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經濟舞台上,作為(wei)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的中國,經濟運行態勢備受矚目。
前三季度經濟增速4.8%;新設外資企業(ye) 數量繼續增長;10月,消費增速明顯回升,貨物貿易較快增長,市場信心得到提振……有亮點暖意,有韌勁闖勁,在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成為(wei) 世界版圖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中國經濟在當前和未來將為(wei) 世界作出哪些貢獻?一個(ge) 把握大勢、立足優(you) 勢、不懼風雨、堅定向前的中國,正在以實際行動給出答案。
(一)
中國經濟在經曆了一季度開局良好,二三季度壓力加大後,10月以來各項經濟數據回升明顯。
多家外資機構給予積極評價(jia) ,並分析原因主要是: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hui) 議,相關(guan) 部門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見效,特別是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大、促進房地產(chan) 止跌回穩及提振資本市場政策加力,疊加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推動,中國出現諸多指標顯著改善的積極跡象。
近期公布的一係列數據印證了這點:11月,中國製造業(ye) 采購經理指數在景氣區間上行,擴張步伐有所加快;10月,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上月加快1.6個(ge) 百分點,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6個(ge) 月回落後首次回升,金融業(ye) 和房地產(chan) 業(ye) 回升幅度達到或超過3個(ge) 百分點……
數據的回升並不容易,釋放了經濟向好的暖意,為(wei) 中國完成全年經濟社會(hui) 發展目標任務注入更多信心,也有力回擊了那些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
《南華早報》刊文指出,中國推出一係列經濟措施後,主要在華外國投資者看到了消費支出回升、資本獲取更加便利以及更深層次變革帶來的機會(hui) 。
中國經濟向好的增長態勢不僅(jin) 體(ti) 現在一個(ge) 個(ge) 數字中,更體(ti) 現在車間裏的機器轟鳴,市場中的熱鬧喧囂,建築工地上的熱火朝天,港口裏的繁忙景象。
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3700多米的岸線上,萬(wan) 噸巨輪靠滿泊位,橋吊忙碌裝卸各色集裝箱。前三季度,這一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8.3%。
放眼全國,從(cong) 一個(ge) 個(ge) 細節中可以感受經濟的活力與(yu) 溫度:在吉林、新疆等地,高漲的冰雪消費吸引世界目光;在浙江義(yi) 烏(wu) 國際商貿城,中外采購商絡繹不絕;在陝西榆林,府穀府州機場建設如火如荼;在重慶,滿載汽車零部件和日用品等貨物的第10萬(wan) 列中歐班列上個(ge) 月發車,於(yu) 12月3日抵達德國杜伊斯堡……
“風景”裏,有消費回暖,有產(chan) 業(ye) 向新,有綠色低碳,有開放合作。
橫看成嶺側(ce) 成峰。讀懂大國經濟,既要看形,更要看勢,用不同鏡頭、從(cong) 不同角度觀察,會(hui) 有更加立體(ti) 、全麵、客觀的認識——
拉長時間軸看,2023年中國經濟總量超126萬(wan) 億(yi) 元,約為(wei) 2014年的2倍,2004年的近8倍。
用“顯微鏡”看,聚焦增量,對於(yu) 中國這樣規模的經濟體(ti) 來說,5%左右的經濟增量,相當於(yu) 一年增長一個(ge) 中等經濟體(ti) 。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多年保持在30%左右。
用“廣角鏡”看,放眼全球,在世界經濟增速連續放緩的背景下,三季度,美國實際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按年率計算增長2.8%,歐元區和歐盟均同比增長0.9%,中國經濟增速為(wei) 4.6%,同主要經濟體(ti) 相比仍位居前列。
用“望遠鏡”看,著眼潛力,10月份,中國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9.4%,明顯快於(yu) 全部規模以上工業(ye) 增長;前三季度,以“新三樣”為(wei) 代表的綠色產(chan) 業(ye) 繼續保持兩(liang) 位數高增長……一係列向好態勢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根基。
無論從(cong) 總量、增量還是質量看,中國經濟都是世界經濟中令人矚目的存在。
11月15日,習(xi) 近平主席在亞(ya) 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hui) 上的書(shu) 麵演講中指出:“中國出台了一係列重磅改革舉(ju) 措,將有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有充足信心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繼續發揮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引擎作用。”
有外媒評價(jia) 稱,隨著中國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顯效,消費信心和企業(ye) 投資意願將逐步提升,且更多國家也將感受到這些政策帶來的外溢效應。
前路並非坦途。但回顧中國經濟發展曆程,無論是國際金融危機,貿易保護主義(yi) ,還是全球疫情衝(chong) 擊,中國經濟都在一次次風雨洗禮中砥礪前行,以實際行動讓“中國經濟崩潰論”一再崩潰。
踏遍青山,曆經崎嶇,才能領略“中國風景”之珍貴。
(二)
“中國風景”背後的密碼是什麽(me) ?
中國經濟的硬實力和韌實力——這是中國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底氣,也是為(wei) 全球經濟持續注入確定性的基礎。
中國獨有的製度優(you) 勢,成為(wei) 攻堅克難穩中求進的根本保障。
今年以來,麵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總攬全局、沉著應對,科學決(jue) 策、果斷出手,及時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打出一套“組合拳”。
外媒稱,這是近年來中國力度最大的經濟調控措施,不僅(jin) 應對眼前挑戰,更是通過結構性調整為(wei) 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優(you) 勢的內(nei) 在要求。
對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評價(jia) :“這一製度所具有的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對全國資源的調動能力,是其他製度無法比擬的。”
中國突出的供給優(you) 勢,成為(wei) 打造全球產(chan) 業(ye) 鏈上不可替代位置的堅實支撐。
不久前舉(ju) 行的第二屆鏈博會(hui) 上,美國蘋果公司展覽牌引人注目:蘋果的200家主要供應商中有超過80%在中國生產(chan) 。首次現身鏈博會(hui) 的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表示:“沒有中國的這些合作夥(huo) 伴,我們(men) 就無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wei) ,在全球價(jia) 值鏈各行業(ye) 上下遊十大關(guan) 鍵節點中,中國主導的關(guan) 鍵節點數量約占一半。
中國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中的角色為(wei) 何如此重要?
這裏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全部工業(ye) 門類,220多種工業(ye) 產(chan) 品產(chan) 量位居世界首位;這裏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擁有世界級港口群;這裏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5G獨立組網網絡、全球最大的光纖網絡……
澳大利亞(ya) 東(dong) 亞(ya) 論壇網站稱,中國對全球價(jia) 值鏈的價(jia) 值不可估量。
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成為(wei) 抵禦外部風險衝(chong) 擊的厚重基石。
1天,24小時,平均超過2.7萬(wan) 家企業(ye) 誕生,超過8萬(wan) 輛汽車下線,超過350億(yi) 元商品在網上售出,超過3億(yi) 個(ge) 包裹快遞寄送……中國市場的魅力有目共睹。
第七屆進博會(hui) 上,超180家企業(ye) 和機構成為(wei) “全勤生”,更高的成交額、更多的世界500強和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參展,折射出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
從(cong) 2012年的年產(chan) 1.3萬(wan) 輛,到2018年年產(chan) 達百萬(wan) 輛級,再到2024年11月14日年產(chan) 量首次突破1000萬(wan) 輛,中國新能源汽車“跑”出的這條“加速度”弧線,正是中國大市場“量”和“質”的優(you) 勢相輔相成的生動寫(xie) 照。
中國擁有14億(yi) 多人口,超4億(yi) 中等收入群體(ti)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到如此大的規模,內(nei) 需將是中國更可靠的增長來源。
中國創新驅動的活力與(yu) 勢頭,為(wei) 拓展發展新空間、開創合作新機遇增添更多可能。
不久前,禮來、輝瑞、拜耳等8家知名國際醫藥企業(ye) 在北京新設研發或創新機構,其中,大多為(wei) 跨國藥企業(ye) 務版圖中的“北京首個(ge) ”“中國首個(ge) ”。
《經濟學人》網站刊文稱,中國作為(wei) 世界研發實驗室的作用日益增強,很多跨國企業(ye) 在中國的研發中心已成為(wei) 創新的搖籃。
這是中國特有的人才紅利: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具有全球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力排名10年上升了18位,是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ti) 之一。
“從(cong) 市場規模、消費能力和創新能力來看,幾乎沒有其他地區能夠代替中國市場。”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認為(wei) ,對企業(ye) 而言,中國市場是消費市場,也是創新基地。
盡管一些外媒不時炒作所謂“在華外資撤離”“中國產(chan) 業(ye) 鏈外遷”等言論,但不少企業(ye) 兜兜轉轉,最終還是選擇中國。
中國何以能產(chan) 生“搬不走的產(chan) 業(ye) ”?
企業(ye) 投資乃長遠決(jue) 策,搬走一家企業(ye) 簡單,搬走一條產(chan) 業(ye) 鏈、乃至一個(ge) 生態係統卻非易事,很多東(dong) 西無法複製。
“中國具有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體(ti) 製優(you) 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體(ti) 係配套完整的供給優(you) 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ye) 家的人才優(you) 勢”——習(xi) 近平主席深刻闡釋中國經濟大船乘風破浪持續前行的底氣。
中國貿促會(hui) 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近五成受訪外資企業(ye) 認為(wei) 中國市場吸引力上升;近兩(liang) 成受訪外資企業(ye) 計劃在華增資,環比上升2.07個(ge) 百分點。
躬身入局者最能“耳聰目明”洞察市場,跨國企業(ye) 真金白銀的投入、充滿信心的表態,就是最好的證明。
(三)
12月1日起,中國給予所有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chan) 品零關(guan) 稅待遇。
外媒稱,當其他國家提高貿易壁壘時,致力於(yu) 開放的中國正在免除對數十個(ge) 最不發達國家的關(guan) 稅,顯示了其致力於(yu) 國際合作的決(jue) 心。
世界眼中的中國故事裏,“發展”是永恒主題,“機遇”是關(guan) 鍵詞匯,“共贏”是不變態度。
今日之中國,秉持開放共贏理念,正在以自身發展為(wei) 世界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放眼海外,中國的5G技術為(wei) 多國通信與(yu) 移動互聯網提供支撐;中國企業(ye) “走出去”投資設廠,為(wei) 當地創造更多就業(ye) 和稅收;中國建立起高效的太陽能裝備、電動汽車等生產(chan) 製造體(ti) 係,有效降低世界綠色低碳轉型的成本……
德國權威汽車經濟專(zhuan) 家費迪南德·杜登赫費爾說:“以前德國工程師教中國人如何造車,如今在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中國車企給德國車企帶來很多啟發。”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認為(wei) ,到2040年,通過中國和世界其他經濟體(ti) 的彼此融合,將有望創造22萬(wan) 億(yi) 至37萬(wan) 億(yi) 美元的經濟價(jia) 值,相當於(yu) 全球經濟總量的15%到26%。
今日之中國,正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敞開懷抱與(yu) 全球共享中國機遇。
“中國將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ti) 製機製,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積極擴大自主開放,將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中方歡迎各方繼續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同中國經濟共同發展”……近期的一係列國際外交場合中,習(xi) 近平主席多次宣示中國開放立場。
今年以來,中國全麵取消製造業(ye) 領域外資準入限製措施;首次在全國範圍內(nei) 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麵清單管理製度;允許在9地試點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加速邁向製度型開放的步履鏗鏘。
幾個(ge) 月前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ju) 措,就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等作出係統布局。新加坡《聯合早報》稱,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不僅(jin) 為(wei) 中國經濟社會(hui) 自身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也將為(wei) 世界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機遇。
今日之中國,堅定站在曆史正確的一邊,不斷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為(wei) 世界提供更好國際合作平台。
在大洋彼岸的秘魯,中秘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大項目——錢凱港正式投入運營,自此,中秘間單程海運時間縮短至23天。“拉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貿易和發展,而中國願同我們(men) 合作。”秘魯前駐華大使胡安·卡洛斯·卡普納伊表示。
同150多個(ge) 國家、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全麵生效;主動對接《全麵與(yu) 進步跨太平洋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擴大麵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中國深知,世界好,中國才會(hui) 好;中國好,世界會(hui) 更好。
美國《巴倫(lun) 周刊》網站日前發表文章稱,“中國衰落不可避免”一直是西方盛行的中國敘事,但那些不看好中國的人很快就會(hui) 發現自己站錯了隊。
去中國!而非“去中國化”——讀懂中國經濟“風景”,聰明的投資者會(hui) 作出明智選擇。
不懼風雨,迎難而上。在世界經濟的坐標係裏,一個(ge) 邁向高質量發展、願與(yu) 世界分享機遇的中國,一定能開辟更加美好的前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