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個(ge) 多月,我們(men) 將迎來春節。跟以往相比,這個(ge) 春節會(hui) 有一些不同,這將是首個(ge) “世界非遺”版春節。
北京時間12月4日,在巴拉圭亞(ya) 鬆森舉(ju) 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政府間委員會(hui) 第19屆常會(hui) 上,“春節——中國人慶祝傳(chuan) 統新年的社會(hui) 實踐”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4個(ge)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名冊(ce) ,總數居世界第一。
該怎麽(me) 解釋春節呢?俗語說它是“百節之首”,詩人說它“春風送暖入屠蘇”,它牽引父母眼中的期盼,它指引遊子回家的腳步。學者說它是中國最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是基於(yu) 中國人在漫長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生活中對自然、社會(hui) 的認識,承載著中華文化所蘊含的豐(feng) 富的習(xi) 俗禮儀(yi) 、技藝與(yu) 知識,是中華民族的價(jia) 值觀念、生命意識、倫(lun) 理道德、思維模式、行為(wei) 規範、審美情趣的集中體(ti) 現。
它是古代的歲首、正旦、元日、元旦,它是現代中國人的超長假期。《爾雅·釋天》稱:“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其中的歲、祀、年、載,就是當時人們(men) 對年度周期的稱謂。漢朝中期以後,歲首在正月初一,稱為(wei) 正月旦、正旦、正日。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一屆全體(ti) 會(hui) 議決(jue) 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年,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wei) “元旦”,將農(nong) 曆正月初一定為(wei) “春節”。對現代中國人而言,春節長假,是一年的終點也是一年的起點,是親(qin) 人的團聚和鼓勵,是盤點慶祝收獲的節日,更孕育再次出發的力量和溫暖。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進程中,無論朝代如何更替、社會(hui) 環境如何變遷,圍繞辭舊迎新、吉祥平安、團圓和諧的共同主題,家家戶戶的中國人寫(xie) 春聯、剪窗花、貼年畫,采購年貨、烹製節日食品、祭祀灶王爺、禮敬天地、祭拜先人、家人團聚,吃年夜飯,圍坐守歲、走親(qin) 訪友拜大年、逛廟會(hui) 、鬧社火、賞花燈……這些文化民俗融入一代代中國人的血液和生命。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春節,根據不完全統計,如今,近20個(ge) 國家和地區將春節作為(wei) 法定節假日,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ge) 國家和地區,成為(wei) 全球文化盛事。
和許多人印象中的非遺項目不同,春節不僅(jin) 沒有在現代化語境中缺乏了生命力,反而曆久彌新,生命力更加旺盛。將春節向聯合國申請列入非遺名錄時,是因為(wei) 我們(men) 珍視它,並願與(yu) 世界共享。
2022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即著手推動春節申遺工作;2023年3月31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政府間委員會(hui) 提交了申報材料;同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hui) 協商一致通過決(jue) 議,將春節(農(nong) 曆新年)確定為(wei) 聯合國假日。
我們(men) 有充分而且切實的理由將春節所蘊含體(ti) 現的“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祈福納祥友愛團圓”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觀念,傳(chuan) 遞到更廣闊的世界、傳(chuan) 遞給更廣泛的人們(men) 。我們(men) 希望每個(ge) 生命都能與(yu) 這個(ge) 星球和諧相處,希望每一個(ge) 孩子都能溫暖和平地長大,希望問候和祝福代替戰爭(zheng) 和爭(zheng) 執,希望世界能像一家人一樣迎來一個(ge) 充滿陽光和希望的春天。
我們(men) 的春節,世界的春節——生命息息相通,人類命運相連,美好和平幸福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也恰是春節帶給我們(men) 的。此次申遺成功,是我們(men) 送給世界的一份祈願、一份祝福、一份禮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