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18日至20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湖南省委宣傳(chuan) 部及湖南大學共同主辦的“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將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辦,中外專(zhuan) 家依托中華經典文獻挖掘和闡發人權發展理念,促文明交流互鑒。中新社“東(dong) 西問”欄目采訪了部分與(yu) 會(hui) 的中外專(zhuan) 家,推出係列策劃,自11月18日起陸續播發,敬請垂注。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重要元素中蘊含了大量與(yu) 人權相關(guan) 的理念,可為(wei) 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權之路提供曆史文化資源和現代啟示。近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古代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鄭任釗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重要元素進行思想與(yu) 曆史的闡釋,揭示其中蘊含的人權理念。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重要元素蘊含了哪些人權理念?
鄭任釗:2023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列舉(ju) 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諸多重要元素,首先說到的是“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的社會(hui) 理想”。“天下為(wei) 公”和“大同”均出自儒家經典《禮記·禮運》,是儒家對理想社會(hui) 的一種具象展示,具有追求平等、追求公平公正、保障民眾(zhong) 生活的思想因素。
2024年3月30日,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外正門處的“天下為(wei) 公”石碑吸引遊客。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的治理思想”體(ti) 現出中國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有著悠久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基因。“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是中國古代對統治階層的責任要求,要求尊重並保障民眾(zhong) 的一係列基本權利,其中蘊含了重民敬民、愛民恤民、保民安民、裕民富民等觀念。
“九州共貫、多元一體(ti) 的大一統傳(chuan) 統”在中國曆史上對維護國家統一、社會(hui) 安定、民族團結產(chan) 生了極為(wei) 重要的影響。“大一統”一詞始出《春秋公羊傳(chuan) 》,其深層的要求就是安天下之民。“大一統”帶來的安定的社會(hui) 環境,為(wei) 生產(chan) 的興(xing) 盛、人口的繁衍、財富的積累、民族的交融、社會(hui) 的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社會(hui) 安定、民族和諧是實現各族人民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前提和基礎。
“修齊治平、興(xing) 亡有責的家國情懷”是流淌於(yu) 中華民族血脈裏的文化基因。《禮記·大學》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中國人注重個(ge) 人道德修養(yang) ,並將個(ge) 人修養(yang) 與(yu) 家庭倫(lun) 理擴展為(wei) 心懷家國天下、以國家和天下為(wei) 己任的責任意識,將追求國家利益與(yu) 社會(hui) 整體(ti) 和諧作為(wei) 實現個(ge) 體(ti) 追求的價(jia) 值目標,而國家又為(wei) 個(ge) 人權利的實現提供堅強保障。
“富民厚生、義(yi) 利兼顧的經濟倫(lun) 理”體(ti) 現了中國古人關(guan) 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導向和原則。“富民厚生”強調必須正視民眾(zhong) 對利和富的追求,“義(yi) 利兼顧”表明在社會(hui) 活動中既重視道義(yi) 公義(yi) ,又重視個(ge) 人利益。也就是說,既保障民眾(zhong) 正常財富的獲得和保有,同時又要防範私利對社會(hui) 公義(yi) 的侵害和破壞。中國人對“富民厚生”的最終追求是共同富裕。《荀子·富國》提出“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的共同富裕發展目標,並將其作為(wei) “國計之極”。
“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的生態理念”滲透在古代諸多經典之中,如《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齊物論》稱“天地與(yu) 我並生,而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條件,環境權益是人權的重要內(nei) 容。古人認為(wei) 天地運行自有其規律,人們(men) 的活動應順應自然規律,與(yu) 自然相互協調、和諧共生。
“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的交往之道”既是人與(yu) 人相處的原則,也是群體(ti) 與(yu) 群體(ti) 相處的原則,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和平、和睦、和諧的理念,倡導的是互尊互信、友好合作的交往之道。在這樣的社會(hui) 中,每個(ge) 人的人格和權利得到尊重,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人們(men) 和睦相處,不會(hui) 受到歧視和排斥。在這樣的世界,人人生活在和平之中,各國和平共處,通過和平手段解決(jue) 國際衝(chong) 突,共謀和平發展。
中新社記者:“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在中國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這一觀點在中華典籍中有何體(ti) 現?
鄭任釗:中國古代並沒有產(chan) 生“人權”一詞,卻有著豐(feng) 富的與(yu) “人權”相關(guan) 的理念。通過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重要元素的梳理,可以清晰看到,重視人的生命,重視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追求平等與(yu) 公正,追求和平與(yu) 和諧,是中國古代“人權”理念最為(wei) 顯著的特征。
《禮記·禮運》中的“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關(guan) 注普遍的社會(hui) 保障;“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則關(guan) 注特定人群的基本權利。中華典籍中關(guan) 注和扶助特定群體(ti) 的主張很多,如《尚書(shu) ·盤庚》“汝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尚書(shu) ·無逸》“懷保小民,惠鮮鰥寡”等。漢武帝還曾派遣大臣“分循行天下,存問鰥寡廢疾,無以自振業(ye) 者貸與(yu) 之”。這些既有對人格的尊重,也有施以救濟的措施,是中國古代人道主義(yi) 思想的鮮明體(ti) 現。
10月26日, 2024“瑕之美”特殊孩子藝術節·廣州文藝匯演活動在花城廣場舉(ju) 行。圖為(wei) 活動現場的集市攤位吸引民眾(zhong) 參觀。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民為(wei) 邦本”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原則。先秦以降曆代思想家大多認同“民為(wei) 邦本”,如《孟子·盡心下》講“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管子·牧民》講“政之所興(xing) ,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左傳(chuan) ·哀公元年》的“視民如傷(shang) ”、《孟子·梁惠王上》的“省刑罰,薄稅斂”、《論語·學而》的“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都體(ti) 現了愛民恤民,重視民眾(zhong) 生命,體(ti) 恤民眾(zhong) 疾苦的思想。《墨子·兼愛下》的“饑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yang) 之,死喪(sang) 葬埋之”強調要給民眾(zhong) 提供維持生活生產(chan) 的基本保障;《尚書(shu) ·皋陶謨》的“安民則惠,黎民懷之”、《淮南子·詮言訓》“安民之本,在於(yu) 足用”,則要求惠民富民,隻有做到惠民富民才能真正實現保民安民。
2021年9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孜汗村饢合作社。近年來,新疆大力發展饢產(chan) 業(ye) ,並逐漸成為(wei) 富民增收的“名片產(chan) 業(ye)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中新社記者:挖掘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在當下有何意義(yi) ?
鄭任釗: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優(you) 秀的文化傳(chuan) 統,五千多年思想的傳(chuan) 承與(yu) 經驗的積累是彌足珍貴的曆史財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全麵促進人權發展進步,構建中國人權話語,深度參與(yu) 全球人權治理,為(wei) 全球人權事業(ye) 作出中國貢獻,必然需要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找根基與(yu) 資源,汲取曆史經驗,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必須強調的是,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必須建立在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之上。
中新社記者: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對推動中華文明與(yu) 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有何作用?
鄭任釗:中華典籍中蘊含的“人權”理念,既有中國與(yu) 西方共通的內(nei) 容,也有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特性的思想。當前,人類社會(hui) 麵臨(lin) 諸多重大挑戰,如何促進和平與(yu) 發展,維護人的尊嚴(yan) 和權利,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中華典籍中有無盡的智慧與(yu) 啟示可以挖掘。
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剛在北京落幕,習(xi) 近平主席在賀信中向學者們(men) 提出了“擔負起古典學研究的使命,為(wei) 促進文明傳(chuan) 承發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更大貢獻”的希望。中華古代典籍是古典學的重要研究對象,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價(jia) 值觀念、人文精神與(yu) 曆史智慧,數千年來照亮了中華文明飽經風雨卻始終生生不息、愈發壯大的曆程,也照亮了人類文明的星空。中華典籍不僅(jin) 是厚重的曆史積澱,更要麵向當下、麵向未來、麵向世界。深入挖掘中華典籍中蘊含的“人權”理念,不僅(jin) 對構建中國人權話語及全球人權事業(ye) 有重大意義(yi) ,對推動中華文明與(yu) 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建設更加美好世界亦有著重大意義(yi) 。(完)
受訪者簡介:
鄭任釗。受訪者供圖
鄭任釗,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古代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等多項課題,著有《公羊學思想史研究》,校點《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春秋傳(chuan) 》《何氏公羊解詁三十論》等古籍,發表論文數十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