裏的“根”字收筆處如同兩(liang) 隻腳。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戰亂(luan) 後中原田地荒蕪,人口銳減;而山西卻因獨特的地理環境地狹人稠,民綏物阜。為(wei) 盡快恢複社會(hui) 經濟,明政府大力推行“狹鄉(xiang) 遷寬鄉(xiang) ”的遷民政策,以晉民實中原,洪武至永樂(le) 近五十年內(nei) 共從(cong) 山西遷民18次。而洪洞因交通便利,成為(wei) 明政府辦理遷民的首選之地。

  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dong) 、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10餘(yu) 省份500多個(ge) 縣市,涉及遷民姓氏1230多個(ge) ,包括漢、回、蒙古等多個(ge) 民族。經過600餘(yu) 年的發展,古槐後裔瓜瓞綿延、繁衍壯大,輾轉遷徙海內(nei) 外者數以億(yi) 計,如今,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也成為(wei) 了海內(nei) 外移民後裔寄托思鄉(xiang) 之情的坐標。

  1991年,洪洞縣開始舉(ju) 辦“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大典”等活動,並在每年的清明、中元及寒衣節期間持續舉(ju) 辦,這也是中國北方參與(yu) 地域人數最多,規模最為(wei) 宏大的民間祭祀典儀(yi) 。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xi) 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姓氏是傳(chuan) 統文化中感召力最強的人文情結之一,洪洞大槐移民姓氏多達1230個(ge) ,各大姓氏家族以洪洞大槐樹為(wei) 起點,不斷遷移、流動、演變、形成了獨特的洪洞大槐樹姓氏文化。為(wei) 滿足廣大移民後裔尋根問祖和姓氏研究的需求,大槐樹景區專(zhuan) 門設置了家譜谘詢交流中心。

  “我在這裏也看到‘徐’姓,不禁想起了老一輩人口中提到的‘家族’和‘族譜’時候的那種深情回憶。”調研團成員、網絡名人@應旺說,看到很多人來到洪洞,帶著一份“追尋”,這不僅(jin) 是跨越空間的尋找,更是將個(ge) 人情感與(yu) 曆史故事緊密相連,體(ti) 現了我們(men) 民族在曆史長河中的凝聚力與(yu) 信仰,它象征著一種“家族起源”的曆史自信,是對根的深刻認同。

  事實上,在臨(lin) 汾能觸摸“中國根”的載體(ti) 不止大槐樹。

  10萬(wan) 年前,“丁村人”在這裏繁衍生息。丁村遺址發掘出土介於(yu) 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丁村人”和2005件石製品,成為(wei) 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典型代表;4300多年前,這裏曾誕生中國最早城市雛形的陶寺遺址,近日開放的陶寺遺址博物館中,230件(套)珍貴文物訴說著“早期中國”;2500多年前,晉國在這裏成就霸業(ye) ,而晉國作為(wei) 周代重要諸侯國之一,曾稱霸中原150餘(yu) 年,創造了璀璨的晉文化......

  臨(lin) 汾陶寺遺址博物館的標誌性符號與(yu) 龍、農(nong) 業(ye) 有關(guan) ,這裏被認為(wei) 堯都所在地。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臨(lin) 汾全域均屬黃河流域,黃河上兩(liang) 大精品景點均在臨(lin) 汾。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勇往直前的《黃河大合唱》曾誕生於(yu) 壺口岸畔;而黃河乾坤灣為(wei) 全國幹流河道上最密集、最完整、規模最大的蛇曲群,黃河在這裏放慢了腳步,呈現出“S”型奇妙之彎。

  有觀點稱,“在臨(lin) 汾,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汁液”。這些文化既承載著中國精神的價(jia) 值符號,也構築起了臨(lin) 汾與(yu) “家”之間的情感紐帶。

  “回家”叫響一座城

  “所有的旅行都是出發,隻有到了臨(lin) 汾咱是回家。”2018年9月,在山西省旅遊發展大會(hui) 上,臨(lin) 汾向世界首次喊出了這句城市文化口號。

  自此,一直以“煤都”麵目示人的這座硬漢能源城市,開始展現起柔軟的一麵。

  自2020年起,臨(lin) 汾市在全市文化旅遊部門和窗口服務接待單位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回家·悅生活”服務品牌創建活動。據臨(lin) 汾新聞網報道,臨(lin) 汾製定了《“回家·悅生活”品牌服務質量要求》《“回家·悅生活”服務品牌酒店的劃分與(yu) 評定》《“回家·悅生活”服務品牌民宿的劃分與(yu) 評定》三個(ge) 標準,涵蓋了“吃住行遊購娛”方方麵麵。同時,推出“用心、暖心、熱心、精心”“四心”服務體(ti) 係,全麵打造臨(lin) 汾特色服務品牌。

  在2024年臨(lin) 汾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堅持把做大文旅產(chan) 業(ye) ”就被列為(wei) 臨(lin) 汾“三大要事”。

  報告中提到,要深挖文旅資源潛力,持續叫響“所有的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lin) 汾咱是回家”品牌,努力把文旅產(chan) 業(ye) 打造成臨(lin) 汾市的戰略性支柱產(chan) 業(ye) ,要讓旅遊景區“旺”起來,文物資源“活”起來,旅遊線路“靚”起來,新型業(ye) 態“興(xing) ”起來,宣傳(chuan) 營銷“火”起來。

  報告中還特別提到,要學習(xi) “以美食為(wei) 媒介雙向奔赴”的淄博出圈案例、“掏心掏肺掏家底”的“爾濱寵賓”經驗,以互聯網思維擴大宣傳(chuan) 媒體(ti) 矩陣,用好差異化獎勵辦法,繼續實施“遠程引客計劃”,打造亮點、營造熱點、製造爆點,不斷提升臨(lin) 汾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

  誰曾想到,理論要轉化為(wei) 實踐的契機,竟在不久後悄然降臨(lin) 。

  2024年8月,臨(lin) 汾終於(yu) 等來了屬於(yu) 自己的“潑天富貴”時刻。隨著《黑神話:悟空》的爆火,讓“小西天”一夜之間成為(wei) 全球“天命人”心中的聖地,這也讓一個(ge) “文旅剛剛起步的山區農(nong) 業(ye) 縣”——臨(lin) 汾隰(xí)縣,首次進入了公眾(zhong) 的視野。

  隰縣在小西天景區設置了多個(ge) 和《黑神話:悟空》有關(guan) 的打卡點,迎接“天命人”。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緊抓風口,臨(lin) 汾市迅速響應,發布了“十大舉(ju) 措”,提出要舉(ju) 全力勢必接住這“潑天流量”,為(wei) 廣大遊客提供暖心的“回家”服務。

  具體(ti) 到行動上,首先,在《黑神話:悟空》遊戲發布5日後,臨(lin) 汾市文化和旅遊局官方新媒體(ti) 平台迅速發布“跟著悟空遊臨(lin) 汾”3條旅遊線路,分別為(wei) 遊客設計了兩(liang) 日遊、三日遊、五日遊線路,將臨(lin) 汾隰縣小西天、洪洞廣勝寺、汾城古鎮、東(dong) 嶽廟等12處經典古建串聯起來,同時推薦遊覽期間的特色美食及住宿,為(wei) 遊客提供臨(lin) 汾遊覽攻略。

  在這一期間,隰縣小西天和洪洞廣勝寺等景區迅速成為(wei) 了熱門旅遊目的地,為(wei) 滿足廣大遊客需求,兩(liang) 個(ge) 景區增開旅遊直通車次並及時通過各大媒體(ti) 平台發布。同時,在保護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臨(lin) 汾對遊客開放文物保護單位,沿線景區、景點及文物保護單位均延長了開放時間。

  此外,隰縣各大景區、景點以及所有企事業(ye) 單位的停車場和衛生間均對遊客實行免費開放政策。值得一提的是,洪洞廣勝寺率先推出了免費門票獲取活動,以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ti) 驗。

  然而,“出圈”之路帶來大客流,接待能力尚有不足等問題也隨之而來。10月2日,有遊客因在小西天景區排隊時間太久而表示不滿意,第二天一早,隰縣文化和旅遊局就發出《再致小西天廣大天命人的一封信》,深表歉意,表示隰縣是山區農(nong) 業(ye) 縣,在廣大“天命人”的寵幸之下正在努力轉型旅遊城。此後,隰縣舉(ju) 全縣之力接待遊客,副縣長現場唱歌,縣文旅局長扮演唐僧迎客,縣交通運輸局在高速路口免費發放隰縣特產(chan) 玉露香梨,推出了臨(lin) 汾古建旅遊一卡通......種種努力,讓廣大遊客表示理解和支持。

  這不禁讓人想到哈爾濱的“出圈”路徑。哈爾濱的第一波出圈源自冰雪大世界的退票,一舉(ju) 贏得旅客的心。

  被問及隰縣有居民向遊客發放特產(chan) 梨子是否政府部門提前安排時,隰縣文旅局局長趙會(hui) 兵告訴澎湃新聞,“這是百姓的自發行動”,這是在全縣積極打造旅遊服務品牌、鼓勵居民為(wei) 遊客提供幫助的大環境下,群眾(zhong) 的主人翁意識被激發,於(yu) 是積極參與(yu) 服務遊客的行動中。

  隰縣特產(chan) 玉露香梨。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澎湃新聞注意到,2024年國慶節前,臨(lin) 汾文旅先是推出了六大惠民舉(ju) 措、十條優(you) 質旅遊線路、六項“回家”服務品牌活動迎接來“臨(lin) ”遊客。國慶假日期間,臨(lin) 汾市區停車位外地遊客免費停車,市民半價(jia) 停車;出現誌願者免費送水、送水果、送地圖,義(yi) 務小講解員為(wei) 遊客解說,出租車司機化身導遊,中醫義(yi) 診進景區等花樣寵客方式......

  種種努力,帶來了顯著成效。據公開報道顯示,2024年國慶節假期,臨(lin) 汾累計接待遊客353.04萬(wan) 人次,帶動文旅綜合消費27.28億(yi) 元,同比增長45.71%。

  有觀點認為(wei) ,隰縣這些主動服務與(yu) 遊客積極互動的方式,增強了遊客對臨(lin) 汾的好感和認同感,契合臨(lin) 汾“回家”服務品牌理念。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稱,一個(ge) 構想從(cong) 概念到品牌必然是一個(ge) 艱難的過程,需要傳(chuan) 播,需要說服,更需要被接受。隻有大部分人在獲悉這一概念時的認知產(chan) 生了高度一致,品牌的塑造才終告完成。

  “所有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lin) 汾咱是回家!”臨(lin) 汾“回家”服務品牌建設正漸入佳境。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