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23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考察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全新定位:“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wei)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使命在肩,重任在身。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實施以來,粵港澳三地同心勠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路相通、城相融、心相連,力爭(zheng)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再創輝煌。
即日起,新華社推出“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大灣區篇”行進式報道,聚焦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的貫徹落實,全景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氣象、新進展、新成就。
仲冬時節,北國風雪已至,珠江口畔依然鬱鬱蔥蔥,生機盎然。
高鐵14分鍾跨越深港,橫琴口岸最快20秒通關(guan) ,經濟總量超過14萬(wan) 億(yi) 元……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5年多來,一個(ge) 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南海之濱拔節生長。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的新嚐試,也是推動“一國兩(liang) 製”事業(ye) 發展的新實踐。滔滔珠江回蕩著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
弄潮兒(er) 向濤頭立,高舉(ju) 旗幟向未來。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上正在書(shu) 寫(xie) 新的發展篇章。
打造“雙循環”戰略支點
麵朝南海,風暖花開。
12月初的粵港澳大灣區,正迎來宜人時節。
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強對內(nei) 開放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強有力的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正成為(wei) 各界共識。
——聚焦重大平台,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發展新空間,堅定不移推動更高水平開放。
在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入駐匯豐(feng) 、瑞銀等420家金融機構,並成為(wei) 港資金融機構進入內(nei) 地“第一站”。前海管理局常務副局長黃曉鵬說,前海高度重視與(yu) 港澳規則銜接,打造新時代“製度創新策源地”和“改革開放試驗田”。
在南沙,期貨、航運和數據三大交易所已落戶,中國企業(ye) “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啟動運營。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shu) 記劉煒說,南沙錨定“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麵向世界”重大戰略性平台目標,在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對外開放等方麵加快開展首創性改革探索。
旅客從(cong) 橫琴口岸過關(guan) (2024年2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在橫琴,往來琴澳人員在橫琴口岸最快20秒就可完成通關(guan) ,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已開立賬戶170多個(ge) 。廣東(dong) 省政府橫琴辦主任聶新平說,橫琴將全力實現琴澳一體(ti) 化發展,推動資源要素更加便捷地流動。
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2023年8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在河套,科研人員可通過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自駕或者乘坐跨境巴士便利往來深港,深圳數據交易所跨境數據交易規模全國領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曾堅朋說,我們(men) 將用好河套“一區兩(liang) 園”的優(you) 勢,奮力打造世界級科研樞紐。
——擴大對內(nei) 開放,多圈層、多層級、多形式地擴展對內(nei) 經濟聯係,融入國家統一大市場建設。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yu) 海南自貿港聯動的瓊州海峽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加強與(yu) 長三角在產(chan) 品研發和成品製造關(guan) 鍵環節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擴大對內(nei) 開放穩步向前。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位於(yu) 改革開放前沿的粵港澳大灣區直麵衝(chong) 擊。在鞏固提升對外經濟聯係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正積極擴大對內(nei) 開放。
廣東(dong) 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wei) 說,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探索各類新機製,加強與(yu) 其他國家重大戰略協同聯動,著力拓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縱深。
——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向縱深推進大灣區建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8年在廣東(dong) 考察時提出:“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開放,高標準建設廣東(dong) 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要繼續推進改革,抓好改革舉(ju) 措的協同配套、同向共進。”
今年11月29日,《海關(guan) 支持廣州南沙創新發展新一輪措施》發布。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改革再添新舉(ju) 措。
通過在體(ti) 製機製方麵加快改革創新,在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先行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粵港澳規則銜接、製度對接走向縱深,協同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爭(zheng) 創高質量發展示範地
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麵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這片5.6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是經濟發展質量最高、最具“含金量”的地區之一。
——向融而進,車暢人興(xing) 財旺。
粵港澳大灣區“硬聯通”正向著更深層次的融通前進,呈現出車暢、人興(xing) 、財旺的新氣象。
車輛行駛在深中通道上(2024年7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流量巨大的跨江通道群。深中通道通車118天,車流量突破1000萬(wan) 車次;港珠澳大橋開通後經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數量目前已達6000多萬(wan) 人次;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跨江通道流量保持高位。
港通天下的世界級港口群。區域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灣區之首,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等邁入億(yi) 噸大港行列。廣州港、深圳港的集裝箱班輪航線通達120多個(ge) 國家(地區)和300多個(ge) 港口。
這是香港國際機場停機坪(2024年11月27日攝)。新華社發(龍鏡伊攝)
密集發達的世界級機場群。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有7座運輸機場。隨著香港機場三跑道啟用、白雲(yun) 機場三期等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預計到2035年,年旅客吞吐量達4.2億(yi) 人次。
這是港珠澳大橋橋頭(2024年2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相國攝)
先進高效的軌道交通網。2018年以來,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粵港澳跨境交通基礎設施相繼建成,運營和在建的軌道交通裏程超5400公裏,“軌道上的大灣區”已成型。
——向新而行,產(chan) 業(ye) 科技互促雙強。
大科學裝置集群日漸成型、實驗室體(ti) 係不斷豐(feng) 富……粵港澳大灣區不斷走向全球創新高地。
實驗室體(ti) 係奠定新基礎。廣東(dong) 省科技廳黨(dang) 組書(shu) 記龔國平說,粵港澳大灣區的2家國家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等實驗室平台,組成梯次銜接、主體(ti) 多元、特色分明的實驗室體(ti) 係,為(wei) 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工作人員在廣東(dong) 肇慶小鵬汽車智能網聯科技產(chan) 業(ye) 園內(nei) 的總裝生產(chan) 線上工作(2023年10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科技走廊引領協作新風尚。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帶動和示範效應逐漸顯現,“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已連續五年居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列。
在深圳福田口岸,搭載著餐食的無人機準備降落在無人機空投櫃上(2024年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新產(chan) 業(ye) 聚勢騰飛激活新動能。在新技術牽引下,粵港澳大灣區一批批科技企業(ye) 噴湧而出,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聚勢騰飛,產(chan) 業(ye) 科技互促雙強呈現出新氣象。
——向強而立,風雨兼程拔節生長。
在世界經濟的波折裏,粵港澳三地向上突圍。
麵對世界經濟低迷、增長放緩,大灣區經濟總量持續壯大,從(cong) 2018年的10.8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2023年的超過14萬(wan) 億(yi) 元。越來越多的企業(ye) 紮根廣東(dong) ,今年的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hui) 達成項目1933個(ge) ,資金總額達到2.26萬(wan) 億(yi) 元。
麵對全球經濟格局重塑、逆全球化抬頭,大灣區在風雨中強壯筋骨。通過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和新模式,粵港澳大灣區一批企業(ye) 嶄露頭角。曾因遭受極端打壓而陷入低穀的華為(wei) 手機再次崛起,今年上半年,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名列第一。
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便捷高效地跨境流動,粵港澳大灣區正成為(wei) 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長極之一。
錨定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
共擔重任,共享榮光。
回首過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布5周年以來,碩果累累。
向著未來,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中,粵港澳三地正齊心協力向共建共享世界最好的灣區的目標努力。
——綠美灣區,打造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灣區樣本”。
城市更綠。在深圳最繁華的福田區,紅樹林像草原一樣鋪開,碧水綠葉上白鷺群翔。人與(yu) 自然在這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如此和諧地共生。
11月6日,國際紅樹林中心在深圳成立。這是完善全球環境治理體(ti) 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具體(ti) 實踐。
產(chan) 業(ye) 更綠。依托七大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園,廣州生活垃圾焚燒設計處理能力達3.3萬(wan) 噸/天,成為(wei) 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城市。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保森說,廣州大力培育節能環保與(yu) 生態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業(ye) 規模超3000億(yi) 元。
動能更綠。南方電網廣東(dong) 電網公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馬景倫(lun) 說,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每兩(liang) 度電中就有一度是“零碳電”,能源結構的清潔化為(wei) 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9市均躋身全國168個(ge) 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榜前20位。
——人文灣區,中國故事從(cong) 這裏走向世界。
這是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開幕節目《聲音河流》(2024年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音樂(le) 劇《東(dong) 莞東(dong) 》巡演在全國引發巨大共鳴,舞劇《詠春》在全球41座城市演出208場贏得廣泛讚譽;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此起彼伏;深圳文博會(hui) 等文化展覽輪番登場……
物質供給充足、生活充滿詩意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走來。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文灣區建設不斷走深,務實、包容、開放、創新的精神特質深入人心,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精神內(nei) 核烙印深深。
廣東(dong) 省文旅廳廳長李斌說,通過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等,全省正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傳(chuan) 承和文化創意的發展,塑造與(yu) 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you) 勢,打造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台。
——共享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座城”。
“港人北上”蔚然成風。2024年上半年,香港市民“北上”深圳數量達4466萬(wan) 人次。以全香港750萬(wan) 人計算,平均每人約6次,相當於(yu) 每人每月一次。
生活生產(chan) 在琴澳。截至2024年9月,琴澳合作區澳企總數已達6461家,在合作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達16539人,同比增長19.1%。
“北上南下”出現新現象。在香港,繼“港人北上”之後,“北店南下”也成了風氣。眾(zhong) 多內(nei) 地消費品牌正在加速入駐香港,成為(wei) 內(nei) 地與(yu) 香港融合的新範式。
一名香港青年感歎:“廣深港高鐵14分鍾就可跨越深港,通過橫琴口岸最快20分鍾往來琴澳,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座城。”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粵港澳三地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宜居宜業(ye) 宜遊的優(you) 質生活圈已呼之欲出。
遊客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遊覽(2024年10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三江匯流,八口入海。山海相匯、磅礴浩蕩的珠江口,在千百年裏見證著曆史的滄海桑田、時代的風雲(yun) 際會(hui) 。曾經,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沉浮;如今,它正見證粵港澳大灣區的宏圖盛景。
文字記者:陳凱星、周強、吳濤、牛琪、劉剛、王浩明、孫飛、丁樂(le) 、周穎、趙瑞希、褚萌萌
視頻記者:王竹艾、李嘉樂(le) 、
霍思穎
海報設計:趙丹陽
統籌:劉羊暘、杜宇、肖恩楠、郜新鑫、馮(feng) 筱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