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年終特稿)“嫦娥”落廣寒、“天宮”迎新客 2024中國航天接續“上新”

發布時間: 2024-12-16 19:46: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第75屆國際宇航大會(hui) 期間,一份“天外來物”吸引眾(zhong) 多國際人士駐足欣賞。這是嫦娥六號月球背麵樣品首次向全球展出。與(yu) 會(hui) 嘉賓圍在展櫃前,或俯身細看,或拍照留念,一睹“月背土”的真容。

  嫦娥六號帶回人類首份月背樣品,是中國航天2024年的代表作之一。回首這一年,中國航天接續“上新”。中國“天宮”首迎“90後”,載人登月任務全麵進入初樣研製階段,中國首個(ge) 商業(ye) 航天發射場完成首秀……從(cong) 神州大地到浩瀚宇宙,中國航天彰顯新活力。

  “嫦娥”奔月出新篇 探月工程四期大幕再啟

  繼嫦娥五號任務之後,中國探月工程再傳(chuan) 佳訊。3月20日,鵲橋二號中繼星成功發射,架起一座跨越40多萬(wan) 公裏的地月“對話”橋梁,探月工程四期大幕再啟。在“鵲橋”支持下,嫦娥六號經曆53天的探月之旅,成功將月背“土特產(chan) ”帶回地球。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hui) 主席楊宇光表示,嫦娥六號任務對於(yu) 人類探索月球具有重要科研意義(yi) ,充分體(ti) 現了中國航天技術水平,獲得了國際社會(hui) 廣泛讚譽,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的又一標誌性成果,為(wei) 中國月球與(yu) 深空探測注入新活力。


2024年10月,嫦娥六號月球背麵樣品亮相第75屆國際宇航大會(hui) 。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攝

  “嫦娥”既是中國的,又屬於(yu) 全人類。嫦娥六號任務搭載了4台國際科學載荷,獲取了珍貴的第一手科學數據。中國官方稱,未來嫦娥六號月背樣品將麵向全世界的科學家開放申請。

  “嫦娥六號是中國探月國際合作的生動實踐。”楊宇光說,今年是中國探月工程決(jue) 策實施20周年。自嫦娥一號以來,中國一直在探索探月國際合作模式,積極拓展與(yu) 其他航天國家合作交流,讓更多國家獲得探索太空、利用太空的機會(hui) 。

  “天宮”迎新鮮血液 載人登月曙光初現

  2024年,中國共實施4次空間站工程發射任務,為(wei) 空間站送去了大量空間科學實驗項目。“隨著空間站進入應用與(yu) 發展階段,大量科學實驗在軌開展,數量明顯增加,種類更加豐(feng) 富,研究成果顯著。可以說,我們(men) 已經進入空間站‘收獲’季節。”楊宇光說。

  這一年,圓夢太空的航天員越來越年輕。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乘組進駐空間站,中國“70後”“80後”“90後”航天員首次齊聚“天宮”。“80後”中,葉光富成為(wei) 中國首位累計飛行時長超過一年的航天員;“90後”中,王浩澤是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宋令東(dong) 是中國首個(ge) “90後”男航天員。


10月30日,“70後”“80後”“90後”航天員齊聚中國空間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有評論指出,從(cong) 神舟十八號乘組全員“80後”到神舟十九號乘組首次出現“90後”,體(ti) 現出中國航天員培養(yang) 體(ti) 係進一步完善與(yu) 成熟,航天事業(ye) 新生力量不斷湧現。

  中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已選拔完成,其中包含港澳載荷專(zhuan) 家。據了解,中國航天員隊伍未來不僅(jin) 要完成空間站任務,還將執行載人登月任務。

  而載人登月的核心產(chan) 品也在緊張研製中。中國登月服外觀首次公開,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麵著陸器、載人月球車全麵進入初樣研製階段。楊宇光表示,從(cong) 航天員人才儲(chu) 備、經驗積累到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飛行器研製,中國載人登月任務曙光初現。

  商業(ye) 航天定位“新增長引擎” 專(zhuan) 屬發射場補齊缺口

  “千帆星座”在軌部署、商業(ye) 運載火箭型號更加豐(feng) 富、朱雀三號可複用火箭完成十公裏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這一年,中國商業(ye) 航天開足馬力駛向“快車道”,成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不斷培育壯大的縮影。

  這一未來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商業(ye) 航天作為(wei) 新增長引擎之一,今年首次被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多地紛紛出台政策,鼓勵當地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發展,如北京發布行動方案提出做優(you) 做強“南箭北星”,湖北出台突破性發展商業(ye) 航天行動計劃等。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指出,要將商業(ye) 航天納入中國航天發展的總體(ti) 布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發揮商業(ye) 航天的優(you) 勢和特色,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商業(ye) 航天市場環境。


11月30日,中國首個(ge) 商業(ye) 航天發射場首發成功。中新社記者 駱雲(yun) 飛 攝

  同時,商業(ye) 航天配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wei) 支撐商業(ye) 航天高密度發射需求,海南商業(ye) 航天發射場完成建設並成功首發,中國商業(ye) 航天發射場實現從(cong) 0到1的突破,補齊了商業(ye) 航天的缺口。

  銀河航天首席技術官朱正賢表示,在政策加持下,伴隨著商業(ye) 火箭運載能力不斷提升,發射場資源供給增加,衛星更加智能化、拓展出更多應用場景,中國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生態將不斷培育,有望迎來高質量發展新局麵。

(責編: 姚浩然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