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詮釋——塔克拉瑪幹沙漠鎖邊合龍啟示(四)

發布時間: 2024-12-06 08:57:00 來源: 石榴雲/新疆日報

  11月28日10時37分,有著“死亡之海”之稱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係上了“綠圍脖”。

  佳音傳(chuan) 來,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men) 欣喜不已,他們(men) 的願景此刻成為(wei) 了現實。

  33.76萬(wan) 平方公裏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橫臥塔裏木盆地中心,東(dong) 西長約1000公裏,南北寬約400公裏,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千百年來,它不斷侵蝕著周邊綠洲,人與(yu) 沙的博弈從(cong) 未停止。

  “敢教日月換新天”。2023年11月,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打響。沿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攜手並肩、迎難而上,向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攻堅。經過一年艱苦卓絕的奮戰,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裏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合龍。這一人類防沙治沙史上的奇跡,不僅(jin) 是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任務,也是促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實踐。

  群策群力 守護綠色家園

  皮山縣科克鐵熱克鎮至葉城方向沙漠鎖邊任務現場,高低起伏的沙丘記錄著它嬗變前的模樣。

  “以前,這裏隻有沙包。現在不一樣了,有了高立式沙障,能擋住黃沙流動。”看著自己搭建的高立式沙障,皮山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國有林場服務中心管護員伊卜拉依木·努爾麥麥提欣慰地說。

  皮山縣科克鐵熱克鎮至葉城方向空白區,是皮山縣65公裏鎖邊任務的主戰場。這裏的沙粒直徑不到頭發絲(si) 的十分之一,一陣微風能讓細碎的沙粒隨風飄散。2023年年底,伊卜拉依木參加了空白區鎖邊任務,這個(ge) 生活在山區鄉(xiang) ——皮山縣康克爾柯爾克孜族鄉(xiang) 的27歲小夥(huo) ,第一次走進這片區域。

  今年4月底開始,伊卜拉依木每天“光顧”一次任務現場,繪製空白區鎖邊工程治沙項目布局圖,與(yu) 7個(ge) 鄉(xiang) 鎮18個(ge) 村的300餘(yu) 名群眾(zhong) 一起搭建高立式沙障。經過41天的奮戰,一道道蘆葦簾披在1.5萬(wan) 畝(mu) 大小各異的沙包上。

  “目前,和田地區已有8277戶群眾(zhong) 承包沙地41.2萬(wan) 畝(mu) ,14家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33家企業(ye) 參與(yu) 防沙治沙。”和田地區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駱愛科告訴記者。

  “一天二兩(liang) 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得補”,這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城市真實的寫(xie) 照。

  群策群力,守護家園,在這場人與(yu) 自然的鏖戰中,天山南北無數治沙人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與(yu) 沙鬥智鬥勇,創造了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

  從(cong) 葉城縣城出發,向東(dong) 30多公裏,葉城縣20萬(wan) 畝(mu) 生態林基地出現在眼前。放眼望去,一排排白楊、胡楊、沙棗等樹木在沙漠邊緣次第鋪展,猶如兩(liang) 條綠色屏障。“2016年年初開始建設,每天有4萬(wan) 名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在這裏鋪設滴灌管、栽樹、澆水……這才有了如今的20萬(wan) 畝(mu) 生態林。”葉城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局長麥麥提江·吐爾遜說。

  一棵棵樹、一叢(cong) 叢(cong) 花、一處處風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在接續奮鬥中,創造了沙漠變綠洲的世界奇跡,也鑄造了團結協作、守望相助的精神豐(feng) 碑。

  綠富同興(xing) 夯實團結根基

  防沙治沙不僅(jin) 是一項艱巨的生態任務,也是一項惠及民生的經濟工程。

  曾經,麵對茫茫沙海,於(yu) 田縣木尕拉鎮阿勒村村民亞(ya) 森江·麥麥提憂心忡忡,如何讓家人的日子過得更好。現在,他找到了答案。在沙漠人工種植紅柳和梭梭,再接種肉蓯蓉,僅(jin) 此一項,年收入超過10萬(wan) 元,他也成為(wei) 當地小有名氣的肉蓯蓉種植能手。

  合龍,合的是民心,帶來的是民富。麵對漫漫黃沙,新疆治沙人學會(hui) 了換一種角度看沙漠,把綠化與(yu) 產(chan) 業(ye) 化相結合,把治沙與(yu) 致富相聯係,實現了生態與(yu) 經濟同頻共振。

  ——發展沙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要促進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於(yu) 田縣種植肉蓯蓉21.4萬(wan) 畝(mu) ,2023年,建成集商品集散、產(chan) 品加工、價(jia) 格信息匯集、倉(cang) 儲(chu) 物流、電子商務於(yu) 一體(ti) 的於(yu) 田縣道地中藥材交易市場,推進產(chan) 業(ye) 延鏈補鏈強鏈,使之成為(wei) 防沙固沙、帶動經濟發展和農(nong) 牧民致富的支柱產(chan) 業(ye) ;於(yu) 田縣4.8萬(wan) 餘(yu) 畝(mu) 玫瑰花,已形成從(cong) 培育、種植、采摘到加工、收購、生產(chan) 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畝(mu) 均收入6000元。在於(yu) 田縣,大芸、玫瑰花相關(guan) 合作社已達40餘(yu) 家,培育龍頭企業(ye) 3家,帶動就業(ye) 1萬(wan) 餘(yu) 人,真正實現了綠富同興(xing) 。

  ——發展沙產(chan) 業(ye) ,需差異化定位。皮山縣引進安徽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瓜蔞,種植麵積1.2萬(wan) 畝(mu) ,建成炒貨生產(chan) 區、釀酒生產(chan) 區、中藥材(天花粉)生產(chan) 區、配套有機肥生產(chan) 區等廠房,吸納當地1100餘(yu) 人就業(ye) 。2025年,瓜蔞種植麵積將擴大到4.6萬(wan) 畝(mu) ;洛浦縣選取6處試驗田,種植白刺、沙拐棗、榛子、檸條等耐旱、耐鹽堿、抗風沙作物300畝(mu) 。

  ——發展沙產(chan) 業(ye) ,重在因地製宜。位於(yu) 和田縣的新疆昆侖(lun) 優(you) 品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第一年試養(yang) 螃蟹,銷售了18噸、產(chan) 值約200萬(wan) 元;且末縣海鮮養(yang) 殖基地200萬(wan) 顆珍珠貝苗試養(yang) 成功;麥蓋提縣N39°沙漠旅遊景區推出沙漠徒步、乘沙漠衝(chong) 浪車、滑沙等項目,在景區星空營地,遊客還可以攝影、觀星空、賞日出日落。

  目前,新疆沙區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麵積達184.5萬(wan) 畝(mu) ,沙產(chan) 業(ye) 年產(chan) 值達43.7億(yi) 元……在與(yu) 黃沙博弈的過程中,從(cong) 最初的構想到如今遍地開花,新疆沙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享受到產(chan) 業(ye) 發展紅利的各族群眾(zhong) 深刻認識到,隻有團結一心、共同奮鬥,才能戰勝自然、守護美好家園。

  久久為(wei) 功 構築精神家園

  初冬時節,在洛浦縣拜什托格拉克鄉(xiang) 1.1萬(wan) 畝(mu) 防沙治沙工程現場,30歲的麥圖爾蓀·麥托合提正和工友平整沙地。工程現場旁,前幾年種下的梭梭生機盎然。

  成長在素有“紅棗之鄉(xiang) ”美譽的拜什托格拉克鄉(xiang) ,麥圖爾蓀對種植既能防風固沙、又有經濟效益的紅棗樹頗有感情。“前期的路、電、水井等基礎設施都是政府投資建設的,我這4500畝(mu) 地平整完、鋪完滴灌管,明年開春就能種紅棗樹了。”麥圖爾蓀憧憬著未來。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鎖邊工程建設過程中,湧現出帕提古麗(li) ·亞(ya) 森、李鵬等一批又一批防沙治沙典型,他們(men) 堅韌不拔、勇於(yu) 拚搏的奮鬥精神,激勵著包括麥圖爾蓀在內(nei) 的南疆幹部群眾(zhong) 麵對困難與(yu) 挑戰時勇往直前、永不退縮。這種奮鬥精神,也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打贏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還要各族幹部群眾(zhong) 齊心協力、久久為(wei) 功。”洛浦縣副縣長艾力·巴拉提介紹,洛浦縣探索出主體(ti) 多元、途徑多元、模式多元、品種多元、科技多元的“五個(ge) 多元”治沙模式,按照“合作社+群眾(zhong) ”“企業(ye) +群眾(zhong) ”“政府+群眾(zhong) ”模式,激發全地區各族群眾(zhong) 主動參與(yu) 治沙。此外,根據沙區水源分布和沙化程度,因地製宜采取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固沙和牧光互補等多種治沙方式。

  墨玉縣林業(ye) 和草原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張合告訴記者,立足縣情,墨玉縣精準定位五個(ge) 風口,精確劃定兩(liang) 大沙源區,嚴(yan) 密布置三道阻擊線,把生物治沙、光伏治沙作為(wei) 重點,確定防沙治沙麵積189萬(wan) 畝(mu) 。截至目前,3200餘(yu) 名群眾(zhong) 完成防沙治沙20餘(yu) 萬(wan) 畝(mu) 。

  綠“鎖”塔克拉瑪幹,護的是綠洲,守的是百姓美好生活。新疆各族人民將同心協力、接續奮鬥,在更加宜居宜業(ye) 的共有精神家園裏,生活得更加多姿多彩。

(責編: 周晴晴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