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中國行丨北齊黃釉扁壺 千年前的“胡騰舞”是啥模樣?

發布時間: 2024-12-01 08:57:0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絲(si) 綢之路得以正式貫通。到了南北朝時期,陶瓷、鐵器等商品,就通過絲(si) 綢之路被大量運往西域,胡樂(le) 、胡舞也通過絲(si) 綢之路進入中原。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黃釉扁壺,留下了這段時期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的曆史痕跡。

  

  這件北齊黃釉扁壺,上窄下寬,兩(liang) 肩各有穿孔,頸肩一周裝飾著聯珠紋,形似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造型別具一格,而壺腹兩(liang) 麵還模印著西域樂(le) 舞圖案。黃釉扁壺1971年出土於(yu) 安陽洪河屯村範粹墓,具有西域風情的黃釉扁壺出土於(yu) 中原地區,讓它成為(wei) 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瑋:樂(le) 舞者的形象高鼻深目,戴有一種翻帽,穿的是那種圓領或者是翻領的長袍。當時的人稱為(wei) 胡人的形象,跳的這種舞蹈,包括使用的樂(le) 器,可能最主要是來自中亞(ya) 。

  

  專(zhuan) 家介紹,胡騰舞曾流行於(yu) 北朝至唐代,一般由男子獨舞,黃釉扁壺上一名舞者在盛開的蓮花台座之上起舞,他反首回顧,右臂高舉(ju) 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後,雙足騰跳,動態盎然。另有三人手持琵琶、橫笛、鐃鈸;還有一人揮舞著雙臂,仿佛是樂(le) 隊的指揮。文物無聲勝有聲,上演著永不落幕的曆史樂(le) 舞。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瑋:這種題材實際上在傳(chuan) 統的中國陶瓷上是沒有的。北朝的時期整個(ge) 社會(hui) 對它的一種崇尚或者一種喜好,才會(hui) 出現這樣一個(ge) 題材,整個(ge) 中西方的交流在深入發展。

  如今,河南博物院的創作者,根據黃釉扁壺定格的舞樂(le) 圖,複原出了“胡騰舞”,作為(wei) 常設劇目,每一次上演,都像是一場古人與(yu) 今人穿越時空的欣賞互動。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le) 團演員 王璟:我們(men) 也是依據一些文獻記載,比如說我們(men) 有一個(ge) 動作是提臀動胯,是當時的一個(ge) 胡人的舞蹈形象。還有揚眉動目是我們(men) 扁壺上形象的最後一個(ge) 。

  

  觀眾(zhong) 張琳婧:就是絲(si) 綢之路西域文化與(yu) 中原文化的交融,他的舞蹈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這一特點,讓我們(men) 也感受出了古代文化交融的這樣一個(ge) 現象。

  (總台央視記者 於(yu) 飛 艾達 張立雷 王濤 李恩浩)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