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文物普查員在進行實地調查。(武文葆 攝)
立足文物本體(ti) “玩轉”技術賽道
今年3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啟動。各地“四普”的實地調查成果不斷刷新數據,為(wei) 文物事業(ye) 發展夯實地基。
在蕪湖,截至12月2日,已複查“三普”不可移動文物719處,“三普”複查完成率84.49%;調查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7處。文物普查員們(men) 翻山越嶺訪遺珍,細針密縷繪“地圖”,豐(feng) 富了文物內(nei) 涵,拓展了保護對象。
定位、測量、采集標本……上午8點多,蕪湖市繁昌區文物普查員崔煒和同事們(men) ,早早地就穿行在田間荒野、高山密林間,開始了新一天的“摸家底”工作。首次參加文物普查工作的崔煒,已經為(wei) 91處文物確定了“身份證”。
不久前,根據線索,崔煒等普查員來到繁昌區平鋪鎮的一座寺廟中,最終確認了摩崖石刻的位置。測繪技術人員手持北鬥定位儀(yi) 智能采集終端,采集坐標數據,同時通過全站儀(yi) 、無人機等設備,完成不可移動文物空間測繪和照片拍攝。崔煒則在石刻附近仔細尋找地表遺落的石塊、殘片,研判文物年代。
“很多田野文物都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部分古遺址、古墓葬所處位置甚至無路可達。不過這些困難對於(yu) 普查隊來說都不算什麽(me) ,他們(men) 最擔心的是‘三普’時坐標定位誤差較大,時隔十幾年後,文物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又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少數文物的準確位置難以確定。”繁昌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汪發誌說。
蕪湖市采取“文物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鎮村幹部+有相關(guan) 資質的第三方”的方式,組建7人至8人的調查小分隊,保證一線隊伍滿足“四普”技術要求。汪發誌告訴記者:“這樣的隊伍組成比較科學,能充分發揮第三方的技術優(you) 勢,讓采集到的文物信息更全麵。”
普查中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采集文物標本。但在實地調查中,由於(yu) 地表植被茂盛、地麵建(構)築物增加、文物周邊環境發生改變等,很多時候文物標本沒有那麽(me) 容易找到。“所以我們(men) 不僅(jin) 要有懂技術的人,更需要有文物考古專(zhuan) 業(ye) 人員全程參與(yu) 。”蕪湖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汪天友認為(wei) ,普查工作要“以我為(wei) 主”,借助但不能依賴第三方。
如何在草木叢(cong) 生、落葉遍地的遺址上,采集到不同時期具有顯著年代特征的紅陶、夾砂陶、印紋硬陶等文物標本?普查員們(men) 不僅(jin) 要練就善於(yu) 發現的“火眼金睛”,還得有和標本任務“死磕”的頑強和堅持。
和“三普”相比,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依托利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等技術,進一步完善了技術標準和規範,升級更新了全國統一操作係統。“針對這些新變化、新要求,我們(men) 要確保每位普查員對技術標準和規範、任務目標了然於(yu) 胸。”汪天友說。
完善基礎信息 清晰闡述價(jia) 值
走進蕪湖市灣沚區文物管理所,辦公桌上的一份文件格外引人注目,上麵密密麻麻全是彩色的筆記和標注,這是當地文物管理所所長陳尚前為(wei) 灣沚“四普”登記表所做的審核記錄。
“我們(men) 普查工作前期進度較快,文物點位都跑了一圈了,但我得確認數據的質量。”陳尚前說,“四普”對於(yu) 數據質量要求相當高,所以不圖快,貴在準。
灣沚區在這次文物資源大盤點中建立了嚴(yan) 格的數據把控機製,堅持“邊調查邊錄入,邊審核邊完善”。陳尚前告訴記者,灣沚區已經進行到“四普”數據錄入的第二輪審核。整個(ge) 普查隊明確分工,由專(zhuan) 門人員對圖片、文物基礎信息等進行分類審核,陳尚前自己則負責文物簡介的撰寫(xie) 、打磨。
“不要小看了這些文物介紹。這些介紹可以反映出文物的價(jia) 值、背後的故事和當時的社會(hui) 風貌以及今天的保存狀況,這對於(yu) 做好保護傳(chuan) 承、賡續曆史文脈有著重要意義(yi) 。”汪天友認為(wei) 文物介紹應由專(zhuan) 家學者團隊負責。全麵係統闡釋文物的曆史、科學、藝術價(jia) 值,可以喚起更多人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關(guan) 注和支持。
按照國家整體(ti) 控製、地方實地調查相結合方式,蕪湖市建立“市協調、縣負責、鎮參與(yu) 、村配合”的責任體(ti) 係,全麵查清每一處不可移動文物基礎信息,及時錄入普查係統。市文物保護中心、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市級機構為(wei) 主體(ti) ,邀請專(zhuan) 家學者和高校師生誌願者,組建業(ye) 務指導組,分地域片區駐點指導,進行質量全程把控。
誰普查誰簽字,誰審核誰簽字,蕪湖建立健全普查紙質檔案簽字留名機製,對文物負責,對曆史負責。
普查隊員在實地調查曆史建築。(武文葆 攝)
普查隊員“多跑” 文物利用更“活”
蕪湖市“四普”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目前為(wei) 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以縣域為(wei) 基本單元,實地開展文物調查和信息數據登錄工作。“即使‘四普’的階段性工作完成了,咱們(men) 文物工作者也要多動腿、再跑跑。”蕪湖市文保中心劉鶴群認為(wei) ,文物係統工作者在實踐中錘煉自身本領,各相關(guan) 部門也應以普查促提升,以科學治理推動文保整體(ti) 重塑。
“古物服務於(yu) 今人。現階段的實地調查、信息錄入、建立市級文物資源數據庫,隻是前半篇文章,如何持續推動文物融入生活、服務人民,則是我們(men) 需要認真思考謀劃的普查後半篇文章。”蕪湖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市普查辦主任高仇斌說。
文物的價(jia) 值體(ti) 現在“活起來”。近年來,蕪湖市推動一係列重大文保行動,建設繁昌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實施“百年曆史建築複活”計劃、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等,讓老蕪湖海關(guan) 等曆史建築,繁昌窯、人字洞等曆史遺存逐漸成為(wei) 鮮活的文化“記憶點”……
“把古人留給我們(men) 的珍貴文化印記,保存下來、傳(chuan) 承下去、利用起來。”高仇斌表示,接下來,蕪湖市縣兩(liang) 級文物部門將強化文物安全監管和價(jia) 值闡釋“兩(liang) 項能力”建設,更加自覺地推動文物合理利用、服務發展和博物館公共服務“三項創新”,緊緊圍繞文物賦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探索基層文物科學治理的蕪湖路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