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中軸線上的更鼓新聲

發布時間: 2024-11-16 22:27:00 來源: 求是網

  “鼓樓在前,紅牆黃瓦;鍾樓在後,灰牆綠瓦。鼓樓胖,鍾樓瘦。”這是對北京中軸線最北端兩(liang) 座地標建築的生動描述。記者在鼓樓下駐足,望著這座高大建築出神。冬風襲來,鼓樓更顯莊重,似在無聲訴說著曾經的滄桑與(yu) 今日的輝煌。

  《元一統誌》載:“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改號大都,遷居民以實之,建鍾鼓樓於(yu) 城中。”如此算來,鍾鼓樓修建距今已有七百五十餘(yu) 年。始於(yu) 暮鼓、止於(yu) 晨鍾的報時,傳(chuan) 達著晝行將盡、夜禁將啟的信號,規範著文武百官、平民百姓的作息。作為(wei) 傳(chuan) 統城市管理方式的實物見證,鍾鼓樓承載了深厚的曆史底蘊與(yu) 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

  “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一張金名片,傳(chuan) 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首都的職責。”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一席話意味深長。

  作為(wei) 北京中軸線15處遺產(chan) 構成要素之一,鍾鼓樓於(yu) 2019年啟動文物修繕及展示提升工作,該工作被納入《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記者步入鼓樓一層,各券洞相互連通、明亮開敞。徜徉其中,展覽“時間的故事”回溯著鍾鼓樓和北京中軸線保護傳(chuan) 承的故事。忽見遮光簾落下、光影秀開場,觀眾(zhong) 皆循響起的音樂(le) 匯聚到展廳中央,或舉(ju) 起相機,或靜靜欣賞。吊裝在兩(liang) 旁白色拱形鋼結構下的投影儀(yi) 投射出萬(wan) 道光線,讓觀眾(zhong) 在光影變幻間走進那段“暮鼓晨鍾”的曆史記憶。

  圖為(wei) 觀眾(zhong) 在北京鼓樓觀看“時間的故事”展覽中的光影秀。中新社記者 侯宇/攝

  作為(wei) 北京中軸線上首個(ge) 在古建本體(ti) 內(nei) 的中軸線主題常設展,該展覽通過深入的曆史文化挖掘,恢複了鼓樓一層券洞原貌,對牆體(ti) 、地麵、門窗進行修繕和複原,最大限度呈現曆史信息、曆史格局。在不對文物建築造成幹擾的前提下,以數字技術注入展示內(nei) 容,將鼓樓作為(wei) 不可移動文物和博物館的雙重屬性進行有效連接,打造了開放、包容、多樣的古建築和博物館,完成從(cong) “文物建築—文化空間—文化場景”的升級。

  “整個(ge) 修繕改造過程,沒有向文物建築本體(ti) 打入一個(ge) 釘子,充分體(ti) 現了‘最小幹預’的保護理念。這些白色拱形鋼結構,都是場外預製和裝配式組裝,最大限度減少了現場施工,安全並可逆。”鍾鼓樓文物保管所副所長張繼普說道。

  即將登上二層,記者滿心雀躍,隻因行前瀏覽資料時,在建築學家林徽因的《我們(men) 的首都》一文中讀到,“在全市來說,由地安門到鍾、鼓樓和什刹海是城北最好的風景區的基礎……這一個(ge) 美好環境,由鍾、鼓樓上遠眺更為(wei) 動人”。

  拾級而上,步至外廊,臨(lin) 風憑欄,極目遠眺,一道平緩開闊的天際線映入眼簾。向南望,是景山公園的萬(wan) 春亭和北海公園的白塔;鼓樓近處,則是綠樹掩映中的青灰色民居。雖經曆史浮沉,這片“藍天白雲(yun) 鴿子哨”、“青磚灰瓦四合院”卻風景依舊,北京中軸線的鮮活生命力讓人讚歎。

  曾記否,元明清時期,鍾鼓樓幾遭焚毀又屢經重建。但鍾鼓樓高聳的樓閣和雄大的基座與(yu) 周邊環境相互烘托、相互強化的風貌一直延續至今。“夫物龐則識紛,非有器齊壹之,無以示晨昏之節。器钜則用廣,非藉樓表式之,無以肅遠近之觀。”清朝乾隆皇帝在禦筆親(qin) 書(shu) 的《禦製重建鍾樓碑記》中這樣評寫(xie) 。國家文物局同誌介紹道:“北京中軸線上的空間秩序體(ti) 現了中華文明執正守中、禮序天下的禮儀(yi) 秩序。鍾鼓樓地區是這種秩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保留此空間秩序,就要對周邊環境的整體(ti) 空間形態施以保護,“第五立麵”整治是重要一步。所謂“第五立麵”,指的是相對建築物東(dong) 、西、南、北四個(ge) 立麵而言的建築物頂麵即屋頂,其形製、布局、材質、色彩的規範是優(you) 化景觀視廊的關(guan) 鍵。為(wei) 持續推進“第五立麵”整治等鍾鼓樓街區保護更新工作,東(dong) 城區相關(guan) 部門與(yu) 設計團隊成員長期紮根於(yu) 此,深入實地勘察,開展詳細規劃。

  “修舊如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這樣強調。堅持這一原則,設計團隊在盡可能保持建築原有樣貌的同時,恢複傳(chuan) 統屋麵風貌,通過修補脊瓦、加腮瓦翅等手法,修繕了一批屋頂“勾連搭”形式,更換了一批合瓦屋麵,拆除了區域內(nei) 破壞肌理的過高過大建築以及屋頂二層違建,消除了一批材質簡陋、色彩突兀的彩鋼板屋麵和紅色水泥瓦,景觀視廊的通透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圖為(wei) “第五立麵”整治後的北京鍾樓南望風光。北京市東(dong) 城區城市管理委員會(hui) 供圖

  整治過程中,鴿籠的改造也一度成為(wei) 重要議題。鴿哨是很多人記憶中的老北京聲音,但雜亂(luan) 無章的鴿子籠嚴(yan) 重影響景觀,怎麽(me) 辦?要“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通過入戶征求意見,新設計的鴿子籠,頂部做成老房頂樣式,整體(ti) 塗成深灰色,與(yu) 鍾鼓樓周邊“第五立麵”風貌融為(wei) 一體(ti) ,成了北京中軸線景觀的一部分。

  夕陽西下,記者身後的鼓樓二層開始了擊鼓表演。在悠揚而深沉的暮鼓聲中,北京中軸線前後起伏、左右均衡對稱的景觀韻律與(yu) 壯美秩序更顯生動。遙想100年前,隨著清朝末代皇帝離開紫禁城,鍾鼓樓的報時功能徹底廢止。世事滄桑,它們(men) 巍然挺立;歲月冗長,它們(men) 靜默相守。今天,它們(men) 古老的身姿重又融入人們(men) 生活,在人們(men) 精心嗬護下煥發出全新的光彩。

  記者手記:

  歲月在磚瓦上留痕,曆史在城樓間回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秉持敬畏曆史、熱愛文化之心,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幹預原則,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更鼓之聲雖止,時代新聲朗朗。從(cong) “遺產(chan) 核心要素”到“周邊文化基底”,鍾鼓樓街區的保護更新,正是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在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

  來源:求是網

  記者:《求是》雜誌記者 許文嫣

  製作:湯寶蘭(lan)

  審核:閆玉清

  監製:李達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